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忠義不輸石田三成的三河武士

三河武士典範 鳥居元忠

受到近年的影視作品影響,提到關原之戰,大家一定便會想到了石田三成為豐臣家捨身盡忠,可歌可泣。這固然是一個事實,但是同樣的事既不只有三成一人能為,捨身奉公的忠義精神也不限三成陣營才有。今天就來談談徳川家陣營下的一名武士,他的事蹟同樣成為後世美談佳話,而且成為江戶時代武士階層的理想榜樣。他就是石田三成舉兵起事當時,擔任伏見城守將,並且與城池城兵共存亡的鳥居元忠。

鳥居元忠(Torii-Mototada, 1539-1600)生於三河,父祖代代侍奉松平家,元忠比主君徳川家康年長三歲,從小便與家康一起長大,感情上份屬手足兄弟。

說到鳥居元忠,各位讀者大概也只能想起了打響了關原之戰的伏見城之戰,其他有關元忠的事蹟也幾乎可以說是乏善可陳。的確,作為世代效忠松平(徳川)家的老臣家族,又被後世列為「徳川十六將」之一,相比聲名遠播的「徳川四天王」,鳥居家的功蹟雖不至於說是微不足道的,但在當前徳川家普遍人氣不足的情況下,加上原本三河武士們的作風便是樸實無華,他們的事蹟就更加難以受人關注了。

說回本題,慶長5年4月中旬,徳川家康決定率兵討伐會津的上杉景勝,當時京坂兩地已經有多種流言蜚語,認為家康遠走東北,京畿定必出現不穩。然而,家康卻還是只留下少數親兵留守京都,並且大多派去鎮守伏見城,而鳥居元忠便擔任了守城大將,當時元忠的領地為下總國矢作城主約四萬石。

空穴來風未必無因,家康已遠在關東,三成等西軍也終於在七月十五日趁機舉兵,第一個戰略見標就是要拔掉徳川方鎮守的伏見城。三成以毛利輝元的名義派使者要求元忠等人交出城池和無條件投降,遭到了元忠的嚴正拒絕。據稱元忠當時對使者說:

我等奉君命守城,縱然是豐臣家的命令,我等如沒有我君家康公的命令,絕不獻城投降。我等從猛將如雲的徳川家中,獲挑選來守城,縱有百萬之軍來襲,我等亦不退不逃,速請足下攻城,感受我等武勇!

另一方面,元忠自知命不久矣,於是便在當夜寫下了遺書,命人送給了長子忠政手上。這封遺書堪稱為三河武士以忠示眾的典範。在遺書中,元忠向忠政說西軍的大軍即將來攻,但是伏見城堪稱為易守難攻的名城,敵軍也不會輕易得手。然後,元忠便寫到自己作為家康家臣的感言說:

我對手下家臣們說,身為家康公之臣,絕不放棄該守之城,捨難惜命,示弱於敵。我等要以這次的義勇,向天下的武士示範從容赴義的根本⋯⋯知恥的武士絕無貪生怕死之道,何況忠君捨命本為武士之責,我等如今之舉,足以讓真正之武士所羨

除了訴說自己為人臣,為武士的哲學本心,元忠作為人父,在遺書後半部分也不忘在死前教諭兒子忠政。元忠說:

為父死後,你要替父善待眾弟,按其本性讓彼等各盡其能效忠主公。汝等兄弟必須和睦團結,我家先祖代代忝受徳川家之恩而立,必須與徳川家榮辱與共,居安思危,決不仕二主而忘本。不可為領地所惑,為一時的不滿足而忘卻舊恩,即便只是一時心存異志,也不為人道。縱使日後天下皆與徳川家為敵,我家子孫永世不降他家求存

即使自己的性命已經危在旦夕,元忠還是希望把自己的忠君奉公的精神能夠成功自家子孫的家訓,世代永存。據鳥居家的家傳,天正14年(1586)家康臣服豐臣秀吉時,秀吉便決定給家康一眾家臣加冠晉爵,拉攏人心,但元忠便以「自身不才,不受他家之恩,不忘不仕二君」為由拒絕了秀吉的好意。

不論這是不是事實,元忠重視「忠君」的為臣之道是不爭的事實。在遺書的最後部分,元忠再次告誡忠政身為武士之道:

武士惜命怕死,只會寸功不立。生為武家心無忠志,只望一身富貴之輩,必外媚他家,內圖奸謀,捨義而不知恥,終必有辱武士之名

正所謂無本立足,便沒辦法全力以赴,元忠在遺書中也教導忠政作為一方封侯,以及一家之主的心得,他說:

謹守身教,正守禮儀,主從上下和睦,為君者要對臣下多施憐憫,賞罰分明,輕重得宜,決不可親疏有別,偏親徇私

最後,元忠以一句話總括了自己做人處事的原則:

為人之道,以實為本

即使元忠沒有說明,但不難想像,他說的「實」就是真誠真心的忠君之意。

雖然如此,我們都知道元忠最後在大軍圍攻下,與其他城將城兵一起戰死在伏見城內,伏見城也被攻陷。

順帶一提,大家可到京都的養源院,窺看當時伏見城城兵們壯烈犧牲的情況,那裡保存了據說是沾上了城兵血跡的木板,後來成為養源院的天井,就是所謂的「養源院血天井」。

雖然元忠戰死,但所幸家康在關原之戰大獲全勝,家康以元忠的戰死盡忠之功,加封元忠之子忠政到陸奧平城十萬石,後來元和八年(1622)山形最上家因為內亂被除封後,忠政再次獲得增加封賞,從平城轉到山形20萬石。元忠這種以戰死換來子孫繁榮的例子,不僅是活生生的演繹出三河武士忠勇拔群的精神,也成為在當時,以及後來重視無條件忠君奉公的江戶時代,幕府教育所有武士的楷模、江戶時代新創的武士道的藍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