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2月23日 星期日

那些年~我「被日本」的那檔事!-北方篇

文責:小編 陳家倫
相責:小編 陳家倫

阿伊努茅希利,圖引自公益財團法人北海道阿伊努協會網頁



說到日本,我們就會想起日本的「主要」民族,大和民族,儘管日本國內仍有很強烈的民族主義及保守派的聲音堅持日本是兩千年來不變的單一民族的國家,這些民族主義者不乏在日本擔任國會議員、高官甚至位及國家中樞之人。

但是只要對日本歷史有一定程度了解的人們,便會知道,日本從來不是一個單一民族、單一語言與單一王朝所構成的國家,在現今的沖繩縣,數百年前曾經有名為琉球王國,且語言與日本不同又獨立自成一國的琉球王國琉球民族存在。

而在日本的東北乃至北海道,在一千多年前的古代,便有被稱為蝦夷族的異民族便廣佈於日本東北地區及北海道,到了14世紀左右,北方的鄂霍次克人更南下與北海道當地的原住民融合,形成我們現今最熟悉的北海道的原住民族阿伊努人的先驅。


阿伊努人 為北海道、南庫頁島及千島群島等地的原住民,也是今日俄羅斯及日本兩國的少數民族的一支


這群被稱為阿伊努人[1],數百年前廣佈於阿伊努人稱為阿伊努茅希利[2],而和人則稱為蝦夷地的北海道以及今日的庫頁島南部與千島群島一帶,但是伴隨者俄羅斯人東進至太平洋岸,以及和人往北發展,阿伊努人的活動空間也日漸壓縮,並受到來自南方的大和族與北方的俄羅斯族南北夾攻的威脅。

就在19世紀中葉,南方的大和族的日本國發生政變,長達兩百多年的江戶幕府滅亡,取而代之的則是西陲的長州、薩摩等主導的倒幕軍所建立的明治政府。

明治政府建立之後,也很快的體認到北方俄羅斯人的威脅,因此也加速對相對沒有國家政權立足的空白地蝦夷地進行屯墾,並最終在大量入殖和人(包含戰敗的佐幕士族及因商業、佐賀藩在內等各藩的軍屯等因素而入殖的殖民者)為後盾下,將蝦夷地變成北海道

亘理伊達家當主 伊達邦成
隨者仙臺藩在戊辰戰爭戰敗,而率領藩士與同僚片倉邦憲、石川邦光等人率領戰敗士族前往北海道屯墾


然而除了北海道這座大島之外,另外一座大島庫頁島(日人稱為北蝦夷地,或樺太)及千島群島等阿伊努茅希利之地也仍有許多阿伊努人分布於該地,而兩地也很快的成為兩個國家俄羅斯及日本的交鋒處。

日本藉者地利之變,以及自16世紀以來,包含松前藩在內所發揮的對蝦夷島(北海道)的影響力,而迅速在北海道穩住陣腳,但是庫頁島及千島群島仍成為了日本帝國及俄羅斯帝國兩個帝國間爭奪之地。

18世紀末日本探險家與俄羅斯人及阿伊努首領會面 示意圖
圖拍自最上德內紀念館


對於北方的爭奪,早在19世紀初便以浮現,並曾經因此引發兵戈,更在這背景下使江戶幕府開始重視北方防務,並曾經數度將蝦夷地進行幕府直轄化以穩固北方的海防。

文化露寇時期所描繪的俄羅斯人及俄羅斯船


但是伴隨者嘉永六年(1853年)美國「黑船」培里的率領從西南一路往北,並直逼幕府政權的中樞地帶-江戶。

培里


培里的來日,震撼了長期防務針對北方俄羅斯人的幕府,不但隨即與美國簽下不平等的的日美和親條約,開放門戶及港口,俄羅斯帝國更在隔年趁火打劫。

安政元年(1854)年底,俄國海軍將領普提雅廷(全名: 葉夫菲米·瓦西里耶維奇·普佳京Putyatin Evftmil Vasilievich,俄語: Евфи́м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Путя́тин)來航並停泊於日本長崎,夾者先前美國與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的氣勢,俄羅斯帝國於一八五四年(安政元年)與幕府主導的日本國簽訂日俄友好條約(西曆時間則是一八五五年一月),當中條約確立了阿伊努茅希利的千島群島分割成南北兩部,各自屬於日本及俄羅斯的勢力範圍。

俄國海軍將領普提雅廷
(全名: 葉夫菲米·瓦西里耶維奇·普佳京Putyatin Evftmil Vasilievich,俄語: Евфи́м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Путя́тин)


本是阿伊努人傳統領域的阿依努茅希利的一部分的千島群島,便在沒有得到原住民阿伊努人的許可下,成為日俄兩大強權瓜分的爭奪地,並從此處於南北分裂的情況。

而在日俄友好條約之後,俄羅斯更在並在安政五年(一八五八年)與幕府簽訂日俄修好通商條約

然而北方的問題並未就此解決,幕府雖然實質的穩住北海道大島的局勢,但是在被稱為北蝦夷地的庫頁島,仍是俄羅斯及日本兩大帝國的爭奪之地。

為此幕府在慶應三年(一八六七年)再次與俄羅斯簽訂日俄暫行條約的臨時條約,而使另外一個阿伊努茅希利之地的南庫頁島(樺太)處於日俄阿伊努乃至其他當地的少數民族雜居的狀態 。

