2017年10月18日 星期三

假像退散!戰國忍者的真面目



說到「忍者」(NINJA),相信大部分朋友都會立即想到「忍術」、「變身」、「易容」,然後更加會想起那些年一起追看過的「NARUTO」、「甲賀忍法帖」,還有最近的日本電影「忍者之國」。隨著日本近年提出「COOLJAPAN」國家戰略,著眼於軟實力的輸出,各種各樣的日本文化都慢慢走向商業化,「忍者」便是其中一個例子。配合被稱為「忍者之里」的三重縣伊賀市和甲賀市發展當地觀光的需要,原本只是漫畫迷及部分日本國外的「日本迷」的幻想,如今已經變成日本強力推動的一個觀光產品及文化符號之一。

然而,相信沒有現代人會相信忍者真的能飛天走地,隱身變型。這些都是後來和平的江戶時代及明治時代的人通過小說、戲劇鋪陳出來的幻想,配合現代的漫、電到新的境界,可稱之為「科幻的」忍者,那麼,真正的「忍者」(-SHINOBI)又是怎樣來,真實的忍者又是怎樣的一群人呢?既然忍者是活於戰爭亂世的產物,自然以戰國時代的忍者來做例子是最好的。

首先,忍者的語源「忍び(SHINOBI)」就是隱藏、掩人耳目的意思,因此,「忍者」的原本稱呼「忍びの者(Shinobi-no-mono就是進行隱工作之人的意思。戰國時代時來到日本的耶會傳教士也是這樣理解忍者的,他眼中的忍者就是「間」之意,沒有所的忍術忍法,也沒有三頭六臂。但這些人為了完成任務,的確是當時的物理、化學、家政專家,甚至是國家級運動員,只是他們的能力被誇大到,已讓他本來的真面目都已被掩了。

忍者的來源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時代(雖然江戶時代的忍法書聲稱可追溯到平城京時代,但沒有明證),傳說中的名將楠木正成所率領的軍團便以善於進行騷擾搞亂、放火、搶、打游擊戰的著稱,這些兵士原本大多是不務正業、居無定所的流離民,他們通過一定的訓練後,成為一種特定獨有的集團。當時還沒有「忍び」這樣的稱呼,但已經具有「忍者」的原素。

現在的「忍者」

到了戰國時代,戰國大名之間僱用這些忍者進行的工作,主要是跟蹤、潛伏、放火、間諜為主,換言之,戰爭時代的忍者就是現今的CIAFBIMI6那樣的情報人員,他們為了完成任務,大多被訓練成不動聲色、不張揚的行動模式,在一些史料中也能看到一些戰國武將提到了忍者的行動。這些忍者既有分開行動,也有聯群結隊出動,多至數百人,足以用計奪下一個小城堡。當然,戰國時代所謂的小城堡只是山裡一個小山寨,居館,防禦工事相對簡陋粗糙,有數百人,又具備一定的團隊工作,再配合內應、臥底的話,要奪取這種小城也不是難事。


值得一提的是,戰國時代的忍者有不同的稱呼方式,除了「忍」之外,還有大家都可能聽過的「透破(Suppa)」、「亂波(Ranba)」、「草(Kusa)」都是當時最主要的稱呼。簡單來說,「透破(Suppa)」、「亂波(Ranba)」是關東、甲信東海地區的稱呼,「草(Kusa)」是東北、北關東的稱呼,而東海以西的地區還是多用「忍」。換言之,這些稱呼具有地域性的。

至於遊戲、漫畫中最著名的「風摩(或者風間)」則是小田原後北條家的御用忍者,他們不像遊戲、漫畫那樣奇異,說白了,就是一群盜匪、小偷、惡漢等不良份子組成的特種集團(這裡順帶一提的是,「風摩(或者風間)」的日文正確讀音是「KASAMA」,「FUUMA」是誤傳)。另外,德川家康的家臣服部正成(半藏)及織田信長的重臣瀧川一益都被當作忍者,但其實都沒有根據,他們只是手底下曾率領過忍者隊伍而已。

不斷「進化」的忍者形象代表—風魔小太郎

在戰國時代,當時真的最為強大有名的,當然就是「伊賀眾」及「甲賀眾」,也就是後世所謂的「伊賀甲賀忍者」。當然不是所有當地人都是忍者,但伊賀及甲賀的地理環境複雜多險,當時也幾乎沒有任何身份認證及登記制度下,於是造就了善於在險所之間行走的當地人進行間諜活動。

最後說一下忍者的忍術書,這些忍術書大部分都是成書於江戶時代,參考了中國宋、明兩代的兵書,以及陰陽學說後而成的理論書,又或者將一些先祖的記憶匯、合輯的事典,實戰性有限,更多是一些哲學、理念的主張,當中記載的忍術也不是一一被實用過。不過也順帶一提,忍者漫、影片中常見的結印配合咒語而成的「忍術」雖然都是創作,但結印配與咒語相配的部分卻是真的存在的,而且早在中世時代已有記載,那些咒其實就是真言宗的經文,因為當時人相信唸出真言經文會有神佛保,名符其實的「如有神助」。

到了江戶時代,不少忍者被稱為「伊賀者」(#不一定是指伊賀國的忍者,當時也有不少是自稱的,也有些是對忍者的別稱),他們還是主要從事監事、跟隨的諜報工作,但後來也變成當門衛及保安工作為生,忍者的身份漸漸流逝,只留下「忍者」的精神及理念,以及那一套套的忍法書。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