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4日 星期日

「下克上的佼佼者」?尼子經久說:這鍋我不背啊!


大河劇《毛利元就》中的尼子經久(緒形拳 飾)


(本文的部分內容拔粹自筆者新書《戰國織豐時代史》上冊「西國風雲(上)鼓動」中,該書預定在今年七月底刊行,敬請期待)



從前我們曾提到過山陰地區出雲國(今島根縣東部)尼子家的新宮黨事件,今天就來談一下尼子家最有名的人物:尼子經久的問題。

不少書都提到,日本戰國時代的代名詞是「下克上」(以下犯上),不少大名打倒上位者後上位自立為戰國大名,當中的佼佼者東有北條早雲,中有朝倉孝景,西有尼子經久。

然而,這種理解其實在學術上早有疑問,從前我們也在不同渠道談到了「下克上」的真正含義(淺談戰國的「下克上」與忠誠),也曾談過北條早雲的傳說(「浪人北條早雲」—既不是浪人,又不姓北條),這次繼續檢討一下尼子經久的傳說。

談到尼子經久,不禁會讓筆者想起1997年的大河劇《毛利元就》中飾演經久的著名已故演員緒形拳。他演繹的經久冷酷無情、陰晴不定,暗暗地成為了青年元就的「先師」。這種形象其實並非劇組或背後的原著小說胡亂製造,而是受到江戶時代的軍記物影響(除了愛砍劈格子窗以外(笑))。

一般介紹他的書本或文章都會說他是出雲國的守護代(守護的副官),然後趁著京都爆發應仁文明之亂,在出雲國自立為王,試圖奪去主家京極家的權位,因而被打壓,掉了月山富田城,但雌伏數載後,經久通過妙計重奪主城,然後一舉確立霸權。

這個說明早已深入日本人心中,中文的解說書中也常常可見,不過上面已提到這些理解也是受到軍記物影響,當中是有問題的。

尼子經久像

首先關於他自立為王的問題。的確,他在文明16年(1484)被幕府及主家兼出雲守護京極政經指責與佐波氏等領主勾結,玩忽職守,橫奪他人領地,最後兩方甚至下令要派兵討伐經久。不過,這是否導致了傳說中說的經久被趕離月山富田城,則不好說。畢竟現階段我們並沒有找到幕府及京極政經真的出兵棒打經久,也沒有找到月山富田城被奪的真實證據,這些都只見於尼子家的軍記物《雲陽軍實記》。

雖然《雲陽軍實記》成書很早,不少部分都有參考價値,但也不是沒有可疑之處。上述的經久被罰,我們後來只能確認到跟經久一起被點名追討的佐波氏向京極政經謝罪外,便沒有更多的傍證可循。後來政經到了出雲國後也不見他有處置經久,而且後來經久還是被受重用,所以我們可以推斷,經久很可能跟佐波氏一樣,向幕府及主家謝罪,達成了和解。

再說,當初他被幕府及主家追討的原因表面上玩忽職守,橫奪他領,但事實上在當時出雲國在內的不少地方,尤其是參與應仁文明之亂的交戰雙方所屬的國都在京都以外爆發了大大小小的戰事。亂後的出雲國已十分疲憊,而幕府及守護京極家為了重建權威及穩住自己在京都的實力,都多次徵召地方的領主上京助戰,又加徵領地內的課稅,這些都導致領主的厭煩及不滿,畢竟遠在京都的對立,對他們來說幾乎就是毫無關係的事,長期在出雲活動的經久也很可能出於地緣關係,選擇站在地方的一方。

另一方面,我們要留意的是,幕府跟守護京極政經的討伐理由中,將玩忽職守等定性為「違背將軍上意」,因此,經久的反抗不是針對守護京極家,而是不遵從、不執行幕府的命令為重點,橫搶土地為次。在當時兵荒馬亂的時候,各地都出現趁火打劫的情況,經久的個案雖說還有很多不明之處,但以此作為「以下犯上」的理解是有點草率的。

那麼,後來為什麼經久會取代主家京極家成為出雲守護呢?這問題其實在研究界早有爭議,簡單來說是經久奪取還是幕府委任的差別。原本的京極家在後來因為分裂而沒落,本文提到的政經最後逃回出雲,另一支留在近江,後來投靠了淺井氏。

京極氏系圖


逃回出雲的政經最後剩下一個年幼的孫兒吉童子丸(政經之子材宗的獨子),於是政經便寫了遺產書,將所有遺產都留給了吉童子丸,並且命令經久為首的重臣扶助,不久後政經便病死了。然而,吉童子丸後來去向不明,而後來經久便被幕府認可為出雲守護(但沒有留下委任狀)。因此,吉童子丸有可能被害,或夭折,但考慮到幕府較少褫奪守護的後人繼承遺產的權利(同時沒有證據),從目前來看吉童子丸死去的可能性比較大。

總之,隨著京極氏的凋零,一直紮根出雲的尼子家自然熟知當地情況,這也相信是幕府考慮改為承認經久繼任的原因,加上經久接任後似乎沒有遭到國內敵我雙方廣泛的反對或攻擊,因此經久的接任應該是合乎了大多數人的利益,事後經久也一步步運用這個「監護人」兼「守護候補」的身分一步一步在出雲國紮穩地盤,為日後與當地最強的大內家爭雄作準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