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6日 星期三

北海道命名之父-松浦武四郎(松浦弘)簡傳(1818-1888)

文責:小編 陳家倫
圖責:小編 陳家倫

松浦武四郎


松浦武四郎,本名松浦弘,幼名竹四郎,後改名武四郎,為伊勢國松坂出身(今三重縣松阪市小野江町),於文化十五年二月六日(1818312)出生於紀州藩鄉士之武家,為家中的四子。



武四郎出生地位於當時人們前往伊勢神宮參拜的必經之路伊勢街道旁,在他十三歲時,更曾經有據傳有四百萬日本人參拜伊勢神宮的伊勢神宮大參拜的活動,因此武四郎自幼便與旅行有了很深的接觸。


歌川廣重繪 伊勢神宮參拜 渡宮川圖


另一方面,武四郎從小被送往家附近的寺院真覺寺念書,並展現出了對佛學的興趣,並在9歲時表明想出家為僧的想法,另一方面,在真覺寺他也看到了介紹各地風景名勝的《名所圖會》,而開始嚮往巡遊各地。


松浦武四郎小時候閱讀的介紹日本各地的觀光圖書《名所圖會》


武四郎年少之時便展現冒險犯難之精神,當時日本對國境管制,人員無法任意進出日本國內外(即俗稱的鎖國),然而或許是對佛教的興趣,武四郎年少之時便發下豪語希望可以前往唐土(中國),乃至前往佛教的發源地天竺(印度)

然而在日本管制國境的情況下,日本人要前往海外根本難上加難,因此武四郎乃改採巡遊日本諸國,十六歲便遊覽日本各地,其足跡北至今日的青森縣,南至九州的鹿兒島縣,可以說是當時日本各地都讓他走透透,並也登上各地的名山,而為他武四郎未來冒險犯難的一生踏出了第一步。

武四郎後來到了長崎,並在天保九年(1838)於長崎出家,法號文桂,也因為在長崎這個國際大都會,在那邊他也有機會接觸當地的僧侶與有力者。

而在長崎,武四郎也得知了北方之熊俄羅斯帝國的存在,並知道了俄羅斯的威脅以及蝦夷地的存在,同時他也入手當時提倡海防論的林子平《三國通覽圖說》及《海國兵談》等海防論的圖書,展露出做為一位日本人對於國家國防的憂心及關心。


仙台市博物館庭園的林子平紀念碑


之後在天保十年(1839),武四郎移籍到平戶的寺院並在那裡以住持身分待了數年,

另一個影響到武四郎決定前往蝦夷地探險的,則是1840~1842年的鴉片戰爭,強大的清帝國,並是日本人嚮往的中華帝國-清國,竟然敗給西方島國英國,這個事實不但打擊了當時的中國人,也震撼一直視清國為強大帝國的日本人們。


連強大的清帝國都敗在西方人手上,那我們日本人又如何自保呢?這樣的意識及焦慮出現在許多日本人心中,這也包含了松浦武四郎,在這樣的衝擊下,松浦武四郎於同年先回到了家鄉松坂,並參拜已經逝去的雙親,此時武四郎23歲。

回到家鄉兩年後的1844年,松浦武四郎下了改變自己人生的重大決定,松浦武四郎在祭拜自己父母後,便前往信仰中心伊勢神宮參拜並決定前往北方,探查蝦夷地,為日本的國防找尋出路。

而在這段期間,武四郎也曾以「北海道人」及「憂北生」為雅號自稱,前者的意涵是「北海中為世人捨棄之人」,兩個雅號都展現出武四郎對北方的興趣及擔憂。


尚可一提的是松浦武四郎尚有另外一個雅稱「多氣志樓」,此雅稱的淵源則是其先祖松浦家族在中世時是侍奉伊勢國的國司北畠氏之家臣,而北畠氏並以多氣城(霧山城)與山腳下的多氣御所(即續百名城多氣北畠氏城館)為居城統治伊勢國中部,因此其雅稱「多氣志樓」背後也是有家鄉以及家族淵源的背景。


蝦夷闔境山川地理取調大概圖 多氣志樓源弘(松浦武四郎) 安政七年(1860年)製作
多氣志樓為松浦武四郎的雅稱,背後代表者松浦武四郎的松浦家族的淵源
圖取自 札幌市中央圖書館 史料數位化 網站


