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8年7月24日 星期二

「皮條王」政宗!?片倉重長與小早川秀秋的「那段情」



我們曾經談過伊達政宗出手,從執意殺子的片倉景綱手上,救出仍是襁褓之中的片倉重長的故事。政宗與重長這對君臣以這個很特別又帶悲情的方式結緣了。

大家都知道片倉重長後來也不負政宗當年的救命之恩,在大坂之陣與後藤基次、真田信繁激戰,名震天下,又繼承老父景綱的使命,為主家坐鎮白石城,把守仙台藩的南境。

不過,政宗與景綱,還有重長父子之間還有一個在後世流傳的小故事,還牽涉到另一個算是「有名」的人物—小早川秀秋(當時已改名為「秀詮」)。

說到這裡,想必大家一定猜到,是跟秀秋的「龍陽之癖」有關。在網路上(當然在日本也是),都強烈地相信小早川秀秋是同性戀,其起因便是來自本文要談的「事件」。

這場發生在慶長七年七月至八月的「事件」除了被認為是秀秋「另一污點」外,更重要的是秀秋在這事件完結後兩個月,同年的十月病死。這在結果上更讓「事件」顯得撲朔迷離。

史料上對「事件」的起因並沒有詳細記錄,但由政宗在七月二十八日寫給片倉重長的一封信中,可以看到政宗的態度。政宗在信中是這樣訓斥重長的:

我命佐佐善右衛門跟你說明,你不同意,但即使你再不願意,現在是重要時刻,你再不滿意也要在今晚給我到京都去!聽我的就對了,不要懷疑我……

政宗在這之前已經派人去嘗試說服重長在那晚去京都,這是為了什麼呢?同一封信的後面部分,政宗又說:
 我再說一遍!中納言大人(秀秋)已經多次提到這事了!你就順他的意,今晚出發去京都吧!雖然這是有點強人所難,但你要記住,主君之命在前,即使要你把父母的首級斬下,也得如實照辦,好好給我想好了!
換言之,政宗因為秀秋的要求,著令重長在二十七日當晚便動身去京都,相信秀秋就是在京都了。但是,即使面對主君的嚴命,甚至威嚇,重長似乎沒有從命,三日後的七月底,政宗寫信給重長的父親,也就是自己的重臣片倉景綱,透露了重長後來堅決不遵從命令,讓政宗十分頭痛。


小十郎(重長)逃入寺院之事實在不可理喻,明明就是個孩子,理應聽我的話,但這樣做事實在荒唐!為了你,也為了他的將來,現在他這樣做肯定會導致我跟中納言大人(秀秋)關係變差的!這是大事!無論如何請你去勸說你兒子吧!這一切都是為了伊達,你快點去催他動身吧!

也就是說,政宗日前的勸說後,重長何止沒有態度回軟,甚至一走了之,跑到寺裡「避難」去了。政宗百般無奈下,只好求助重長之父景綱,讓他去勸兒子聽話。為此,政宗在信後面再次說明因由:


中納言大人於我而言,不只是普通的盟友,所以這次的事無論如何都不能有閃失。中納言大人是我深交,絕不能再讓重長不從命令!
說到這裡,相信大家都有兩個疑問:

  1. 秀秋要重長去京都做什麼?
  2. 事件結果是怎樣?
關於第一個問題,不用待我們,早在當年的片倉家編寫史書時已有這個疑問,由於原文書沒有寫明目的,片倉家的史官不知道得到了什麼樣的線索,在家史中解釋這「事件」時寫道:

中納言秀秋於京都看到重長公的容色美貌後,起傾慕愛戀之心,向政宗公要求,政宗公於是命令重長公到秀秋公住處。

的確,光看上面的內容,要理解為秀秋對重長打主意是有可能的,尤其是政宗著令重展在二十七日當夜便起身上京,更讓人一眼覺得是「夜深人靜」的私會。於是也不難理解,後來在大坂之陣防猛果敢的重長拚命抵抗了。

但是,事情又是不是真的這樣呢?很多說明到這裡便結束,留下的懸念讓人泛起無限的遐想。不過,其實這「事件」還有下文的。

剛好政宗寫信給景綱約兩周後,即八月十二日,秀秋寫信給留守在岡山的重臣,提到與政宗之間有矛盾,但當時已手握天下實權的德川家康介入斡旋,並且派三名的使者居中調解,秀秋與政宗之間的矛盾已經在日前解決。

雖然秀秋在書信中沒有說明是什麼事,但從時間來推測,想必就是跟重長有關的。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問題便更加奇怪,為什麼呢?如果真的好像後來片倉家所說,是因為私情慾望的話,本屬於秀秋個人的私事,不便張揚,但結果竟然驚動了領地內的重臣以及家康,後者更派出使者來斡旋,似乎有點小題大做,不太合理。

事實上,片倉家編家史時並沒有收錄上述的秀秋書信,即片倉家的史官並不知道這封信的存在,間接迫使史官們只能自行「腦補」,但這個「腦補」卻意外地成為了秀秋另一個「污點」,尤其是秀秋在這書信後一個半月急病而死(當時的說法是跟酗酒有關),秀秋就這樣硬揹了這個不清不楚的黑鍋,而重長則因此撿了「美少年」的名號了(笑)。

基於美男傳聞的片倉小十郎重綱形象 出自遊戲 信長之野望 創造 戰國立志傳


說回來,這件「事件」如果不是因為情慾,那究竟是什麼事呢?雖然從信中真的無法明瞭,但從政宗的反應來說,似乎理虧的是伊達一方,政宗急著要擺平事件。在關原之戰前後,大名集居在京都、伏見,以及後來的江戶已成平常,很可能是大名的家臣在日常生活裡出現口角或爭執也說不定,跟通說的「桃色醜聞」一樣,但相對而言不是更合理嗎?兩家家臣出現口角及對立,隨時發展成械鬥,於是家康出手干預也是情理之中了。

不過比這個更重要,而且更引人注目的是,起碼在政宗的眼裡,秀秋的名聲沒有受到關原之戰所謂「變節」、「倒戈」的影響,被眾諸侯摒棄,作為勝利一方的東軍成員,政宗對秀秋依然是相對器重及小心對應,這很可能是因為秀秋既是引導東軍勝利的關鍵。

同時他在戰後搖身一變成為了豐臣家族地位僅次於秀賴的最高代表,在當時豐臣與德川的關係仍然微妙的情況下,大名們都不敢輕易得失其中一邊,加上秀秋年輕,又有秀吉正妻北政所做後援,自然不能小覤,而政宗的反應更加證明秀秋在風評沒有在戰後轉差,秀秋是否以「倒戈者」的身份出現在大名政治的舞台,這件「桃色新聞」恰恰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傍證,讓我們再次冷靜地思考小早川秀秋的評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