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6日 星期日

戰國時代的議和-以天正最上之亂為例-

文責:小編 陳家倫
圖責:小編 陳家倫




說起戰國時代,我們往往會想到戰亂以及各地的領主相互攻伐,然而在這個戰亂的時代,雖然戰爭頻繁,但也不代表戰爭永無止盡,亦或是一定要打到你死我亡,做為和平的手段,和議在戰國時代也是戰國時代的領主除了武力之外,解決戰爭及衝突的方式。

然而說起和議,可能也會有些同好會想,在那個實力主義朝不保夕的年代,和議是否真有其效益?而又要如何確保在和議時對方不會反悔反過來偷襲自己呢?

其實,在戰國時代的和議並非是毫無章法的,反而是有一定的程序及作法。

儘管各地的作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是還是趁者這個機會,筆者希望可以介紹一下戰國時代的領主是如何進行議和,並以天正二年(1574)的天正最上之亂中,伊達家與山形(最上)義光的議和為案例進行介紹。

眾所皆知,山形義光與他的父親山形義守在義光的繼承當主之位的前幾年,很明顯地彼此出現了裂痕及問題,而這些裂痕最終引爆了天正二年(1574)一月底開始的義守與義光的父子內亂。


與父親對立並引起鄰近領主介入的山形(最上)義光
此畫像為義光死後兩百多年後所繪


而這場內亂不但將鄰近的天童、寒河江捲入,南方的伊達輝宗更是在同亂中扮演要角,而詳細的情形可參考站長的文章-淺談天正最上之亂-一文。



不管如何,義守在伊達輝宗最不希望的時刻舉兵,反倒使輝宗感到尷尬,憂心於南方佐竹氏與蘆名氏所在的南奧局勢及佐竹義重北進的輝宗,在義守舉兵之後,儘管率兵攻入山形替義守壯聲勢,然而攻入山形盆地後,卻消極作為,儘管在八月十五日時曾與義守軍約定對義光發動總攻擊,但是卻也在同日聽從叔父亘理元宗的「放生會」之理由放棄對義光發起總攻擊。

最終也在九月主動遣使希望與義光議和,而為何與義光議和不與義守,站長也在上述的文章中分析過,因此筆者便不在這邊在進行檢討,而將側重於議和時的過程。

首先,就史料上來看,議和的過程是先由伊達輝宗提出。


天正最上之亂中扮演要角的 並率先提出和議的 伊達輝宗

在進入同年九月後,伊達輝宗先於九月一日派出亘理元宗前往山形方與其家老氏家尾張守守棟商議談和。

之後在九月四日由伊達方的草刈內膳及山形義光方的里見民部商談和議具體事項。

最後在於九月九日由兩邊的重臣亘理元宗及氏家守棟確認事項後,於九月十一日由伊達方近臣OO孫兵衛與義光的近臣谷柏直家兩人做最後確認後達成議和。

自此伊達輝宗與山形義光完成議和。其過程可以分為

1.  天正291日伊達方派出亘理元宗與山形方家老氏家守棟議和。
2.  天正294日伊達方派出家臣草刈內膳與山形義光方的里見民部商談和議具體事項。
3.  天正299日伊達方的亘理元宗與山形方家老氏家守棟第二次商談,確認事項。
4.  天正2911日由伊達方近臣OO孫兵衛與義光的近臣谷柏直家兩人做最後確認後達成議和。

伊達軍便在此次和議下進行退兵,而當中和議中有提及,伊達軍退兵時是穿著禮服而非甲冑,故是在非武裝的情況下進行撤兵。

而同和議中也明文提及守於上山城的山形義光方城將里見民部不得攻擊伊達軍。

因此從這當中我們可以看出幾個重點,包含

1.  當時的議和並非是一次成形,會透過數次的談判,首先會由可以代表主君的重臣進行大方向的確定。
2.  在議定好大方向之後,會由其他家臣負責談判具體性、細節性的事項。
3.  在細節性的事項談完之後,會再次由重臣進行確認。
4.  在負責談判的重臣進行最終確認後,會由兩方當主的親近信任的近臣對停戰協議進行最終確認,如果無問題便可成立和議。
5.  在和議之後的撤兵行為中。不但會要求守方遵守約定,不能攻擊撤退的攻擊方,同時為了防止攻擊方反悔,撤退的攻方並不會在武裝的狀態下撤退,而是會穿著禮服,在非武裝的狀態下退兵。

故從上述的案例來看,我們可以發現,戰國時代雖是個弱肉強食、戰亂不止的時代,但是不代表「信」字便蕩然無存,秩序不見於世間,實際上,在當時的武家社會及戰爭中,即使發生衝突,彼此之間仍然會有一定的秩序及遵守的遊戲規則,是即使兩方互相敵對,也會遵守的遊戲規則,而戰國時代領主之間的衝突,進入和議也非草率行事,而是經過兩方慎重反覆的談判之後,形成兩造的外交共識。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