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

淺談毛利元就—智將的真性情

毛利元就像(吉田郡山城跡前)

毛利元就可說是華人戰國迷圈子裡,西日本最為人熟悉的戰國大名。以一個中級武士領主家的次子,因為兄長、侄子的英年早逝,偶然地成為了當家,然後通過內政與外戰,一步一步建立起毛利家史上的大躍進,滅亡了大內家和尼子家,又進出四國、九州,綜合元就七十五年的人生,可說是精神無比,活生生地演繹出「生於亂世」、「活在亂世」的真諦,也因此得到華人戰國迷的好評。

另外,另一個華人戰國迷圈子裡對元就較為熟悉的,就是所謂的「三矢之訓」。雖然,這是後來幕末明治時代根據真實的「三子教訓狀」改寫而成的,但到了現在,「三子教訓狀」也算是比較多人知道了。

不過,很意外地,華人戰國迷與日本戰國迷對於毛利元就的側重點,是稍為有些不同的,前面提到了,華人戰國迷對元就的側重點,主要還是關於他白手起家、智睿絕頂的部分,也就是多少受到了遊戲的影響(畢竟毛利元就的小說沒有被翻譯,有礙華人戰國迷對元就的深入了解。至於日本人戰國迷,他們當然也很留意及欣賞上述元就的特點,但比起華人戰國迷,他們更多的是留意到元就的「人格魅力」,即元就活生生的言行舉止。

智將毛利元就做事很周詳縝密,所以才能夠創出絕世的霸業。然而,從元就自己寫的書信中,不難發現他其實是一個偏向悲觀思考的人。例如他曾經在那份著名的「三子教訓狀」中對兒子們說:

我自己身、精神意志皆不強,也不是比其他人更具智慧和才幹,更不是因為比其他人都更加為人正直,走著正道,因而得到神佛的保護。然而,我卻能夠僥倖在這個亂世中活過來,我到現在都不知道是為什麼,當初也完全沒法想像自己能做到

由於是寫給兒子的書信,這些言辭都是活生生的心底話,而不是外交辭令。元就對於自己成就霸一事,其實是份外心境交集的,上述之言是謙虛,還是故弄玄虛,自有各位看客的判斷,不過,元就這種偏向倒不是少見,另一個有名的發言,就是他剛征服大內家不久後,對長子毛利隆元說:

不論是他家,還是我們安藝國的領主們,都沒有一個人是為毛利家著想的。即使是古來侍奉我家的家臣們,人和情況一旦改變的話,他們也不會為毛利家設想的

即使之前肅了驕橫的井上元兼一黨,元就與隆元都對家臣們的表現有很多意見,他們早已對於家臣團的散慢感到不滿,一直苦思要怎樣整頓家臣團,以免他日重蹈大內家的覆轍。元就曾經對隆元說,家臣團在出征大內家時的狼模樣「是我們的一大恥辱」。

可以說,元就的性格既纖細又謹慎,是他成功的一大秘訣,這也是他受到成長環境影響下形成的特質。對於活在亂世,元就說:

我在諸場戰事中,奪去了很多人的性命,早晚這些報應都會到來,想到這事我就感到很悲傷……如果這個報應在我活著的時候到來的話,也不必跟你們多說

有些史家評價元就這種偏於負面的思維「太悲觀」、「苦了自己」,是一種「悲觀主義的牢」。不過,其實很多戰國大名也有類似的情緒。我們熟悉的上杉謙信、武田信玄、伊達政宗、德川家康等不少人,都不約而同的在自己的書信中,沒有保留地吐露出對於家臣、未來的憂慮,可以說,要活在亂世,強大的意志力的背後,其實充滿了各種的擔及顧,這些心理、精上的壓力對戰國大名們的壓迫,不下於戰事的勝敗得失。



當中,元就是其中一個將自己的情感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的代表人物。這當然也跟毛利家保存史料比較做得好有很大關係,結果上讓後人可以更清晰的看到「活生生」的元就。不過,元就與近臣、親人的大量書信往來中展現出的感性一面,包跟兒子爭吵、勸說、辯解等,作為領主、作為父親、作為祖父,元就都主動向身邊人盡吐心中情。除了隆元在這方面有點像之外,在另外兩個兒子隆景、元春,還有孫兒輝元的文書中卻不是那麼生動;那種細也不是輕易在其他戰國大名的文書中詳細具體的看得到,可以說是元就固有的性特質,也就是上面提到的「人格魅力」,因此才更加引人入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