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8日 星期三

出身決定命運?奉公人-武士與百姓若即若離的關係

文責:小編 陳家倫
相責:小編 陳家倫


生為民而終為民?



在江戶時代的士農工商分離的社會,看似階層之間不會流動,然而事實卻是在富農與下級武士之間仍然有模糊地帶。


不但不少下級武士參與農耕,甚至不少藩為了獎勵開發新田,也是藩主等帶頭鼓勵藩內的武士去開墾,著名的名君上杉鷹山不但鼓勵底下的武士去從事耕田,自己也會進行農耕的儀式,也代表藩主對農業的重視及以農立國的精神,也說明武士與農耕的關係並非那麼遙遠。

重視農耕的上杉鷹山




百姓其實不少富農也可能成為奉公人替武家或是藩國服務,這些人被賜與擁有苗字(名字)或是佩刀的權力,因此可能被稱為「苗字帶刀」

即使是幕府,勘定所及各地的代官所除了代官之外,不少手代等最基礎的幕臣其實也不一定是武士或是御家人(最低階的幕臣),他們可能也只是富農出身的「奉公人」,與幕府簽訂契約於代官所或是勘定所從事公務員工作,並取得部分武士的權利(如佩刀)

原則上這類奉公人並不是真正的武士,因此他們與幕府的關係只限於自己本身,無法直接轉讓給兒女或兄弟,且一但與幕府解除勞資關係,不再是奉公人,那他們也變成普通的農民。

但是即使如此還是有些富農抓住奉公的機會改變了自己及家族的一生,在江戶時代也能看到不少富農、名主等百姓抓住機會藉由成為武家的奉公人,並發揮能力為主家欣賞而最終成為武士,當中甚至也有從百姓成為代官等一地方父母官的案例。

比如在德川吉宗享保改革時,便重用大岡忠相進行新田開發,而大岡底下所用之人也並非全部都是武士出身之人,當中也包含名主出身的田中喜古(1662-1730)田中喜乘(1691-1740)父子,田中父子在大岡忠相底下發揮治水及農政長才,最終也因為能力受到肯定,田中家在田中喜乘一代被提拔為家祿150俵的代官,並可以世代繼承家祿而成為正式的武士。


啟用農民出身田中父子等人的幕府將軍 德川吉宗



除了田中父子之外,類似的案例還有比起田中父子二人晚近的岸本武大夫就美(1742-1810),岸本就美為美作國東南條郡押入村(今岡山縣津山市)的庄屋彥左衛門之子。

換言之其出身並非武士,而是富農的農民階層出身,但是岸本就美從基層幹起,岸本就美前往代官所就職,成為幕府的奉公人,並長年在美作國久世的代官藤本甚助下擔任手代活躍,之後前往江戶擔任勘定奉行手代亦表現出色,而經過多年的公務員生涯後,岸本就美於寬正五年(1793)被提拔下野國都賀郡藤岡的代官,也正式的成為武士及幕臣的一員,並可將武士身分世襲與子孫。

成為代官的岸本就美擔任代官長達17年並因為廣施善政而表現出色,就美在文化七年(1810)去世後,幕府亦許可其子岸本武大夫莊美繼承父職成為藤岡代官。

岸本莊美更在文化十三年(1816)榮升重鎮的大阪代官,天保二年(1831)並成為駿府代官,之後於天保十年(1839)卒於駿府代官任內,且岸本莊美甚至得到了許可穿上「布衣[1]的榮耀,加上岸本莊美晚年擔任的大阪代官及駿府代官的管理地都是幕府天領中的重鎮及大都會,因此可以說岸本家族經過岸本就美、岸本莊美的努力,從農民身分不但成為武士,甚至爬到許多旗本一輩子努力也未必能夠達到的重要地位。


生為民而終為民?

除了上述在代官所活躍而成為武士乃至代官的案例外,在幕府於18世紀末開始進行的蝦夷地探險中,我們也看到不少農民出身的探險家成為幕府的奉公人,最終並成為幕臣,這類人中有以多次前往蝦夷地調查,並著有《蝦夷草紙》等關於北海道等蝦夷地地區著作的最上德內(最上常矩)

最上德內


或是在最上德內之後,也進行蝦夷地探險及調查,並深入庫頁島且越過韃靼海峽(間宮海峽)向日本人證明庫頁島是座島,而非亞洲大陸之一部份的間宮林藏(間宮倫宗)等都是農民出身。

間宮林藏


這些農民出身的探險家,儘管出身不高,但是透過努力學習學問及一技之長(如最上德內師承本多利明,間宮林藏師承伊能忠敬)後,成為幕府的奉公人並為幕府的蝦夷地調查任務作出貢獻,也因為他們的貢獻,最終被幕府認可,讓他們從農民以及訂定勞動契約的奉公人,拔擢為可世襲身分的武士。

從農民變成武士的 最上德內 像


從上述的案例我們可以發現,雖然豐臣秀吉以來到江戶時代的身分統治令區分士農工商等階層,但其實在階層之間的上下交會處(如富農與下級武士間)仍有模糊的地帶,且階級流動或是上升的門也不是完全關上,只是相比戰國時代,很難再出現向豐臣秀吉這樣僅一代便從農民升到人臣之極的大幅度流動罷了。

一代便從農民升到人臣之極的豐臣秀吉




[1] 江戶時代武士的正裝狩衣的一種,被許可穿戴布衣之人,相當於官位六位之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