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4日 星期日

消失了的死刑犯!豐臣時代最大的謎團!



我們已經先後為大家介紹過豐臣時代的幾個重大事件,以及圍繞著主角.豐臣秀吉周邊的人和事,接下來便要來重新談談一件十分匪夷所思的事件。究竟是什麼事件呢?



一、風雲變色的一五九一年

自天正十年六月中,於山崎之戰擊敗明智光秀,成為為故主.織田信長報仇起,新星.羽柴秀吉便展開了他的天下統一的霸業。從接下來的賤岳之戰(1583)到討平關東北條家的小田原之戰(1590),再到第二年基本降服廣大的奧、羽地區,秀吉不僅吞下了故主織田信長的衣缽,而且只用了十年完成了日本史上首次完全統一,在日本歷史上劃下了不能被人忘記的一筆。
豐臣秀吉


當然,在這個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統一日本的過程裡,不只是靠秀吉個人的能力以及運氣,便能完成這個歷史性創舉的。在秀吉身邊為他出謀獻策,出生入死的家臣們也是功不可沒。我們目前或許最多提到的,是後來在關原之戰為不同理念而內訌的石田三成、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等。他們是屬於秀吉開始統一日本時,才開始崛起的少壯派家臣,在他們之前的,還有一批是早在秀吉仍為織田家臣時,便為其勞心勞力的「老員工」。

另外,還有幾個立場、身份較為尷尬,難以介定的「功臣」,其中一個便是今次本文要談到的名人—一代茶人千宗易,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千利休」。

利休原本是出身堺港的商人,後來與織田信長相遇,成為了信長在政治上的左右手和顧問之一,也是他跟武野紹鷗等人讓信長對茶湯提起興趣和熱情。信長死後,利休改為協助如日中天的秀吉走上成為天下人的階梯。

最大的貢獻之一莫過於在天正十三年(1585),秀吉在京都皇宮為天皇開辦茶會(詳情請留意4月出版的《解開天皇秘密的70個問題III)。當時秀吉更親自為天皇泡茶,成為秀吉與天皇拉近關係,獲得王家認證的重要活動,而其背後便有千利休的影子,因為千利休在事前是負責指點秀吉沏茶技功作法「師匠」。因此我們可以說,秀吉在這次宮中的「大秀」裡是領銜主演的主角兼導演,而利休則是監製。因此,秀吉便向天皇奏請為這位勞苦功高的「監製」賜號「利休居士」,「千利休」之名也由此而來。
本文主角—千宗易(利休居士)


除此之外,利休還在政治外交上兼任秀吉的左右手,如天正十五年(1587)出兵九州,復興博多等都有利休的身影。而且,自從利休成為了秀吉的「茶頭」(首席茶師)後,不少諸侯便紛紛拜入千家門下,成為了利休的弟子或茶友,建立了一個網路廣闊的交友網。

因此,在前一年(1586),豐後的戰國大名大友宗麟訪問大坂,要求秀吉出兵打擊北上而來的島津家,並且親眼看到當時豐臣政權的實況後,便跟家臣說:



「公事找宰相大人,其他事則找千利休」



「宰相」是指秀吉胞弟豐臣秀長,換言之,在宗麟的眼裡,利休跟秀長兩人都是當時掌握新建立的豐臣政權命脈的「兩大巨頭」,一左一右,從內到外的輔助秀吉。然而,這兩大巨頭很快便在天正十九年(1591)裡從豐臣政權這個巨塔上黯然消失了。

當年的正月二十二日,長年抱病的秀長終於撒手人寰,使長兄秀吉失去了最得力的助手和親人。而在秀長死去不足兩個月的二月二十六日,另一個「巨頭」千利休也因罪遭到秀吉下令切腹。
豐臣秀長


豐臣政權在短短兩個月便完成了「換班」工作,不僅如此,秀長、利休相繼不在後,同樣從一開始便扶持秀吉的蜂須賀家政(其父.正勝已於一五八六年死去)也淡出一線,剩下來的便只有前野長康、淺野長政為主的老臣,前者也於數年後的秀次事件中被誅連而死。取而代之的,便是在一五九一年之前,已經開始嶄露頭角的少壯派家臣,如前面提到的石田三成、長束正家、增田長盛等人。

因此,我們可以說,一五九一年這一年對於「豐臣政權史」而言,不僅是新舊權力中樞交替的一年,更是一個改變其走向與命運的重要一年。



二、詭異的利休之死

相信大多數讀者都知道了豐臣政權的結局了。但是,既然一五九一年是那麼重要,那麼特別,我們自然有必要再去探究一番,更何況這一年突然失去生命的千利休在政治、茶道都有著那麼重要影響的人物,為什麼他會遭遇這樣的命運,更重要的是——他真的死了嗎?

