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6月3日 星期四

略談美國來日「開國」之路

 文責:小編3 森長定


合眾國水師提督口上書 現藏於橫濱開港資料館
為描繪培里第一次來日的 日本瓦版


1638年(寬永十五年)島原之亂結束後,日本江戶幕府長達兩百多年沒有大規模亂事。不過正所謂「榮枯盛衰」,和平日子總會有結束的一天。自踏入19世紀以來,歐美列強隨著帝國主義的興起,對日本的交流及威脅漸趨增加,但是當西方提到要求與日本通商的時候,卻被江戶幕府以鎖國為由一一回拒。


不過,隨著1840年(天保十一年)中英兩國爆發鴉片戰爭,中國的清廷慘敗簽訂不平等條約。當這消息傳至日本後,無疑敲響了江戶幕府的警鐘。

 

(細題)日本的保守

當時日本有不少有識之士,憂心日本將成為下一個受威脅目標,於是紛紛提倡重視海防及國際外交。當中江戶幕府內部,擔任老中要職的阿部正弘便是其一。


主導幕府國政的 老中 阿部正弘


阿部正弘在1845年(弘化年)將海岸防禦御用掛(海防掛)一職恆常化,專門負責江戶幕府的海防及外交事務。此外,阿部正弘喜歡廣納意見,因此全國各藩不少憂心國家的重要官員,紛紛出言獻策,例如當時仍是薩摩藩世子的島津齊彬、佐賀藩主鍋島齊正、水戶藩主德川齊昭等等。


在廣納意見的幕府老中阿部正弘主政下
參與國家事務進言獻策的佐賀藩主 鍋島齊正(鍋島直正)


阿部正弘聽了眾人的意見後,遂著手進動幕政改革。為加強江戶的防衛,阿部正弘下令在品川及浦賀等地興建砲台。

另一方面,西方列強為爭奪海外市場日趨激烈。當時唯一與日通商的荷蘭,對日本的情況心感不妙。荷蘭國王威廉二世(William II)寫親筆信予將軍德川家慶,要求江戶審度時勢開國通商。


親自寫親筆信與幕府將軍德川家慶希望日本可以開國通商的
荷蘭國王威廉二世(William II)

早在1844年(弘化元年)72日,荷蘭軍艦巨港號駛進當時唯一的通商港長崎,翌日將書信交予江戶幕府,可惜江戶幕府對此無動於衷。

 

(細題)美國的恥辱

就在荷蘭遊說江戶幕府不成之時,有一個國家越來越對日本抱有興趣,極力希望進行通商,這個國家就是美國。1846年(弘化三年)閏526日,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詹士・貝特爾准將(James Biddle)率領兩艘戰艦來到浦賀,要求入港通商,是美國首次派遣戰艦來到日本。

詹士・貝特爾准將(James Biddle)

不料兩艘戰艦一到浦賀,旋即被江戶幕府派出的小艇所包圍。江戶幕府在稍早時候,藉著荷蘭風說書獲悉貝特爾來日的情報,早已作出防範準備。


於浦賀遭江戶幕府派出的小艇包圍的兩艘美國戰艦



貝特爾希望日本能像中國般,與美國簽訂類似《望廈條約》般條約,惟遭江戶幕府拒絕,貝特爾再三要求不果只能鎩羽而歸。不過貝特爾「衰運連連」,更不幸的是67日當貝特爾啟程離開浦賀回美之際,江戶灣沒有風無法揚帆出海,貝特爾不得不下令水手們曳船離開,這窘態成為了國際笑話。


美國經此一役深切體會到跟日本「客客氣氣」尋求通商是行不通的,但應該怎樣拆解呢?不久之後,似乎尋找到答案了。1849年(嘉永二年)327日,詹士・格林大尉(James Glynn)率船來到長崎,要求釋放被日本拘捕的美國捕鯨船成員。格林威嚇長崎奉行還不放人就會引致美國武力介入,最終所有捕鯨船成員獲釋。當格林回到美國後,向美國政府建議若要令日本「開國」,必須採取強硬手段。格林的一番話,促成日後馬修・卡爾布萊斯・培里准將(Matthew Calbraith Perry)叩關的關鍵。

 

(細題)培里之野望

不久之後,培里在1851年(嘉永四年)向美國海軍部長威廉・格林漢(William Alexander Graham),推銷其獨自策畫的遠征日本大計。培里綜合前人對日本的經驗,作出一些建議:

・遠征要成功的話,最少要出動4艘軍艦,當中3艘為大型蒸氣軍艦。

・日本人也許知道蒸氣船,但讓他們親眼目睹蒸氣軍艦,有助認識近代化國家的軍事力。

・與中國人一樣,相比友善對待,讓日本人感到恐懼會得到更多好處。

・預料荷蘭會干預妨礙,須避免在長崎進行交涉。


向美國海軍部長推薦自己的遠征日本計畫的
馬修・卡爾布萊斯・培里准將(Matthew Calbraith Perry)



美國對培里的提議感到興趣,於是著手籌備遠征日本的艦隊。培里的構思是東印度艦隊所屬的1艘蒸氣外輪巡防艦及2艘帆船砲艦,加上美國本土4艘蒸氣軍艦、1艘帆船戰列艦、2艘帆船砲艦及3艘帆船補給艦,組成為數共13艘的龐大艦隊,當中更包含5艘為當時最新科技的蒸氣軍艦。


