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1日 星期六

西鄉與大久保

 文責:松

早前追看大河劇《西鄉どん》,看到西鄉與大久保終於決裂(好像是第42集,我進度比較慢,別人早已看完的,我還沒看完),餘下數集應該講西鄉下野和西南戰爭了。

 

西鄉和大久保是維新三傑的其中二人,他們是從小玩到大的好朋友,一起為藩主效命,一起推動倒幕大業,可惜未能一起改造新日本。每次想到這裡,都會覺得婉惜。劇中鈴木亮平(演西鄉)和瑛太(演大久保)的演技,也是恰到好處,尤其是瑛太,演出那種堅決改革的冷酷,同時保留對西鄉的情誼,把大久保利通演得很立體(稱不上是人情味吧),不會令人討厭。

 

我想,大部份人的想法都是這樣的:西鄉隆盛為士族發聲,贏得世人尊敬,而與他對立的大久保利通,罔顧士族利益,是一個冷酷無情的政治家。西鄉是正義的,大久保則是歹角。





最近拜讀了勝田政治先生的《大政事家 大久保利通》,更讓我有深刻的體會。

 

西鄉之所以受人尊敬,當然不只是上野公園那尊牽著狗狗的銅像,而是在武士階層逐漸喪失特權的新時代中,西鄉永遠將他們的利益放在首位。政府內部其他高官呢?個個為了爭權奪利,或者享受榮華富貴,看不到民間疾苦,跟他們比起來,西鄉則顯得格外高尚。

 

大久保沒有這種人望,甚至在政府內部,也不是受人擁戴的君子。不過,他確實有一套想法,他知道當時的日本,到處模仿西方文化,但學到的僅是皮毛,精神上仍與西方國家有很大的距離,所以當下日本要與西方國家看齊,不是透過戰爭,而是循序漸進培養民力,到積聚了國力,才考慮向外擴張。在岩倉使節團巡歷各國歸來後,大久保更是堅定心中的想法,決心實現自己建立強大國家的藍圖。

 

造成兩人衝突的第一個導火線是征韓論問題。在此之前,大久保從歐洲歸來(岩倉等人尚在歐洲)時,征韓論問題已在政府內部討論,而贊成征韓的人佔多數,太政大臣三條實美希望提拔大久保為參議,由他出面說服西鄉放棄征韓,但大久保知道如此一來他和西鄉將會決裂,所以拒絕擔任參議,等候岩倉具視回來再處理。

 

那時候不平士族的憤怒已構成嚴重的政治問題。與征韓論同時,還有樺太問題和台灣蕃人殺害琉球漂流民事件,都涉及國家尊嚴的問題。如果出兵,似乎能將士族的憤怒轉移到國外,但這不過是意氣用事之舉,因為日本的對手,不是朝鮮,便是大清和俄國,即使是朝鮮,也難保宗主國大清會袖手旁觀,所以一旦開戰,便難以短時間內決勝負,曠日持久,只會增加開支,而且徒添死傷,這並非當時的日本所能負擔的成本。所以征韓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是關乎政府內部和國家利益的難題。

 

然而西鄉考慮的只是士族利益,頂多加上國家尊嚴,開戰以後的事,似乎並沒有認真考慮。他也許有偉大的地方,但從國家利益角度來說,西鄉的想法便不夠成熟了。在這方面,大久保的想法可以說是正確的,但是在悲劇英雄思想的襯托下,他便成為歹角了。

 

征韓論之後,大久保和西鄉也不是馬上決裂,後來西鄉從道擅自出兵台灣,大久保也有委託西鄉隆盛(當時已下野)前往台灣,阻止西鄉從道妄啟戰端。大久保一直相信大西鄉不會作出傷害國家利益的事,雙方分歧只是源自於對國家富強的方法論的不同而已。當神風連之亂和秋月之亂爆發時,甚至鹿兒島人搶奪運往大坂的武器彈藥(即引發西南戰爭的導火線),大久保都堅信西鄉不會支持叛亂。不想引發內戰的想法,兩人都是一致的,遺憾的是最後西鄉都決定參與叛亂,結果身敗名裂。

 

征韓論政變不久,大久保推行籌備多時的內務省,並自任內務卿。當時是甚麼狀況呢?岩倉使節團出使歐美期間,西鄉領導的留守政府沒有遵守不改變政策的約定,擅自推行各項新政,各部門長官為了實行自己的想法,忽略與其他部門的協調,紛紛向大藏省請求撥款,然而當時政府歲入不多,沒辦法同時滿足所有部門的需要,只能撥款給其中幾個部門,於是許多地方新政沒法推行,招致其他部門的不滿,政府陷入分裂,社會陷入停滯,這是西鄉一人沒法解決的問題。

 

而當大久保設立內務省,將勸業、司法和警察等行政從各部門抽調出來,由內務省負責,企圖收拾分裂的形勢,使政令出於一門。這措施受到廣大地方官僚歡迎,奠定了大久保在政壇的領導地位。在內務省成立到大久保被殺的四年間,日本的經濟發展呈現新面貌,整體實力的確有了飛躍的進步,大久保絕對應記首功。

 

大久保雖然給人專制的印象(這也是他被殺的其中一個原因),但是在那個時候,如果沒有他這種具備識見和魄力的領袖人物推行現代化政策,政府各部門只會淪為山頭主義,或者像島津久光這種懷抱舊時代思想的人乘時而起,拖延國家發展的步伐。現代化政策下,士族的力量應該投放到生產上面,而不是維持封建時代的特權。

 

文章首發處:

幕末研究所

https://www.facebook.com/jpmodernhistory/posts/108226344713493

日本史研究札記

https://nihonshi.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_6.html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