這樣說肯定會讓讀到這裡的讀者感到奇怪。眾所周知,千利休就在當年被勒令切腹而死的啊!還留下了著名的偈語作為辭世之句「人生七十,力圍希咄,吾這寶釼剱,祖佛共殺」呢!

對!問題就在這裡!怎麼說呢?接下來先帶大家回顧一下事件的經過。

這時候的秀吉剛在一月於尾張國清洲接見了前來為牽涉與挑動大崎葛西一揆而上京請罪的伊達政宗。回到京都後,秀吉跟政宗再次見面,正式接受了政宗的請罪,就在這期間,傳出了對利休不利的消息。

時間是天正十九年正月下旬,前面提到了秀長病死,同時間又傳出了對利休不利的消息,當時京中傳出大德寺三門樓上佇立了利休的木像,是寺方為了感謝利休運用影響力和私財,為修建大德寺出力良多,於是立像以記其恩。這個事件在秀長死後日益發酵,由於秀吉仍在回京路上,一直只是傳出各種消息而已。

到了二月十三日,即是秀吉回來之後不久,同時也是歷史上千利休被秀吉勒令切腹的兩星期前,秀吉突然派人命令利休前往堺地。就在利休不明所以,被迫出發。當時,他的茶道弟子.細川忠興和茶友.古田重然(織部)好像也事前收到消息一樣,特意趕來相送。利休向兩人表示感謝後便前往堺,之後有後世的資料傳稱他在兩星期後被召回來領死,但只是孤例。

總之,十三日之後的二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在京都內外便傳出了利休被罰的消息。然而,最吊詭的正正是被罰的方式。

按照各時在京都和京都附近的人們的記錄,處罰的對象並不是利休本人,而是大德寺為他而製的木像。秀吉命令下人從大德寺取沒收木像,並將它吊在聚樂第外,對它實行「磔刑」(即綁在一個十字架上,然後用利器貫穿犯人身體之刑)

不止如此,秀吉更命人下利休木像的首級,再讓無頭的木像踩踏在首級身上。可見,起碼在眾人的眼中,秀吉對木像的存在甚為厭惡。
大德寺的利休木像(後製)


還有,秀吉更命人在木像旁邊佇立了一個木製告示板,列出了利休各種罪名。然而可惜的是,在目前現存的史料裡,並沒有將上面的所有罪狀都記錄下來(後述)。當利休被處罰的消息傳出之後,與此事相關的大德寺住持也被秀吉召去問話,但秀吉之母大政所,以及秀長之妻先後到秀吉面前,為利休和大德寺住持求情,不久後住持便獲得釋放,秀吉沒有對他們作出任何處罰,但也無阻木像被斬頭、吊掛的結局。

那麼,利休本人的結局究竟如何呢?遠離京都的消息裡傳出了利休也切腹領罪之說,但身在京都的貴族日記裡,則只提到了木像被施刑的事,沒有提到利休本人。自該年的二月底開始,「千利休」便消失在眾人的記錄當中,再沒有人知道利休究竟怎麼樣了。

在我們繼續追查下去之前,先來看看這事件在後來的江戶時代是怎樣發展,演變出利休不屈於秀吉,壯烈切腹的印象。

進入江戶時代,茶道繼續得以發展,很自然地一代茶聖被罰之謎便成為眾多人關心的事。那時候也流出了眾多描寫當時情況的相關材料,包括茶道千家子孫寫成的家史。隨著時代發展,利休的「死」和「死法」也出現越來越多變種,形式也越來越浪漫化。

