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2月5日 星期三

《豐臣西軍與關原之戰》書評


書名:《豐臣西軍與關原之戰》

作者:胡煒權

出版社:遠足文化



吾友胡煒權博士的〈敗者的戰國史〉系列第二彈《豐臣西軍與關原之戰》早前推出,身為戰國迷,不可能不支持。



作者的學術背景相信不需我多費唇舌,前作《明智光秀與本能寺之變》、《日本戰國織豐時代史》和《天皇的歷史之謎/天皇的生活與一生》已經充份顯露出作者的深厚功力。所以閒話休提,直接寫感想。



眾所周知,關原合戰是決定天下誰屬的內戰,雖然過程短促,但戰火蔓延全國,參與人物甚多,要整合所有材料、敘述所有戰事,說來容易,其實困難。難得作者敘事條理清晰,文筆流暢(但錯字和病句甚多,仍需改善),沒有太多繁冗的枝節,即使是各個地區各自的故事,亦能一氣呵成串連在一起,讀起來不會感到混亂。而且,作者不只描述各大名的表面行動,就連他們每個人的行動背後隱藏什麼樣的考慮,與其他大名如何互動,如何計算,都能夠一一兼顧,給讀者提供多一個維度觀察整個戰役;而且言必有徵,參與者的行為和內心想法都是史料依據,並不是作者腦補出來。



另一個值得大家留意和學習的地方是史料的分析方法。雖然關原合戰已是四百年前的事,為著某些人為因素,有好些史料早已散佚甚至損毀,但是留存下來的史料依然繁多,提供極為豐富的分析材料,儘管如此,仍然留下許多歷史空白無法解釋,而且每一份史料內容多少都受到撰寫者的立場左右而不一致,甚至故意曲筆或闕漏,要如何破解和闡述,便得看作者的素養和功力。所以在歷史學的角度,很難有單獨一份史料稱得上鐵證如山,不容置疑。這正是歷史的魅力所在,闡述者可以尋找更多史料去反駁前人的說法,同時行文會有所保留,盡量避免使用確鑿的字眼,因為誰也說不準將來會有新史料出土,推翻自己的說法。



因此敘述歷史並不是為了把往事徹底還原,更不是為了得出完整事實而死馬當活馬醫,硬要把存疑的地方腦補上去。作者開宗明義便說明關於關原合戰經過的史料並不充份,他能做的只是根據有限的史料,解釋過往諸說的錯誤和不明之處,從中歸納出最合理的解釋而已。例如小早川秀秋過繼給毛利家的問題,僅是毛利家的史料,便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佐世元嘉認為是安國寺惠瓊自作主張,益田元堯則認為是黑田如水的陰謀,到底哪一個說法才是正確?作者從史料內容(內證)和史料本身背景(外證)分析,列舉兩種說法的問題所在,卻不判斷真偽,不妄下結論,這才是客觀務實的分析方法。所以讀者切勿以為過往書籍所描述的便是真確,更不應把這本《豐臣西軍與關原之戰》內容視為無法撼動的定說,這絕對不是作者的原意;畢竟所有結論也只是一種「可能」,而不是「絕對」。



另外,作者對於豐臣西軍的失敗原因有自己一套見解。這裡我想補充石田三成的戰略部份,這是作者沒有詳細解釋的地方。首先書中提到:



「反觀豐臣西軍的指揮命令在一開始時以毛利輝元和宇喜多秀家兩名『顧命』大名和豐臣三奉行的形式發出‥‥‥由於豐臣西軍核心成員的戰力存在極大差距,石田三成、大谷吉繼和小西行長反抗家康之志最為堅定,但他們三人的領地不大,兵力又不多,可以動用的政治資本也十分有限。



至於上杉景勝則因為距離關係,在奧羽自行應對,並不急於為總戰略努力‥‥‥奧羽戰事的打響同時也意味著豐臣西軍只能更加倚賴毛利和宇喜多兩家作為主力,對抗反攻的豐臣東軍。」



石田三成在伏見城陷落後的七月三十日、八月五日、八月六日寫給信濃上田城主真田昌幸的三封書信中,透露了對付德川軍的大戰略(《真田家文書》),總括而言,大致有以下幾項:



〈一〉有些大名已經脫離德川大軍,陸續聚集到美濃、尾張一帶,我們〈石田〉會以豐臣秀賴的名義說服他們回歸自己的領地〈意即讓他們歸順豐臣家〉。

〈二〉    「彼仁〈指家康〉徒黨的大將」細川忠興現在跟隨德川大軍征伐上杉,我們將會乘虛攻擊他的領地〈丹後〉。

〈三〉    前田利長的母親芳春院在江戶充當人質,想必不會響應我方行動,我已指示越前丹羽長重和越後堀秀治一同夾擊前田家。

〈四〉    已請求上杉景勝和常陸的佐竹義宣從後方牽制住德川大軍。

〈五〉   八月內全面控制近畿,然後在來年春天之前進軍關東德川家的本據地。

〈六〉    在征伐上杉的大名行列當中,應有不少人選擇投靠德川,若果他們西上,我們將在尾張、三河一帶與德川軍決勝負,屆時上杉、佐竹、真田可以乘虛攻入關東。



此外石田在八月十日寫給佐竹義宣的書信中,更提到若果家康親自西上,便會讓毛利輝元三萬大軍前往迎擊。



可是具體上要怎樣實現呢?就是當東軍來美濃前線的時候,西軍在美濃和伊勢兩面夾攻東軍,因此西軍攻下伏見城後才有攻擊伊勢諸城的行動。在石田三成的構想中(上面粗體字部份),近畿西軍可以與真田、上杉、佐竹一同夾擊關東,或者至少由近畿西軍牽制住西上的東軍,由真田三家乘虛襲擊關東。換言之,我們看到石田三成不只採取守勢,而是有直搗關東巢穴的積極想法。看起來這是無懈可擊的戰略,最理想的情況是,德川和東軍諸將反被包圍,加上某些東軍大名遠離領地日久,可能會在劣勢中倒戈。



只是計劃趕不上變化,一來近畿西軍耗了整整一個月在伊勢攻略上,未能在東軍抵達美濃時部署好包抄態勢,二來上杉擺脫不了最上和伊達的糾纏,三來佐竹的立場出乎石田三成意料。當然最致命的原因還是岐阜城陷落得太快(岐阜陷落的時候,西軍還未攻下伊勢安濃津城),包圍網缺了一角,加上德川本隊神速西上,那就萬事皆休了。



話說回來,不論東軍西軍,各大名的行動都離不開擁護豐臣政權的名義(相信誰也不會表明自己反豐臣),就算西軍祭出了《內府違規諸條》,把德川打為賊軍,但大名們發覺就算跟隨德川家康,與他們擁護豐臣家的初衷仍然沒有衝突,反正只要豐臣秀賴仍在,東軍西軍哪一方勝利也沒差,只要選對邊,自己家族利益得到保障就好了,於是倒戈也不是什麼值得內咎的事。我想這才是當時日本的政治生態,十分虛偽,十分現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