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0日 星期日

那些年我被日本的那檔事-南方篇-(柒)-不合作運動

文責:小編 陳家倫

相責:小編3森長定

遭到日本軍警送日的 中山王 尚泰 自白


琉球王國遭到日本帝國以武力強押下,中山王尚泰獻城,並遭日本強制的「送日」,這赤裸裸的侵略行為,自然引起了琉球國另外一個宗主國清國的不滿,清國在得知琉球國遭日本併吞後,隨即在光緒五年七月初五(1879822)對日本政府併吞琉球的行為表示抗議。

 

得到清國以外交手段抗議的日本帝國及明治政府的外務卿寺島宗則於一個多月後的明治十二年(1879)108日電函給當時駐北京的日本駐清公使宍戸璣,表示日本針對清國抗議併吞琉球上,日方所堅持的立場。


時任日本的北京駐清公使 宍戶璣(山縣半藏)

 

由於這封被收錄於琉球歸屬問題的《琉球一件》中的史料〈「明治十二年十月八日外務卿回咨北京駐箚公使案」〉雖為漢文寫成,但是內容較為冗長,這邊就不直接附上全文,而是簡要說明當中大意。

 

在回咨中,外務卿寺島宗則代表日本政府強調


時任日本帝國 外務卿的 寺島宗則(松木弘安)畫像(黑田清輝繪)

 

1.  琉球王國自1609年島津家久(島津忠恆)遠征侵略琉球國以來,琉球國便一直是日本國之屬國,並兩百多年來恭順於日本,且直至1609年的慶長之役以來,琉球國的中山王及三司官等重要官員接需向日方提出誓文而對日本宣誓效忠,因此日方對琉球國有統治之實。

2.  對於琉球國及清國的冊封朝貢關係,日方強調琉球國與清國的關係,並非臣屬關係,而是屬於國與國之間的外交修好條約,且類似安南(越南)例,因而只屬外交上之往來,並強調中國無統治琉球之實,否定琉球與清國間宗主-臣屬關係。

3.  琉球國雖在幕末以前與包含清國在內的其他諸國(法國、美國)有簽訂外交修好條約,但是日方強調此乃因日方當時處於封建統治,群雄割據,無力管制琉球,導致琉球小國琉球(甘犯大不敬)自翊為小國而擅自與他國簽訂協議,因此並不能藉此認定琉球為獨立國家。

4.  強調歷史背景上,根據蔡鐸所寫之《中山世譜》等琉球國之史書,強調琉球國之尚氏為舜天之後,而有琉球人,否定了琉球與清國之間的關係,更強調清國在18世紀末的乾隆年間編撰的《大清文獻通考》,也明載琉球國有早在朱明之前便已南島入貢(朝貢中國皇帝)及足利氏(室町將軍)曾加封琉球與島津中國之記載,而企圖藉此強調日本統治琉球的歷史根據。

5.  最後日方則附件中附上安政五年(1858)59日尚泰王敬呈給日方的誓文,以及同日,琉球國的三司官池城親方所呈之誓文,強調琉球國與日本的臣屬及宗主關係。

 

原文可參考

(琉球‧沖繩關係貴重資料數位典藏網

『琉球一件(明治十二年十月八日外務卿回咨北京駐箚公使案)』阪巻・宝玲文庫(ハワイ大学所蔵)HW601, https://shimuchi.lib.u-ryukyu.ac.jp/collection/sakamaki/hw601(06))

 

我們從日方的態度可以看出,日方在琉球一事上態度非常強硬,不但強調日本在1609年島津家入侵琉球以來,具有統治琉球之實,更強烈否定琉球國作為獨立王國的地位,以及與中華帝國之間的宗主關係,甚至也附上中山王尚泰二十一年前的1858年給與日本的誓文(國書),試圖向清國表達,琉球國乃我日本帝國自家內政之事,不須清國這外國勢力進行干涉。


日方強調日方有統治琉球之事實的始祖,
發起侵略琉球國的島津家(薩摩藩)當主 島津家久(島津忠恆)


 (有關於島津家出兵琉球,可參考本站文章

那些年~我被日本的那檔事-南方篇-(貳)-島津家久出兵琉球國




然而即使日方的態度雖一方面強調日本統治及併吞琉球於法有據,為自家內政,然而卻對於清國與琉球國間的臣屬朝貢關係,與長期接受明、清兩帝國冊封為中山王,乃至與他國簽訂的條約關係進行惡意曲解,而避重就輕的只採取對自己有利的說法,因此這樣的解釋自然無法讓清國所認同,因此清日兩國便開始展開長達十多年的琉球問題的外交角力戰。


見證清國與琉球國臣屬及朝貢關係的福州琉球館(柔遠譯) 圖取自維基


另一方面,在琉球王國的舊領內,部分不滿於日本帝國侵略及琉球王國滅亡之事實的琉球世族們,也開始展開了反抗運動,唯這群琉球士族們的反抗並非強烈的武裝抗暴的武裝反抗,而是大致上可以分為三種反抗方式,分別是

1.  於沖繩縣內進行反抗及不合作運動

2.  移民他地,寧作亡國臣,不作日本民

3.  前往清國,乞求清國率領王師討日光復琉球

 

換言之,琉球的士族們面對強大的日本帝國的武力侵略,乃至國王尚泰在未發一槍一彈下獻出首里城,選擇的也並非最偏激的武力抗爭,而是相對消極的「不合作運動」「移民」及對清國進行「復國乞師」運動等三種行為。

