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4月24日 星期六

淺談日本與南宋貿易

文責:小編 陳家倫

相責:小編 陳家倫 小編 松


淺談日本與南宋貿易


 大宰府鴻臚館
福岡鴻臚館址展示館


 

本文改寫自筆者大學一年級宋史課程報告

 

南宋(1127~1279)為我國歷史上一偏安政權,在政治、軍事上屬於文弱之勢,但在人文、科技及經濟上,兩宋(960~1279)卻是遙遙領先當時世界,英籍漢學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即對兩宋之科技人文發展高評。

 

兩宋由於軍事上的支出,因此急需擁有大量財源以維持龐大的軍隊亦或是防備北方民族與政權的侵略。除徵收稅收之外,海外貿易即市舶司的關稅亦是重要財政收入,宋人對外貿易、航海除商業經濟之需求外,也因科技之進步,羅盤等航海工具之運用而降低航海風險,種種因素下,使明州、泉州等沿海港阜成為重要貿易商港,宋人對外貿易的腳步更是遍及東亞、南洋甚至遠至中東。

 

本文所探討的即是有關於南宋與日本間的貿易。

 

(1) 日宋貿易的前身

中日貿易最早可追朔到遣唐使時代的朝貢貿易、吳越國(907~978)與日本的民間貿易、北宋及日本的民間貿易等部分,然包含吳越國時期及北宋的時期的貿易在內,多半為中國商人赴日貿易,且多是民間貿易為主,反之日商來華者鮮少,而也在這背景下,南宋與日貿易繼承上述基礎,而展開兩國間之貿易。

 

(2) 南宋朝廷對於對外貿易與對日貿易之態度

首先可提及的是南宋朝廷對於對日貿易之態度,值得注意是由於南宋時期東亞大陸的國際情勢與外交處境。因此南宋與日貿易,除是藉由貿易取得大量關稅、貿易收入之外,也具有綏撫遠國、敦親睦鄰之意。在外交上南宋極力拉攏高麗、日本等國親近已方以對抗北方之金朝(1115~1234)

 

(3) 日本主政政權對於對宋貿易之態度

與宋廷的積極態度不同,日本對於對外貿易的態度則是採消極態度,除有寬平‧延喜之治(889~923)時的對外國船限制的貿易限制政策外。至北宋時,日本攝關政權(9世紀末~11世紀初)對於與宋貿易、對外政策依舊採取消極態度。因此日宋貿易極大特殊之處即在於,為中國單向的對日貿易,只見中國商船前往日本貿易,而不見日本商船來宋貿易,且是民間貿易,而非官方主導。

 

但儘管對外政策消極,日本貴族、官僚階層對於中國商船所帶來的中土物品亦或是轉運而來的珍禽異獸往往愛不釋手,日宋貿易實際上是有其貿易市場基礎。

 

武家政權的平清盛時代(1159~1181),則一改其消極對外之政策,平氏為取得對外貿易之龐大利益,乃積極發展對外貿易。


平清盛 銅像



甚至整備瀨戶內海航路、修築大輪田泊(神戶港)為京都外港,允許自由貿易,而始見中國商船直接進入瀨戶內海直至日本政治中心五畿地方及日本商船航行中國之舉。




 

隨政權更替,武家政權‧鐮倉幕府(1185~1333)興起,初鐮倉幕府承襲平氏政策,允許對南宋自由貿易,後於中期限制民間貿易,除限制民間貿易船隻限五艘外,幕府並自行組織專屬之商舶‧御分唐船直接參與對宋貿易,利用對民間貿易之限制,來達成其獨佔對宋貿易之龐大經濟利益。


平清盛時代的日宋貿易路線


 

(4) 南宋與日本貿易的交通路線及貿易品:

 

宋朝與日本的貿易,承襲吳越國之貿易基礎,因此以明州為根據向日本、高麗(918~1392)等東北亞國家進行貿易。

 

  但是由於當時海上貿易技術的限制以及日本方面對於海外貿易的消極態度,因而宋朝貿易之商船大都只能到達北九州的大宰府(福岡縣),僅少量能夠抵達距平安京較近的越前敦賀港。

 

以路線來說

宋商前往日本的航海路線為

 

明州→值嘉島→博多(大宰府)→敦賀

鐮倉幕府(南宋晚期)的御分唐船等日本出發的入宋入元船會經過

博多→平戶島→明州或福州

 

圖引自鄭樑生:《中日關係史》頁44~45插頁插圖



南宋與日本的貿易

 

宋商所買賣之商品,多為中國產的中藥材、工藝品,或是跟阿拉伯等南洋商人所貿易,再轉手賣日的南洋商品。

 

據日本藤原明衡所著《新猿樂記》,當時中國出口到日本的貨物有

 

沉香(香木)、麝香、衣比、丁子、甘松、薰陸、青木、龍腦、雞舌、白檀、赤木、紫檀、蘇芳、陶砂、紅雪、紫雪、金益丹、銀益丹、紫金膏、巴豆、雄黃、可梨勒、檳椰子、銅黃、燕紫、空青、丹朱砂、胡粉、豹虎皮、藤、碗、籠子、犀牛角、水牛如意、瑪瑙帶、琉璃壺、綾、綿、羅、穀、吳竹、甘竹、吹玉