另一方面,在武四郎前往蝦夷地之前,蝦夷地是由松前藩管理,雖然18世紀中開始俄羅斯帝國南下千島群島及襲擊北方沿海,引起幕府的關注,並曾經直轄化蝦夷地,且幕府曾經派遣過青島俊藏、最上德內、近藤重藏與間宮林藏等幕臣前往北方蝦夷地調查探勘。


最上德內像


然而松浦武四郎與這些幕府派遣的探險家有個完全不同的特質,即青島俊藏在內的探險家們,都是以幕臣身分,受幕府指派前往北方進行調查,然而松浦武四郎最初的蝦夷地調查,卻不是以幕臣身分,而是以個人名義並沒有受到幕府贊助而前往蝦夷地進行調查。

松浦武四郎自1845年起~1858年十三年間,松浦武四郎共六次前往蝦夷地進行調查,當中弘化二年(1845)、弘化三年(1846)及嘉永二年(1849)的三次調查,武四郎以商人的手代,或是松前藩醫的僕從身份,前往蝦夷地乃至庫頁島,並藉此以個人身分對蝦夷地展開調查。

松浦武四郎將蝦夷地的調查所見所聞及調查成果寫成《蝦夷日誌》以及繪製的蝦夷地圖《蝦夷大概圖》,向日本人傳達北方大地蝦夷地的真實,他的努力也受到幕府高層的重視,並對松浦武四郎的蝦夷探險給予高評價。


蝦夷日誌 圖取自松浦武四郎誕生200週年紀念事業 網站



嘉永六年(1853),美國海軍在培里的率領下乘黑船而來並直搗逼近幕府的政治中心-江戶。


培里



培里的來訪震撼了幕府,以及明白自身海防的脆弱,又眼見鄰國清國相繼於鴉片戰爭大敗,並與美國在安政元年(1854)簽訂日美和親條約。

同年,安政元年(1854)年底,北方的俄羅斯帝國再度向日本敲門,在俄國海軍將領普提雅廷率領下俄國船停泊長崎港,並夾美國海軍在培里帶領下敲開日本門戶之兵威而敲開日本門戶,與日本簽訂日俄和親條約。


俄國海軍將領普提雅廷


幕府基於俄羅斯的威脅再度出現,決定強化北方國防,而一方面在安政二年(1855)再次推行蝦夷地的直轄化,由幕府直接管轄穩固北防,另一方面也決定加速經營這片未知的處女地蝦夷地,因此決定再次著手對蝦夷地進行調查,而這時候,幕府便決定起用已經在蝦夷地探險調查上小有名氣的松浦武四郎,松浦武四郎也因此展開了第4-6次的調查,而這第四次~第六次的調查則是在美國及俄羅斯的船堅炮利威脅下,幕府基於國防需求,而在安政三年(1856)年、安政四年(1857)及安政五年(1858)進行調查。


松浦武四郎也成為了幕臣,並以幕臣身分對這塊北方大地進行勘查。

同時武四郎也曾與有名的思想家吉田松陰等人結交,並交換心得,而吉田松陰曾經主張日本要對抗外侮,也需要搶佔蝦夷地將之納入神國日本之下,或許武四郎與吉田松陰也曾經針對蝦夷地而進行討論。


吉田松陰


而在調查蝦夷地期間,松浦武四郎得到阿伊努人的幫助,在阿伊努人嚮導的幫助下前往當時和人們多數沒有深入的蝦夷地的內陸地帶,包含沿者石狩川逆川而上前往內陸,或是到阿寒湖等內陸地區,這些都是當時主要控制海岸線地區的和人鮮少抵達之處,武四郎也曾前往庫頁島(樺太)這個當時被日本人稱為北蝦夷地的地方或是今日千島群島的國後島擇捉島等俄羅斯屬地的千島群島進行調查。


阿寒湖(圖取自網路)


同時松浦武四郎更將沿途所見所聞及阿伊努人的風俗習慣利用文字寫成《蝦夷日誌》以及《近世蝦夷人物誌》(阿伊努人物誌)亦或是利用圖畫的形式著作《蝦夷漫畫》向當時的日本人傳達北方的蝦夷地以及阿伊努的真實樣貌,而松浦武四郎的《蝦夷日誌》及《蝦夷漫畫》也成為了珍貴的北海道以及原住民阿伊努人的史料,透過松浦武四郎的文字及圖畫,我們得以還原一百多年前的北海道的原住民阿伊努人的風俗及歷史。