 

而在不合作運動中,我們會發現部分琉球士族在琉球王國滅亡後拒絕仕官日本帝國的沖繩縣府,更對於政權移交時所需進行的相關移交作業採取不合作、不協助的態度。

 

同時不滿亡國的士族們也開始於各地集結抗議,得知琉球士族集會抗議的琉球處分官松田道之,隨即下令禁止沖繩縣內的集會自由,以抹殺琉球士族們抗議亡國的管道。


下令禁止集會的琉球處分官 松田道之


然而此舉反而更激怒了琉球國士族們的怒火,雖然日本帝國禁止了琉球士族們集會的自由,但是這些本來做為琉球國統治及管理階層的琉球士族及官員們紛紛閉門不出,或是稱病不起並對琉球王府轉移為沖繩縣廳的政權(縣政)的移交作業進行抵制及反抗,也逼使擔任琉球處分官的松田道之不得不更加重視琉球士族的不合作運動。

 

 

松田道之在上呈太政大臣三條實美的復命書中,便報告當時琉球的統治階層中,分為三個主要的派閥 ,分別是龜川黨、漸進派及開化黨。統治階層之間的分裂及對立乃是因為對於命令書間的彼此態度的不同而產生分裂,而一度分裂的情況卻因對於戰術的選擇而進行修復及深化。

 

所謂的開化黨,即是順從配合日本併吞琉球國建立沖繩縣的士族,另一方面,龜川黨則是立場堅定擁清,反對日本併吞琉球國的抗日派,而漸進派則是夾在反抗的龜川黨及順從日本的開化黨之間的派閥。

 

三派閥的勢力關係,無論是龜川黨(清國派)、漸進派或開化派(親日派)都未擁有能掌握決定性的主導權的勢力規模。

 

所謂龜川黨,是指以前三司官龜川親方盛武(毛允良)(1808-1880)為政治的領導者,並以首里及中國華僑為根據地的那霸久米村的上層階級為主體的派閥。



久米村自中世明帝國與琉球國建立關係已來,一直便是以福建為首的漢人移民移居的村落,這群擁有學識、技術(如航海、造船技術),在琉球的官場上任有要職,因此琉球王國的覆滅對於他們這群移民出身的華僑來說,可以說是具有現實面的打擊,同時他們又是祖籍來自中國的一群移民,因此對於中華有一倒難以割捨的情感,固可說無論現實面的利害,以及歷史、家族因素所帶來的情感,這群人走向堅定的擁清派,維持與清國間的關係,也不讓人感到意外。

 

龜川黨的立場為期望與清國保持冊封‧朝貢的關係,並反對與明治政府施行的統合政策。加上龜川黨主要由家世為卿大夫出身,並世代受王府授予爵位而保有食祿,並就其官職而嶄露其權勢的階層所組成。

 

因此琉球處分這種新的情勢的變化,對於龜川黨而言可謂必須接受

 

「唯有學識豐富者方德升官享祿等我等家門將衰微子孫凍餒!

 

 的現實,而當社稷滅亡之時刻,亦導致對於喪失既得權利的事態的悲觀更加深化。龜川黨以

 

「維持日清兩國關係可保經年累月之門閥資格,若一屬日本則世襲衣冠之階級將皆化為烏有!

 

為理念,於首里城進行集會並退散,而退散之後必定於龜川的宅邸集合進行意見確認及統整,並強化對明治政府的命令採取拒絕的態度。


龜川黨進行集會的 琉球王國王都 首里城 正殿(已燒失)


 

換言之,龜川黨為了保有多年來世襲的士族特權及地位,堅持以恢復對清國冊封‧朝貢體制,以及恢復琉球王國為目標,也可將其視作企圖維持以琉球王國時代的小國琉球為原型的維持現狀的堅持,背後其實也反映出琉球士族們面對數百年歷史的琉球王國適逢滅國之時,心中對於新時代所出現的焦慮及不安。

 

另一方面,配合琉球王國內的龜川黨的反抗運動,被日本強制「送日」的中山王尚泰也以龜川黨為中心及後盾,開始展開對「明治政府的命令不遵從」的士族連署運動。其諫書提到

 

「貿然與唐(清國)斷絕關係,宛如遭強盜脅迫卻毫無招架之力,此舉猶如子棄其父,臣不顧君!

 

原文

「軽敷唐相断ち候には縦令ば盗人に被威候へば是を防ぐの術は不尽して子其父を捨臣其君を不顧候も同然

 

從尚泰的諫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做為最後的中山王,尚泰仍十分重視與清國之間的君臣關係,更將清國與琉球之間的關係比擬為父子與君臣,然而兩國這般親密的關係,最終卻因強盜(日本)的脅迫,而在琉球毫無招架之力下,被迫放棄與清國猶如父子之君臣關係。

遭到日本軍警送日的 中山王 尚泰 自白


而在不滿日本統治的舊琉球士族中,亦有類似於尚泰的諫書中的看法,並將日本帝國及明治政府阻礙琉球國對清國朝貢等一連串斷絕琉球與清國的關係悲嘆道:

 

「自今往支那(中國)的進貢慶賀及其所行之冊封之儀遭止乃親子之道斷且忘記累世之厚恩而失信義之事!

 

從中可以看出在當時的琉球士族中,不少人已如同中山王尚泰將清國與琉球之間的臣屬關係比擬為父子關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