例如表千家寫的《利休由緒書》(一六五三年成書)便寫道利休被勒令「切腹」後,秀吉以免與利休有交情的諸侯發難救人,於是命令上杉景勝率兵三千人包圍利休的住處,直至利休切腹死去為止。同書描寫的利休面對秀吉命令依然從容不迫,在喝完最後一杯茶後,便爽快以最為慘烈悲壯的「十文字切腹」自殺,再從肚子裡抓出自己的腸臟,以示怨恨不滿。事後,前來檢屍的豐臣使者便直接將利休的首級斬下,梟首於京都一條戾橋上(當時其中一個決死、行刑之地)

《利休由緒書》成書更後的書籍便更加誇張,包括抬出了主謀人是石田三成,又描寫利休在狹小的茶屋之中自殺等現實上不太可能的描寫。在那時代,對德川幕府多有避忌,但對於豐臣政權的八卦則是「政治正確」的天地,可以隨意發揮。站在千家子孫的立場,也很正常的將先祖的故事寫的淒美一些。

但是,嚴格來說,這些都是與事件沒有直接關係的人道聽塗說的結果,與同時代的人所寫的記錄、所見所聞比較,自然參考價值有差,不能盡信。那麼,「利休事件」究竟能夠追查到什麼程度呢?



三、茶聖「死因」的疑點

首先來談談利休的「死因」。我們先不論利休是否在當時切腹而死,先來談談他突然遭到秀吉棒打的原因。除了上述的木像問題外,另外一個在同時代記錄裡看到較為一致的原因有二,一是指利休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和權勢,以及當時流行茶具收藏,親自以高價兜售茶具,謀取暴利。二是指秀吉想納利休之女為妻妾,遭到利休嚴拒,惱羞成怒的秀吉便抓住大德寺木像以及茶具買賣的事做藉口,殺害了利休。

後者的說法在江戶時代以來廣收江戶人的支持,蓋因當時「秀吉=好色老頭」的形象逐漸成型,利休的這一筆恰恰是配合度很高的材料,政治、立場正確,自然獲得時人的支持了。然而,客靜的想,即使真有其事,利休死後,也沒跡象秀吉便成功如願,「利休女兒」的存在也無處可尋。既然是為了利休女兒而動殺機,為什麼在事後沒有將最重要一步做完呢?因此,從狀況證據來說,這個說法的可信性還是不大的。

那麼,木像問題跟賣茶具的問題又怎樣呢?

簡單而言,以當時的記錄來看,高價賣茶具的行為觸犯秀吉大忌之說是存在的,但也只是屬於少數,即使如此,既然是當時傳出的說法,記錄者也沒有表露任何驚訝、沒聽說過的反應,那似乎也不是空穴來風,問題是這是否足以要賠上茶聖的「性命」了。

因此,最大的問題似乎仍然是木像問題,茶具買賣就算有關,也不過是附加上去的副次問題而已。那麼,為什麼木像那麼有問題,足以成為秀吉公示人前的罪證呢?

首先,當時京都名義上是天皇的世界,但實際上則屬於秀吉管理的重鎮之一,也是豐臣政權守護王家是否得力的最重要一環。因此,京都內的寺廟管理自然是秀吉也要關心的部分。研究者之間有意見認為利休以一己之力幫助名剎大德寺修繕,事後又獲得寺方樹立木像酬謝,整件事加起來在一定程度上是無視、損害了秀吉在京都的影響力和名聲;視秀吉如無物的行為。

同時,利休當時雖然年過半百,但於生前立像的行為(一些當時的記錄稱其為「壽像」),雖然不至於說是搞「個人崇拜」,但在當時除了教派上的聖人外,也絕少有這種例子。從政治角度而言,也無疑是為自己在京都、公武兩方上增強名譽。對於當時剛統一日本的秀吉而言,利休雖說是自己的師匠兼顧問之一,但站在秀吉的立場而言,利休今時今日的風光都是因為自己的寵信而來,大德寺立像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使自己統一日本大業的光環失色的僭越行為。



四、「躺槍」的石田三成與伊達政宗

當然,不少人對於以上的解說都會有疑問,認為這些都不是足以要索命的大問題,因此木像也好、茶具也好、女兒也罷,都不過是煙幕,「真相永遠不在水面」。於是,自江戶時代到現在,不少學者及小說家便開始展開了他們「尋找真相」之旅。其中,有兩個人成為了他們的目標——石田三成與伊達政宗。為什麼呢?
石田三成


