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庫與秀吉」展的展出文書
早前,我到了兵庫縣姬路市的兵庫縣立歷史博物館,觀看了「兵庫與秀吉」展,裡面主要是展出播磨國龍野藩脇坂家,也就是「賤岳七槍」之一的脇坂安治的關係史料文物。
裡面有一封秀吉寫給安治的文書被當地媒體大肆報導。原因是當時已經當上關白的秀吉在文書中叱責安治等人做事不爽快,然後寫了一句「現在已經跟信長那時不一樣了」,於是當地的神戶新聞社便煞有介事地說,秀吉當上關白便不再尊敬故主信長,還故意直呼「信長」,而不加敬語「公」、「樣」,是要突顯自己是一人之下 萬人之上的威嚴云云。(原新聞:秀吉、信長を呼び捨て 公開の書状で権威誇る )
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會,有兩個誤區。第一,在當時,即使是家臣在文書中直呼主君名字是很普遍的,尤其是寫給外人時,其他家都有大量例子,這並不能說是失禮失敬。當然,在自己同僚之間用尊稱則理所當然。
簡單來說,學過現代日語敬語,尤其是商業日語的朋友,只要想想應怎樣跟外人提及自己的上司、前輩或地位較高的自己人時,便不難理解了。
那麼,有朋友可能會反嗆:脇坂安治不是外人啊!這就是另一個誤區了。因為脇坂安治是秀吉的家臣,不是信長的家臣,老闆的老闆不一定也是自己的老闆,因此秀吉對自己的直屬家臣訓話,當然沒有必要對信長用敬語了。
以上的誤區也帶出了當時的武士觀念,即使是家臣,也不一定在何時何地都對主君用敬語,這跟家臣與主君的關係有關,跟主君的地位威嚴也有莫大的關係,這方面雖說有一定的道德規範,但卻因地制宜,因人而異。
另一個顯著的例子可舉德川家。在信長成為天下人時,德川家的家臣松平家忠在自己的日記上稱呼信長為「上樣」,同時間對家康,家忠則多數直呼「家康」或「殿」,到了本能寺之變後,家康成為五國大名,家忠才逐漸改用「殿樣」或「上樣」。
家忠本來也是松平一族的支族當家,本與家康平起平坐,這個稱謂方式某程度上反映出他的在意識形態上變化外,也顯示出既然是自家日記,便沒那麼多拘謹。當然,家忠對家康的意識變化也證明,戰國之世,沒有理所當然的主君,有實力才能換取他人的尊重。家康君,你同意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