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9日 星期日

小特集: #織田信雄四宗罪再審判 (3) 不自量力挑戰秀吉 #1 小牧長久手之戰


天正十二年(1584)初,前年秀吉擁立信雄為新的織田家當家,成功在賤岳之戰中,獲得前田利家倒戈的幫助下,一舉打敗了柴田勝家及織田信孝,兩人也因此雙雙死去。接下來,織田信雄已經沒有對手,可以安坐在織田家當家的位子之中…起碼當時的織田家臣也是這樣認為的。

#1 手刃重臣
不過,事情很快便峰迴路轉,為柴田勝家及織田信孝之死而得益的,還有秀吉。到了三月六日,信雄突然殺害了自己手下的三個重臣:津川義冬、岡田重孝以及淺井田宮丸(史料上還看到溝口氏也被殺害)

一般的說法是指,秀吉自覺織田天下已經盡在手中,是時候要處理沒有利用價值,又愚昧的信雄,於是便設局拉攏了信雄手下的三重臣,使信雄起疑心,並將三人殺害,獲得了攻擊信雄的口實。另外,也有一些親秀吉立場的說法,認為唆使信雄殺人的,其實是後來跟信雄一起對拸秀吉的德川家康,以獲得早日與秀吉決戰的藉口。

不過,不論是哪種說法,基本上都把信雄當成任人擺布的傀儡,接收了這些說法的人便反過來認為,信雄就是當傀儡的料。但事實上又是否這樣呢?以下先說一下這個問題。

根據一手史料,以及成書時期較早的記錄,如《當代記》等,大都暗示被殺害的三重臣或多或少跟秀吉是互助合作,或者有內通的嫌疑。《當代記》更指出其中一個被殺的岡田重孝為「特別受秀吉公關照之人」,於是引起了信雄與秀吉的矛盾。另外,傳教士的報告書中提及,信雄當時希望完全繼承亡父信長的遺志,成為新的天下人,但由於三重臣已向秀吉交出人質,為免人質被害,不同意信雄向秀吉挑戰,於是被信雄所殺。另外,傳教士也提到信雄因為不甘成為出身低賤的秀吉的傀儡,於是拼命一搏,對抗秀吉。

另一方面,《太閤記》當然指信雄是無故殺人,於是被殺害的三重臣他們的家臣一族向秀吉求助,秀吉以三重臣皆為能臣,卻無故被殺,於是決定站出來,教訓信雄。

不管如何,事件的起因是信雄殺害重臣無誤,問題是在史料中,秀吉對於信雄殺人表示極度不滿,而且立即責問信雄因何時殺人。這裡要留意的是,若果信雄殺害自己的家臣的話,秀吉並沒有生氣的道理及名分,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那三人的確是與秀吉有交流的,信雄也是知道其事,才把三人殺害。而考慮到家康當時還沒有參與其中,家康唆使的可能性比較少。

相反,秀吉在收到三人被殺後,在十天之內已完成了對信雄領地的包圍,而且得到了大部分織田家臣及所屬領主們的支持,可見當時的織田家已經大致上倒向了秀吉,信雄被孤立的情況在三重臣被殺後,已是顯而易見。於是,為了避免自己落得與故主之子為敵的政治不利因素,於是在家康公開表示支持信雄後,秀吉便向各地諸侯指稱家康是信雄舉兵的幕後黑手。

另一邊的信雄則以「秀吉恣意妄為」、「對信雄不忠」為理由,以自己為織田家當家的大義名份,開始積極呼籲日本各地的諸候聯手,並得到家康的救助。家康也深感秀吉的勢力已經十分龐大,甚至把影響力伸到自己盯上的關東地區。考慮到要先下手為強,處得主動權,於是家康在事件後十日決定幫助信雄,其且向信濃、紀伊、本願寺等勢力求援,希望他們從後方牽制秀吉。

以上可以看到,信雄與秀吉的對立,並且引發重臣被殺事件,其本質就是賤岳之戰後,織田家內的勢力址衡已被打破,秀吉再無對手,但如何處理與信雄的關係,則是下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而重臣被殺在客觀結果上,其實是給秀吉打開方便之門,織田家內也幾乎沒有人以他攻擊新主為由加以批難,可以想像,信雄當時的選擇已經不多。傳教士曾評信雄「幾有其父之風,大膽而勇敢」,姑勿論信雄決定起兵反抗,在結果上是否以卵擊石,不自量力,但的確他的決定致使家康參戰,秀吉統一天下的進程及方式也出現了變化,從結果上左右了日後豐臣政權的構造。

#2怯懦媾和
另一個信雄被後人指責的,就是在小牧長久手之戰打的如火如荼之時,原本挑起戰端信雄卻突然偷偷跟秀吉議和,導致至此的戰果完全白費,錯失痛擊秀吉的大好機會。

無容置疑的是,這種說法是來自於親家康陣營的記載及軍記物。先不論繼續打下去,信雄.家康完全戰勝秀吉的機會有多大,就以這一個「信雄私自媾和」之說也成為了很多人指責的一點。

不過,事實上也並非如此。信雄的確在後來跟秀吉議和,但其實是跟家康同步決定,家康也在同時間試圖跟秀吉和解停戰。第一次雙方摸索停戰是在九月中,目前來看,兩方都稱是對方打不過自己,要求停戰,顯然都是外交辭令,但雙方都有暫時停戰的理由。

以少戰多的信雄、家康雖然拉攏了佐佐成政在北陸牽制前田利家及上杉景勝,但始終在財力及兵力上有差距,難以打持久戰;秀吉方雖然物資人力有優勢,但隨著戰局拉鋸,眾多還在觀望的大名很可能會伺機而動,甚至與信雄、家康聯手。因此雙方暫時停戰,其實的確是互有需要的一個選項。不過,九月的初次談判失敗,戰事繼續,秀吉隨後顯然作出了戰略改動,在九月初次談判失敗後,便集中兵力狂攻信雄領地,估計他是明白到,只有信雄無力再戰,才能奪去家康的大義名分,換句話說,用最快的速度及力量使信雄屈服,才是打破僵局的關鍵。

結果,在伊勢的信雄領地大部分在秀吉軍狂攻下一一被攻陷後,秀吉再與信雄以及家康議和,這次終於成功迫使兩人停戰,比起信雄,家康只是停戰而不和,更表明強烈的對抗態度,這導致秀吉與家康處於冷戰狀態,直至翌年(天正十三年=1585)家康的重臣石川數正倒向秀吉後,雙方才真正就議和展開討論,也促成了秀吉送親妹及親母換取家康臣服的契機。

看到這裡,所謂偷偷議和之說,其實是後來江戶幕府為了替家康沒有與秀吉戰到底的問題解畫,於是把責任推到了信雄身上而已。信雄作出了微弱但必須的反抗,而到了最後也並沒有如一般說法那樣,背著家康自己求和,這方面的誤會實在有點大。

事實上,家康當時的家底也差不多完全搬了出來,家康甚至連遠離主戰場的駿河國也進行了徵召,可見兵力不足已成為了一大難題,而真正站出來響應他們的各方諸侯寥寥無幾,大家都在壁上作觀,可以說這樣耗下去,家康及信雄也終將支持不住。


信雄在小牧長久手之戰算是逃過一劫,戰後也得到了秀吉寬大的待遇,甚至在秀吉成為關白後,仍然官拜正二位內大臣,但這一切到了天正十八年的小田原之戰後又出現變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