 

除這些藤原明衡所見貿易品外,宋商銷往日本的尚有數量龐大的瓷器、銅錢、書籍。書籍方面有如《史記》、《大藏經》、《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太平寰宇記》、《文苑英華》等,北宋政府雖然嚴禁過《太平御覽》的出口,但是在十二世紀依舊有數十部流傳到日本。同時宋商也會運送日本公卿喜愛的孔雀、鸚鵡、羊等珍禽異獸。

 

當時宋商從日本進口到中國的商品,據寶慶《四明志》六的記載則:

 

「日本即倭國,地極東,近日所出,最宜木,率數歲成圍,俗善造五色牋,錯金為藍,或為花,中國所不逮也,多以寫佛經。銅器尤精於中國。賈舶乘東北風至,其貨具於左

細色:

金子、砂金、珠子(真珠)、藥珠(藥用真珠)、水銀、鹿耳、茯苓。

麤色:

硫磺、螺頭(螺殼)、合葷(葷疑為簟筆誤)、松柏、羅板。」

 

至正《四明續志》尚載進口有倭銀、倭鐵、倭條、倭櫓、倭枋板柃

 

泥金畫、螺鈿、日本刀、摺扇、屏風等亦為日本輸出中國的貿易品,當中日本刀及畫有大和繪的日本摺扇最為中土人士所喜愛。

 

歐陽脩曾做〈日本刀歌〉:

「昆夷道遠不復通,世傳切玉誰能窮?

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

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間雜與銅。

百金傳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

 

曾用詩歌讚頌日本產刀劍的 北宋官員及著名文人 歐陽脩



(5) 宋人在日貿易活動及與日本政府方面接觸所遇到之難處。

 

宋商在日本貿易最大難處是在於日本政權方面的消極態度,宋商至日本貿易,往往只能到達北九州大宰府(博多),之後再由日本平安京所官方認可買辦中國貨的「交易唐物使」先行購買,交易唐物使買完之後才進行自由民間貿易。


由於海防與海賊的問題,日本對於所有入日本島國土的船隻,除會要求其前往大宰府,並安置在鴻廬館外,並會嚴格查證其貨物、人員、身份、國籍及是否有所屬國家所發行的出航的通航證。如永久四年算博士三善為康所拾輯的朝野群載(卷第二十大宰府附異國大宋商客事)


 大宰府鴻臚館
福岡鴻臚館址展示館


 

載泉州商人李充駛船進入大宰府博多津,遭到日本官員詳細盤問其國籍、船員人數及姓名、船中貨物、出航目的,是否有宋朝的貿易通航證,並記錄下明州市舶司所發行給李充的通航證文書內容。

 

宋商至日本,亦有可能與日本當地官員衝突或是遭到欺壓,如曾有宋商言語汙辱國司(治理地方分國的地方官)之後,遭到國司以苛法報復,使敦賀港一度拒絕宋商船入境港口。亦或是宋商曾向日本朝廷哭訴遭到地方國司的非法對待,對宋商所居住的宿舍進行放火。

 

 

(6) 宋日貿易及交流對於日本之影響

 

宋日貿易對日本的影響,如宋銅錢大量交易至日本,使得日本有了很多銅錢,並在日後成為日本人交易的貨幣之一。此外大量的中國書籍傳入日本,也對於日本的社會、文化有諸多影響,如平安時代的日本貴族對於漢文化與詩歌大都多有造詣,除會賦唱與創作漢詩詞外,和歌中也不乏引用漢詩典故之和歌,當中白居易及其詩歌特別為日本人所愛,並常為引用。


詩歌受日本人喜愛的中國詩人 白居易(白樂天)

大量的書籍傳入日本,也對於不少古籍的保存有所幫助,如日本便保存者不少宋本‧《史記》、《漢書》、《後漢書》等。

 

伴隨者貿易與學問僧等交流,亦有不少喝茶的習慣也伴隨宋日交流傳入日本。剛開始並未發展成日後所謂的茶道,而是以養生或是佛教禪宗精神修養所飲。

 

亦有宋人歸化日本或是前往日本之案例,如最有名的即重建奈良東大寺大佛殿的南宋工匠‧陳和卿。日本的傳統佛教也在學問僧與貿易等交流之下,新的宗派如鐮倉六佛教等新教派出現,建築等方面也一定程度受到唐宋之影響。

東大寺大佛殿

 

(7) 宋錢外流日本對於宋日兩國之影響

 

宋日貿易中大量銅錢外流對於宋日兩國社會及未來之影響。如宋錢外流至日本,在不久之後,宋銅錢也成為日本社會經濟、貿易所使用的商用貨幣等之現象,而日本以白銀、黃金等貴金屬與東亞大陸國家貿易,也使得大量白銀流入中國,而讓中國在日後明代有辦法行一條鞭法,建立銀本位制的金融與貨幣系統。


宋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