較為好理解的是石田三成。首先,千利休死後,三成為首的少壯派隨即接班,完美地填補了秀長、利休等老前輩的空缺,加上自江戶時代的「佞臣形象」,三成謀求除去礙事又失去靠山的利休,於是便跟其他少壯派一起扳倒了利休。

這裡其實還涉及到伊達政宗的問題。上面提到利休「服刑」前,剛好是政宗為大崎葛西一揆問題上京請罪的時間,而三成自消滅北條家的小田原之戰前,便因為外交工作,跟常陸佐竹家建立關係,佐竹家又因為從前的奧州爭霸戰失敗,以及蘆名家的滅亡與伊達家有仇恨。因此,不少史家便認為三成一直都想找機會幫佐竹家出口氣,大崎葛西一揆的問題正好是另一個好機會。然而,上面也提到了秀吉最終接受了政宗的辯解,沒有狠狠地處罰政宗,甚至有史家和小說家將利休拉扯進來,他們認定是利休解救了政宗,於是三成為發洩心中之恨,以及上位的野心,兩筆帳一併算,將利休推到刑台云云。

以上的說法一直在日本甚為有名,但冷靜的去思考,一來沒有何證據顯示三成的確身在其中,二來當時的三成又是否有如此影響力迫使秀吉去處罰政宗,以至迫害利休呢?再說,在當時幫助政宗的還有前田利家和淺野長政等份量不小的人物,為什麼只針對利休一人呢?至於政宗的問題,利休與政宗之間的交流又只有短短的數個月,才見過區區數次。因此便認定利休與政宗之間,有深厚情誼、過從甚密之說並不合理、可信。
「路過」的伊達政宗


再說,利休事件前,三成以及其他少壯派也早已在統一事業上逐漸上位,即使不排除利休對於他們來說有著一些利益、權力之爭,但仍然難以認為利休足以阻礙他們享有已有的權力。因此,在沒有更多的證據之前,認為三成等人為了爭權而迫害利休,其實是一種倒果為因的說法,即以「誰在事件中得益,誰就是兇手」的邏輯。

如果按以上的分析,三成不太可能是真兇,政宗也不過剛好路過,那麼究竟秀吉為什麼要迫害利休呢?首先個人認為,木像問題的確不足以索去利休之命。但是,我們更要重視的,應是利休獲罪僅僅在在秀長死後一個多月內發生,而且只有他一人被肅清的事實。

換言之,從前後關係來看,利休獲罪跟秀長之死有著很大的關係,也就是說,利休很有可能是因為秀長死去,才被「清算」。既秀長生前便與利休一起扶持秀吉,而且利休死後,秀吉、秀長之母大政所以及秀長之妻都去為利休跟大德寺住持求情,那顯然秀長跟利休是同一立場,關係十分密切的關係。秀長死後,利休被清算的結果反映著秀吉有意排除「秀長跟利休」一派,木像問題和茶具買賣問題都應該是屬於為向外界交代的理由而已。

那麼,問題則在於秀吉為了什麼要排除屬於親弟.秀長舊人,而且是自己帥匠、顧問的利休呢?目前,除了前野長康後人所寫的《武功夜話》——這部極具爭議性的史料——之外,便沒有其他暗示秀長與利休跟秀吉之間的矛盾。據《武功夜話》之說,秀長生前便與利休一直不同意秀吉在統一天下後出兵侵略朝鮮和明帝國,但具體的詳情則沒有交代。考慮到《武功夜話》是在江戶時代歷代加筆而成的家史,而且由於編寫者吉田家族是前野長康的後代。前面已經提到,前野長康在秀次事件中被迫自殺謝罪,其子孫對於秀吉晚年的事跡也多為負面,故我們難以難靠其一面之詞來斷定。因此,阻止侵略而招來秀吉記恨之說,也只能作為一個參考說法。

那麼,究竟是為了什麼呢?目前沒有足夠的史料去分析秀吉的動機,不宜妄下判斷。然而,我們或許可以這樣思考。

秀長病死後,屬於秀長派系的各家臣(嚴格上都是豐臣家臣)自動轉為奉侍秀長的養子(外甥)兼繼承人.豐臣秀保。按照秀長與利休的關係,利休既忠於秀吉,同時也將照顧秀保。而在當時,除了秀吉、秀保之外,還有秀吉當時的親兒子.鶴松(同年九月夭折)和兩個養子(外甥)豐臣秀次和豐臣秀勝。

