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9日 星期三

日本鐵砲(火繩槍)雜談

文責:十尾

〈洛外名所圖〉中 射擊鐵砲的武士


日本鐵砲的引進始於1540年代,九州島津家臣-種子島時堯(1528年-1579),與西洋人交流的時候,因好奇購入了兩把。並交給當時的工匠仿製,由於鍛造過程與日本刀類似,從此之後在日本開始流行。從舶來品到自產自銷,逐漸降低了大名們配備的成本。

 

尤其是具有獨立武裝的僧人集團-根來眾、雜賀眾與本願寺等大量購入鐵砲,當時一挺鐵砲價格初估是今日的六百萬日幣,所費不貲,對於眾多財力不夠雄厚的大名而言,鐵砲這種成本高、性能不佳的武器吸引力不高、還是傳統的弓箭比較適合。

 

 

種子島時堯(1528~1579)

 

 

鐵砲的性能,

優點

 

  1. 為訓練較弓箭手簡易、體格要求沒那麼高,要拉動弓需要的背部力量要足,否則射程有限,甚至無法拉動弓弦
  2. 新式武器具有聲音、火力的威嚇力,對於沒見過這類武器的足輕、武士甚至馬匹來說,光是聲光效果就讓本來臨時拼湊、士氣不高的足輕崩潰逃散。

 

缺點

  1. 裝填繁複、時間過長,通常有經過訓練的火槍手一分鐘擊發1-2
  2. 沒有膛線,所以子彈飛行不穩定,任何在空中飛的球體(如棒球),有旋轉才能讓其運動穩定
  3. 受限於天氣因素,碰到雨天火藥、槍枝容易受潮,很難擊發
  4. 發射的煙霧會使射手難以瞄準

 

另外,鐵砲射程不足,有效射程低於100公尺,以先前提到的裝填速度來說,往往只能命中一發,就被迫與敵方肉搏,當時在日本的鐵炮並未設置刺刀,所以並沒有像之後能靠著上刺刀肉搏取勝。


為了改進裝填慢的問題,除了早合的出現,另外在戰術上發展成一人裝填、一人射擊等這類輪流開火的方式,以及在火槍手前方佈置類似馬防柵等阻絕設施,以防對方輕易突破,織田與武田之間爆發的長篠之戰即是一例,設置陣城增加其存活性。

 

結論:由於鐵砲本身無膛線、精準度、射程不佳,所以基本上以群體、輪番上陣、由隊長下指令齊射才能發揮最大效用,但受限於火槍容易過熱導致失效、以及成本問題,在日本戰國時代,火槍並不是最主要的武器,仍使用弓箭、薙刀、長槍等冷兵器。

 

附錄

一、《南漢山城》朝鮮對抗滿州軍,使用鐵砲的片段,證明了聽從上級命令的重要性😅




 

二、大河劇《信長》長篠之戰,可以發現火繩槍發射後的煙霧很大,確實影響射手瞄準與射擊。



本文首發處

戰國觀察室:

https://www.facebook.com/warringstates1582/posts/4956001737793678


https://allenlin1279.pixnet.net/blog/post/225800177-%E6%97%A5%E6%9C%AC%E9%90%B5%E7%A0%B2%EF%BC%88%E7%81%AB%E7%B9%A9%E6%A7%8D%EF%BC%89%E9%9B%9C%E8%AB%8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