慶應四年四月十一日(186853),江戶無血開城,除了象徵在日本獨領風騷的江戶幕府政權265年的統治的結束,也象徵新的政權明治政府的開始。

隨者新政權明治政府的建立,積極與世界接軌的明治政府,也開始著手延續幕府與俄羅斯人針對庫頁島及千島群島進行談判。

在當時,庫頁島的南端因為慶應三年的日俄暫行條約影響,已經是阿伊努人、和人及俄羅斯人的雜居地,除了有原住民的阿伊努人之外,也有少量和人及俄羅斯人定居於此,也因為如此使得當地成為日本與俄羅斯領土爭議之地。

致力於重新與西方列強談判幕末時期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的明治政府,自然對於千島群島及庫頁島問題,也成為與俄羅斯帝國談判的一項重點。

然而形勢比人強,明治政府儘管當成立,但是國內仍有許多不穩的因素,面對強大的俄羅斯帝國,代表日本的明治政府並沒有辦法提出太多的籌碼進行談判,最終乃在明治八年(1875)57日,日本在明治政府的主導下,與俄羅斯帝國在聖彼得堡簽訂樺太千島交換條約(庫頁島千島交換條約)

樺太千島交換條約(俄文版本)


在日本及俄羅斯簽訂的雙邊條約的規定下,雙方確立千島群島將全數歸屬於日本帝國,反之,俄羅斯帝國則將掌握庫頁島全境,當中也包含當時已經是日俄阿伊努等多個民族雜處的北蝦夷地的南庫頁島(樺太)

然而這個條約,雖由兩大帝國的簽訂,但是卻沒有任何一個樺太及千島群島的原住民阿伊努人的代表參與決定阿伊努人自身的命運。

根據條約規定,條約涉及地的千島群島及庫頁島等關係地區的居民有一年的時間可以自由遷徙及選擇國籍。

然而就在這時,明治政府無視於阿伊努人的意願,以及私自背棄與俄羅斯帝國的條約,對爭議地區的阿伊努人進行自由上的限制。

在樺太千島交換條約成立之後,當時位於千島群島最北端的占守(Shumshu)島的阿伊努人,曾打算遷徙到俄羅斯境內的堪察加半島,然而得知此事的明治政府卻無視阿伊努人的意願,強行以武力為脅迫,派遣海軍將他們帶往千島群島南端的色丹島(Shikotan)安置。

而在庫頁島的南部的阿伊努人,同年10月也有841名阿伊努人被明治政府強制以武力要脅下,被強制帶往北海道,「被迫成為日本人」,而這些被迫離開異地並被帶到北海道西北的宗谷,並在隔年明治九年(1876)被強制安置在石狩地區的對雁(今江別市),然而「被日本」的這群政策難民,到了異地北海道,最終卻往往死於貧窮、疾病以及飢餓。


位於北海道江別市對雁地區紀念樺太阿伊努人被日本明治政府強制帶往北海道的慘案的紀念碑(圖右)(圖取自網路)


我們在看到明治維新時,常常會看到他們走向發憤圖強的一面,同時也有些人認為明治維新埋下日本最後走向70年後的軍國主義的伏筆。

然而對於北方的原住民阿伊努人來說,明治政府的成立卻是阿伊努茅希利及阿伊努人的危機的來臨,當巨大的國家明治政府及俄羅斯帝國向阿伊努人招手之時,沒有國家組織的阿伊努人毫無招架之力,最終甚至在俄羅斯及日本兩大帝國的夾殺下,在沒有被兩大帝國的過問下,阿伊努人紛紛「被日本」乃至「被俄羅斯」,而在這之中,不守條約的日本人基於小利,甚至無視於阿伊努人的權利及意志,強制的將一些不願或是沒想過成為日本人的阿伊努人,將他們「被日本」

我們在歌頌日本人明治維新變法成功,社會上不乏稱讚日本維新,甚至打者以仿效維新之名力求改變當今社會的今日,筆者認為,我們該關注的不該只是明治政府光鮮亮麗的一面,同時也該關注明治政府成立後其黑暗、惡劣的一面,功過並呈方能真實展現明治時代以及這個時代是否是值得我們借鏡學習。

而當今日本社會也存在者奪回北方四島等父祖之地的聲音的同時,乃至有居於國會議員高位的民意代表發表為了奪回北方四島失土,不惜一戰的激進發言筆者也認為更應該還原這段俄羅斯及日本兩大帝國在阿伊努人的樂土阿伊努茅希利的國家角力的原貌,方能讓身為局外人我們的外國人,能夠更審慎客觀地看待這場看似懸而未解的日俄兩國的領土爭議,以及究竟何謂日本人口中的自古以來的父祖之地。



[1] 阿伊努(Ainu)在阿伊努語中意指「人」
[2] 原意在阿伊努語中是指「人類居住的大地」之意,也被引伸為阿伊努族的居住之地的北海道、南庫頁島及千島群島等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