支撐豐臣宗家的第二號人物.秀長死後,能夠在秀吉之外撐起豐臣家的就只有秀保、秀勝和秀次三個外甥,鶴松則未成氣候。秀保當時仍然是十二歲的少年,秀次跟秀勝則已達成人之年,屬於秀吉膝下的養子。秀吉與秀長兩系在天正十九年初出現斷層後,秀吉逐步拆散秀長系的家臣團,秀保於四年後(一五九五年)病死,整個秀長系家臣團便完全被秀吉吸收,兩系豐臣家完全歸為一體。

「歷史是沒有如果的」,但假若從以上的過程來看,千利休在秀保死前還在的話,這個「二流歸一」的進程會否受到影響呢?從後來發生的秀次事件來看,秀吉這個一體化進程其實是一直在慢慢進行,而且不盡是秀吉直屬家臣們的計劃,秀吉的參與度斷然不少。

而對於謀求豐臣政權系統、政令歸一的少壯派(不一定只是石田三成),以及不排斥這個結果的秀吉來看,秀保身邊如有千利休這樣縱橫公武各界的巨頭存在,而利休又通過茶湯獲取了各界不少的人脈和關係,這些都意味著秀長系將依然會成為一個有力的分家,只是這個分家會否成為秀吉統治,以及其子鶴松日後掌權的絆腳石呢?這即便是如果上的如果,再沒有討論、猜想的意義和必要,但通過以上的分析,秀吉或許是出於衝動,又或許真的不計後果地想一舉弱化秀長系的勢力,以求即將提上日程的出兵朝鮮能夠順利進行,以及強化自己派系的統治,這仍然一個不能完全排除的可能。



五、利休「死」了嗎?

    以上稍為探討了利休事件的意義,以及其發生原因的猜測。最後,我們要談的當然是最基本的問題,那就是利休是否跟他木像的下場,已經在當時被被迫自殺而死呢?按照目前傳來的史料而言,嚴格上只能說在當時的確傳出了他自殺的消息,然而官方上卻一直沒有說實。

因此,將「利休初腹」、「梟首」之說大大地提出來,成為我們現有印象的,都是來自於江戶時代的記錄,但最早的記錄也都距離事件半世紀之久,記錄者也未曾直接目睹利休事件的經過,因此我們也無法肯定其說其言是有事實基礎的。基於這些不安因素和疑問,有研究者提出利休其實沒有死去,只是被秀吉趕出權力中樞的可能。

事實上,在利休「死去」後兩三年內,秀吉曾起碼有兩次在書信中提到了「りきう」(利休),甚至有說法指利休曾在侵朝的前線基地.名護屋城出現,這些蛛絲馬跡都讓支持各種說法的學者苦於解釋。

支持利休已於天正十九年死去的學者當然不認為利休「復活」或生還,於是他們便認為那是指利休的茶道或其他跟利休有關的事,至於支持利休可能沒有死的學者,當然以兩三個例子來當作證據了。

不過問題是,如果利休真的沒有死去,而且出現在人前,那秀吉、秀吉家臣們又為何會放心讓他繼續出現,而不怕他在侵略時搞小動作呢?同時,利休在當時都是鼎鼎大名的茶人,是政壇的老巨星,他真的活生生出現在人前的話,眾大名斷不會當作不認識,或者自動視他為別人,而且均不在書信中提起「利休還在」的消息。事實上,我們在各家曾跟利休有交情的大名家的記錄裡都沒有看到有這種跡象。

另外,最近也有學者認為利休早在當年二月十三日前往堺後,便從此淡出,消聲匿跡,甚至可能被親交的細川忠興收留…等等。這些都只能說是一種揣測,沒有確實的證據。

因此,照目前的情況來說,我們唯一可以大致確認的是,沒有原始史料窺見到,有人的確看到了利休的屍體、目擊了利休「切腹」時的情況,並留下記錄。換言之,秀吉的確是處決了利休的木像,但這個木像的本尊究竟最後怎麼樣了,是生是死,目前仍然是未解之謎,有待新資料的出現,為史家提供新的線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