(細題)理想與現實

不過一般打工仔都知道,向老闆爭取是一回事,老闆給予又是另一回事。美國組織這支「遠征軍」,基於預算及各種因素,結果只能縮減至9艘。當中視為最貴重戰力的戰列艦,因費用高昂被排除;至於本土的4艘蒸氣軍艦,僅能派遣1艘密西西比號(Mississippi)蒸氣外輪巡防艦出擊。當然軍方也擔憂遠征艦隊火力不足,於是抽調1艘從西印度回美國的蒸氣外輪巡防艦增援,連同原本東印度艦隊所屬的1艘蒸氣外輪巡防艦,僅僅符合培里所指3艘大型蒸氣軍艦的最低要求。


密西西比號(Mississippi)蒸氣外輪巡防艦



正所謂「紙包不住火」,美國興致勃勃組建遠征艦隊,企圖逼日本開國一事,早已傳入荷蘭耳中。作為「獨佔日本市場的西方忠實盟友兼線人」荷蘭來說,早已勸喻日本應開放市場。在得知美國今次「玩真的」企圖武力開國,荷蘭認為此舉將會影響到其在日本的利益,遂向日本通風報信,好等江戶幕府早作防備。


1852年(嘉永年)65日,荷蘭商館館長傑納斯・古爾提斯(Janus Henricus Donker Curtius)向長崎奉行獻上「別段風說書」,報告美國為求與日本通商,將於來年4月下旬以後派遣艦隊赴日。


向長崎奉行通風報信的荷蘭商館館長傑納斯・古爾提斯(Janus Henricus Donker Curtius)



數量方面,預料美國派遣本土4艘軍艦,連同中國附近5艘軍艦共9艘軍艦。625日,荷蘭東印度總督艾爾伯圖斯・雲崔斯(Albertus Jacobus Duymaer van Twist)寫信予長崎奉行,更提出對美國要求通商的應對方案。


例如:開放長崎通商、外國公使可進駐長崎建築商館、與外國人交易僅限來自江戶、京都、大坂、堺及長崎5地的商人等等。


寫信給長崎奉行建議日本如何應對美國要求通商的荷蘭東印度總督艾爾伯圖斯・雲崔斯(Albertus Jacobus Duymaer van Twist)


老中阿部正弘收到荷蘭的風說書及來信後,曾廣徵大名及海防掛的意見,結論仍然是拒絕與美國通商。長崎奉行更指荷蘭的風說書不可信,只因早前曾預告過香港總督約翰・寶寧爵士(Sir John Bowring)將東渡日本,最終卻沒有前來,認為風說書所說不一定正確。


因為未如風說書所說來日而讓幕府高層對風說書可信度存疑的
約翰・寶寧爵士(Sir John Bowring)



雖然如此,正所謂「小心駛得萬年船」,阿部正弘始終對美國有所顧慮,預料美國可能在長崎或浦賀登陸。不過為免引起恐慌,於是悄悄加強三浦半島的防備。 


正所謂「先禮後兵」,美國派遣艦隊赴日,無非只是通商求財,沒有吞併侵略之意。美國在出兵之前,先透過位處海牙駐荷蘭代理公使喬治・科遜(George Folsom),拜託荷蘭向日本傳達,美國派遣通商使節團屬和平目的。只可惜這封通告並沒正式傳達到日本,而是作為1853年(嘉永年)新一期的風說書,再次提醒江戶幕府。當然江戶幕府對風說書的重視程度,大家也心知肚明......

 

(細題) 美陣前易帥

美國經過長期籌備調動後,終於拍板出征。美國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Millard Fillmore)正式任命東印度艦隊司令約翰・奧利克(John Aulick)負責指揮這支遠征艦隊東渡日本,強行開國的任務。

下令美國艦隊遠征日本的美國總統 米勒德・菲爾莫爾(Millard Fillmore)



不過奧利克在籌備期間與旗艦薩斯奎哈納號(Susquehanna)艦長爆發衝突,結果奧利克被撤去司令官一職,由培里代替擔任東印度艦隊司令兼遣日大使,進行遠征日本重任。

1852年(嘉永5年)1013日,58歲的培里乘坐密西西比號,就這樣獨自地從美國維珍尼亞州的諾福克(Norfolk)出發,展開征日之旅。至於其餘8艘船艦,預定在培里遠征途中匯合。

  

(細題)培里的憂鬱

 

培里乘坐密西西比號這艘蒸氣「黑船」一路向東,橫渡大西洋,經南非開普敦、新加坡及香港後,於1853年(嘉永六年)327日來到上海。培里全程僅匯合旗艦薩斯奎哈納號(蒸氣外輪巡防艦),以及另外2艘帆船砲艦普利茅斯號(Plymouth)及撒拉托加號(Saratoga)。面對遠征艦隊只有4艘,連總數一半也沒有的窘境,培里「一個頭兩個大」苦惱火力不足。眼看其他艦隻遙遙無期,培里也顧不了那麼多,最後不得不硬著頭皮,憑著現存4艦的戰力,於410日從上海出發「闖關」!


培里在征日之前,於419日率先來到那霸,並向琉球提出開國。雖然琉球拒絕美國要求,但仍然招待培里一行。培里滯留期間,更前往小笠原諸島探險。與此同時,帆船補給艦供應號(Supply)終於趕到那霸匯合。培里整裝待發,在526日決定留下供應號於那霸後,率領原有4艦啟程去日本叩關!

早於日本之前,先被培里所率的美國艦隊叩關的
琉球國王都 首里城 正殿(現已燒失)


1853年(嘉永六年)63日,原本一片風平浪靜的江戶灣上,突然出現四艘美國軍艦的縱影!下午5時,培里率領四艘美國軍艦悄然停泊在浦賀對出的江戶灣上。日本兩百多年來的和平日子自此將受到挑戰......

 

 

合眾國水師提督口上書 現藏於橫濱開港資料館
為描繪培里第一次來日的 日本瓦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