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姬」最上「義姬」(大河劇《獨眼龍政宗》岩下志麻飾)
自從父親輝宗死後,伊達政宗與生母義姬的關係,以至政宗與義姬及弟弟小次郎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天正十八年(1590)四月初,當政宗決定參陣小田原城後,於當月五日到黑川城西館探訪義姬,並得到義姬難得的親切招待,但就在此時,發生了著名的「政宗毒殺事件」。
根據當時的記載,政宗拜訪義姬時說「此惟死出之路,願在死去之前,得見母親之顏」。毒殺事件大致上有兩個的版本,其一是說政宗與母親進食時,負責試毒的膳番在吃下鱠魚(也有糖果說)後,立即吐血身亡,見此情形的政宗,立即急忙離開。
另一版本是政宗親自進食後,發覺腹部忽發劇痛,並大叫「這東西…有毒!」(也有說政宗在進食前已嗅到異味,但喃喃自語的說「此乃天命也!如母親要我死,為孝子豈能不孝」,遂食下膳食),然後立即逃出西館,由於政宗及時服下隨身的「撥毒丸」,故回到本城後,已大致無恙。
伊達家的正式官史《伊達(貞山公)治家記錄》則有較詳細的描述「天正十八年(四月)五日,至西館用膳,因虫氣(腹痛)而歸,後瞬即平復。是時於西館進膳,膳食送至時,御用之膳番(試毒役)試食後,忽然間目眩吐血,氣絕身亡。公(政宗)知悉此為毒計,即稱有虫氣(腹痛)而歸本城。」但此記錄也附有按注說「然而,毒害之計得以察知,假稱虫氣而歸之事,疑為用過御膳後方藉由歸城。」
無論那一個版本,都直接或間接指稱義姬有下毒嫌疑,但據《長谷寺古記》的記載,政宗中毒後,義姬「甚為擔心,並手觸主君(政宗)之手及撫摸其額,更令錦織即休齋拿出『撥毒圓(丸)』解毒…」。
如依據傳統的說法,最大嫌疑犯—義姬的行事動機是什麼?一般的說法都外乎兩個原因:其一,改立家督之陰謀說。在後世仙台藩的記載中,大多指稱義姬從輝宗時代已強烈要求改立次男小次郎為家督,政宗的存在正是計劃的障礙。
再者,政宗繼立家督後,旋即橫掃奧州,但卻在秀吉面前堅持對抗,對伊達家的命運及小次郎將做成重大的影響,故政宗在義姬眼中被認為是「危險人物」。
其二,與兄長義光合謀說,這是根據伊達成實的《政宗記》衍生出來的說法(註:成實在書中沒有指控義光唆使,也沒有提及中毒事件),指稱最上義光與義姬向來都對政宗的對外擴張感到不安;尤其是義光,總恐怕政宗會把矛頭指向羽州山形。向來善於陰謀的最上義光,當然不會坐以待斃,於事在毒殺事件前後,義光、義姬之間的信使非常頻繁。
其中有傳義光向義姬教唆道「政宗亡後,小次郎當立無異,萬事俱能成之易行也!」而在義姬的立場,為保護娘家及小次郎的地位,萌生暗殺政宗的殺機並不出奇,不論是真是假,這都可說是亂世時代「武家女性的悲哀」。
不過!事實是不是這樣呢?請留意下回的「解謎編」!
附註:
最上「義姬」的名字
現在一般小說、遊戲都稱她為義姬,但事實上沒有一手史料引證她的名字真的叫「義」,即便她父親叫義守,哥哥叫義光,但這不等於她就可以叫「義」,因為「義」是代表足利將軍的名諱賜給足利一族及有力大名的,這權限只限男性,武家女性通常不是對象,所以「義姬」之說在當時的習慣上是不合理的。
史料上她只有三個確實的名字:御東之方、御東様及保春院。
保春院是夫君出家並橫死後,她作為未亡人出家後的名號,當然不是芳名,那麼前者的御東之方、御東様又如何呢?
「御」是等於現在的「阿」,所以也就是「阿東」,「之方」是夫人的意思,換言之,「義姬」的真名很可能是「東姬」或「阿東」。然而,由於輝宗死後,「義姬」住在米澤城內的東館,所以「御東之方」也有可能是指「東館的老夫人」之意。
事實上,後來伊達家續寫家史時,派人問義姬的母家最上家她的芳名,最上家當時也說不知道。當時一般的家譜、族譜中,大多不記載女兒的名字,一般只寫「女」便了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