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7年10月9日 星期一

德川家康明知故犯?--解讀三方原之戰




三方原之戰敗逃的德川家康
圖取自 遊戲 信長之野望 創造


元龜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西曆1573年1月25日),德川家康聯同盟友織田信長派來的三千援軍,與武田信玄於遠江國濱松城外的三方原(一名「味方原」)展開戰鬥,結果以德川軍迅速敗北告終,家康逃回濱松城,武田軍在戰後繼續西上,進迫三河國。史稱三方原之戰。

從來,三方原之戰在戰國迷之間,是一場非常著名的戰爭,大家的爭論點有二:一,為什麼家康明明知道自己不夠信玄打,也要貿然接受信玄的挑釁,開往戰場。二,為什麼勝利的武田軍沒有追殺德川軍,更加沒有攻擊、包圍濱松城,反而繼續進擊三河。

有關第一點,有人認為是因為織田信長已經派人來支援,不能不出手。也有人認為說,那是因為武田大軍當初在濱松城外無視德川守軍,弓算直接通過,讓家康覺得自己被小覷,受不了這樣的侮辱。那麼,到底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呢?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到,其實三方原之戰的一手史料非常少,即使援引比較可信的,書寫年代較早的軍記憶和紀錄,也不能很好地還完當時的情況。我們能肯定的,只有德川軍受武田軍的挑釁後開始攻擊,並且很快戰敗,織田援軍的大將平手汎秀戰死,佐久間信盛率兵撤退,信玄在戰後跟朝倉義景說,織田·德川聯軍近一千多人戰死。這裡最大的焦點是,按僅有的史料來看,武田軍其實並沒有好像一般說法那樣,打算無視濱松城,直取三河。當時武田軍在三方原附近紮營,德川軍便前來阻截,於是引發了三方原之戰。

因此,德川軍主動出擊是真的,但背後原因則不是因為武田軍目中無人。然而,即使如此,家康主動出擊的原因還是沒解決。首先,織田援軍來到,不得不打之說,其實有問題,因為我們沒有看到或確認,佐久間信盛或平手汎秀催促家康出戰,而且必須打是以武田軍目中無人為前提,但既然武田軍目中無人之說難以證實,德川軍急於求戰保面子一說,以及織田方來到後迫使家康立即出戰之說也沒有了必要性。換言之,整個說明很可能是後世為了替出擊的家康找理由辯護而成的結果,營造出家康不得不戰的原因。

但事實上家康的確出戰了,原因會是什麼呢?比起將問題推向武田、織田這些外部誘因,不如看重內部的因素。德川家在三方原之戰前,在信長、義昭的計劃,以及信長與信玄的協議下,曾與武田信玄協議瓜分今川氏的領國,武田奪取駿河,德川拿下遠江。而三方原之戰前夕,家康才算是拿穩了遠江的控制權之時,武田信玄突然來襲,橫掃遠江,如果不作出還擊的話,遠江國的武士領主們人心未附,很容易便會選擇倒向武田,日後即使渡過難關,駕馭他們的苦頭也不會少。

其實,在那個時代,雖說是實力至尚,但更看重的是「器量」,換言之,對於依附而來的領主來說,對方有沒有決心及明確的態度守住自己的領國在前,有沒有實力及才能做到也很重要,但相對來說屬於僅次的問題,何況是敵人比較強大的話,「留得青山在,哪怕無柴燒」,但連基本的反擊都不做的話,想跟隨的領主也就不敢依靠了。所以說,家康出戰也有他的苦衷及內部的考慮。

另一個 要考慮的問題是當時織田、德川方的戰略。當時信長在京畿被包圍,被迫各地迎戰各路諸侯。對於反信長陣營來說,最大的希望來自於正打算出擊德川領地的武田信玄從東面打響戰事,好讓畿內的友軍進一步牽制信長,換言之,對家康來說,拖住信玄,為信長爭取時間擊潰畿內的反信長陣營,或者迫使他們停戰,好讓信長能騰出手來抵擋信玄,也成了首要任務及戰略目標。因此,既然武田大軍已經殺到,盡可能在保住自己力量的同時,拖延、消耗武田軍的戰力便可,當時德川軍也不算傾巢出動,三河國仍有一定的守備。另一方面,以當時的戰鬥方式及補給,武田軍也難以作長久戰,加上當時快將入冬,武田軍即使打敗了家康,也難以持續攻擊。

那麼,另一個問題是,信玄為什麼「那麼配合」,打敗家康後沒有消滅德川家,也等於問武田信玄當時的目標究竟是什麼。
所謂的上洛爭霸之說,其實並不可能,因為光靠二、三萬大軍便想一路上洛是不現實的,信玄對盟友所說的「豪言壯語」也不過是外交辭令,即使信玄日後有機會的話,不排除這可能,但也不會是那時候。而且,以信玄在中途病死來推斷,他的病情在出兵時應該已有先兆,三方原之戰後也很可能病情加重,堅持再入侵東三河的野田城,也就是想在退兵前,拿穩了日後再攻三河的戰略據點及橋頭堡。

另外,考慮到信玄還派了秋山虎繁從信濃入侵美濃,可以推斷信玄的中長期目標,是要與信長在尾張、美濃進行決戰,並且試圖一舉消滅信長後,再圖下一步的打算,除了上洛外,更加現實的考慮便是將領國進一步擴大至尾、濃一帶,結果上便是將東海道的海運,以及東山道的陸運的關口都掌握在手,實現領國發展的大躍進。

當然,我們知道以上的藍圖已經是「熟談不錯,想想便好」的虛幻,但不管怎樣,三方原之戰後的發展,對於信長及家康來說,可說是走運了,家康也可以說是逃過一劫,對於他日後成功稱霸統一,影響可謂深遠。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