松浦武四郎著作的《蝦夷漫畫》
圖檔引自札幌市中央圖書館 史料數位化網站


松浦武四郎也將松前藩與松前藩實施的場所請負制對阿伊努人的勞力剝削及奴役看在眼裡,並將松前藩的暴行公諸於世。

也因為如此,松浦武四郎被視為是「阿伊努人」的理解者的探險者,而與之前的探險家近藤重藏(近藤守重)與之後推行同化政策的明治政府有所不同。


近藤守重甲冑姿石像


松浦武四郎也研究阿伊努語,並在日後北海道各地的行政單位、郡名命名時,利用阿伊努語言替不少地方命名做出貢獻,比如我們熟悉的北海道,松浦武四郎便曾經在明治二年(1869)年進言應按照原住民阿伊努語的語言命名為「北加伊道」,北加伊道有阿伊努人所居住之北方大地之意,唯並沒有被明治政府完全採納松浦武四郎的建議,而是以「北加伊道」為基礎而在明治二年(1869)年將蝦夷地改名為「北海道」。


也因為這個典故,儘管明治政府並沒有完全按照松浦武四郎的意思,加這塊北方大地蝦夷地命名為「北加伊道」,但做為「北海道」誕生的推手,松浦武四郎也被人們視為「北海道命名之父」。

明治政府建立後,松浦武四郎獲得大久保利通引薦仕官於明治政府,先擔任徵士箱館府判官事。

推薦松浦武四郎於明治政府任官的維新三傑之一人-大久保利通


後被任命為從五位,北海道開拓判官,並替明治政府在北海道的初期規劃及管治上做出許多貢獻,甚至也協助明治政府製作北海道的地圖,而武四郎僅任官兩年便因為在明治政府中不得志且遭到孤立,而辭去明治政府的官位。



北海道國郡全圖 (松浦武四郎製作)

圖取自北海道大學北方資料數位化網站

另一方面,在明治政府的高官中,大久保利通是相對對松浦武四郎給予高評價之人,然而另外一位維新功臣木戶孝允則不怎評價松浦武四郎。

辭官後的松浦武四郎再度展開「諸國巡遊」,於日本各地巡遊而足跡遍及九州、中國地區及關西地區,據傳武四郎也曾經參拜有交情的吉田松陰,前長官島義勇[1]乃至江藤新平與西鄉隆盛之墓地。


松浦武四郎仕官明治政府時期的長官及理解者 島義勇


當中後三者更是對明治政府不滿而率領士族對明治政府發起佐賀之亂及西南戰爭的領導人物,加上松浦武四郎直到明治十五年(1882) 仍保留傳統日本的男子髮型結髷,而未向當時一般西化的日本人剃髮仿效西方人的髮型,或許我們能從武四郎很快便對明治政府辭官,並直到明治政府成立十五年後仍保留傳統的日本髮型,以及參拜當時被視為反賊、賊軍的西南戰爭與佐賀之亂的發起人西鄉隆盛、島義勇與江藤新平等看出,松浦武四郎或許骨子裡對於這個致力西化,並大幅度改變日本傳統的新政府(明治政府)是不滿的。

武四郎更在明治20(1887)時,以70歲年紀登上富士山頂峰,再次展現這位探險家直到晚年仍對巡遊及探險的興趣。

這位幕末最後的蝦夷地探險家,最終在明治21(1888)210日,死前因為其對開拓北海道的功績,而在重病命危時被明治政府敘封為從五位。在北海道各地也有紀念松浦武四郎之銅像或紀念碑。


松浦武四郎



松浦武四郎所留下的《蝦夷日誌》、《近世蝦夷人物誌》以及《蝦夷漫畫》也成為了我們研究阿伊努文化時重要的文獻參考資料,對於阿伊努的歷史及文化研究,松浦武四郎也成為功不可沒之人物。



[1] 佐賀藩士,明治政府建立後負責開發北海道為開拓使判官,也是松浦武四郎在明治政府任職時的同僚。


松浦武四郎紀念館 官網:
https://www.city.matsusaka.mie.jp/site/takesiro/

松浦武四郎紀念誕生兩百週年紀念事業 官網:
https://takeshiro.ne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