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豐臣政權何以短命?

最近日本和台灣上映「關原之戰」電影,引起戰國同好熱烈討論。大部份人對於勝利者德川家康的印象,都是亂臣賊子,篡奪了豐家天下;對於石田三成,則比較兩極,一則認為他是忠臣,二則認為他人品不佳,導致豐家子弟兵都投靠德川家康了。

至於為甚麼豐臣政權這麼短命,以致讓德川家康有機可乘呢?當然豐臣秀賴年紀太輕、德川家康實力最強是主要原因,但我們可以探討一下深層次的因素。

在我看來,豐臣政權最致命的弱點有兩個:第一是一代而起,第二是沒有改變土地利益關係。

我們數得出的戰國大大名,織田信長、德川家康、武田信玄、上杉謙信、毛利輝元、伊達政宗等等,都是經歷幾代奮鬥才有這樣的實力,他們有堅實的家族基礎,有一群庶家和譜代家臣團,但豐臣秀吉統統都沒有,他從一個足輕做到本能寺之變前的一個軍團司令,貢獻最多的除了弟弟秀長之外,其他都是他這一代的戰友(如蜂須賀、黑田),不過秀長也先他而去了。

觀看他的發跡史,你會發現在他打得過的大名,只有長宗我部、島津和北條而已,這三戰更動用到其他大名的兵力,利用「群眾壓力」收服對手。在本能寺之變前後,他曾跟毛利家和德川家對戰,但都沒辦法完勝對方,真正靠自己打贏的勝仗只有賤岳之戰對付地位對等的柴田勝家而已。對著毛利和德川,單靠秀吉一家之力沒辦法壓制,結果只有用妥協的形式,將他們變為盟友,然後利用他們的力量,去壓倒長宗我部等不聽話的大名。

除了利用優勢兵力,秀吉還利用官位、官階、家格和賜姓的方法,將聽話的大名組織起來,形成他獨創的公武體系。他自己登上了關白之位,也把大名昇遷,例如毛利輝元獲昇從四位下,獲豐臣姓,敘任參議;前田利家獲昇正四位下,獲豐臣姓,敘任參議;德川家康正二位,豐臣姓,內大臣。在這個架構中,就以關白秀吉成頂點,大名都成為他的下屬。沒有秀吉的許可,大名不得進行私戰。秀吉更將德川、毛利、前田等主要大名列入清華家,相當於公家第二高的家格(僅次於攝家),雖然只是虛銜,沒有實際作用,不過跟賜姓一起看的話,就有一種豐臣一家親的感覺。對於家族實力稀薄的秀吉來說,這是毫不費力又能收拉攏之效的捷徑。

這是急於一代立功而實行的取巧方法,不這樣做,秀吉也不一定能統一日本,或者至少推遲幾年。

在他登上關白的時候膝下猶虛(之前有一子石松秀勝,但早夭),直到五十多歲才迎來第二個兒子鶴松,不過也是早夭了,第三個兒子秀賴在秀吉五十七歲的時候才出生,也不知道這小孩會不會健康成長,也不知道秀吉還有幾多歲月可以看他成長。不過他早就收了幾個養子,包括第二代關白豐臣秀次。又不過,豐臣秀次在秀賴出生之後就自殺了(根據學者矢部健太郎的研究,秀次是有意自殺的,不是秀吉下令切腹)。另一個養子秀秋也過繼了小早川家,過繼出去的兒子就如潑出去的水,收不回來了。豐臣家的男人就只剩秀吉自己和年幼的秀賴(豐臣秀長還有一個養子,是他姐姐的兒子秀保,不過跟豐臣秀次同一年去世了)。

戰國大名往往提早隱居,讓繼承人接手政事,建立他自己的人脈,並透過土地的賜予重新確立主從關係,但豐臣秀吉就做不到了。豐臣秀次死了,秀賴太年幼,迫使秀吉親自面對所有問題,他甚至下放了太大權力給他的政治酬庸——德川與毛利分治東西日本,前田利家則是秀賴的後見人。雖然秀吉生前就有制訂一套行之全國有效的官僚機構,但只屬臨時性質——我們憑甚麼認為五奉行就一定效忠於豐家呢?他們與豐家不也是「御恩」和「奉公」的關係?當時雙方都自以為是豐家的代表者,如果五奉行的政治屬性永久不變,豐家的子弟兵福島正則和增田長盛等人又怎會站在德川家康那一邊?難道與石田的私人恩怨大到讓福島置自家和豐家大義於不顧?

換句話說,在豐臣秀賴長大到能夠親自處事之前,任何人都可以豐家的名義進行土地予奪的工作,只要他的實力被認可就具備正當性了。所以石田與德川之爭,只是話語權的爭奪,而全國大名幾乎不能避免地被捲入漩渦,或者趁火打劫,因為這是最高層的話語權戰爭,而這些大名的生存和利益就是依賴最高層賦予的權力。

天知道如果西軍贏了,毛利輝元會不會依樣畫葫蘆,建立他的毛利幕府呢?

相關閱讀:站長胡煒權的影片 「原來關原」系列第11,12集

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

小特集:織田信雄四宗罪再審判(1)火燒安土城

織田信雄
《小特集:織田信雄四宗罪再審判#1-火燒安土城

一般認為,織田信雄在本能寺之變後,進入安土城,並且不知道為什麼地把城燒毀,使父親建造的偉然壯麗的名城化為灰燼。

這個說法的根據來自於耶穌會的報告,以及傳教士佛洛依斯在日後寫成的《日本史》。佛洛依斯說「(信雄)素來智慧劣於他人,所以他無故地把(安土城)燒了」。這就是現在我們對「信雄=無能」印象的原本來源之一。

不過,由於佛洛依斯人不在安土,他的情報是否準確既有疑問,同時眼看當時的史料,都無法確認當時信雄在安土,山崎之戰後才看到他在伊勢有活動,恐怕當時他人是在伊勢的可能性較大。

拙著中提到,當時事變後,日野城主蒲生賦秀接收信長的家眷,然後將安土城讓給來到的明智軍,而明智軍在山崎之戰後便撤出安土城。這裡都還沒有看到具體的燒城記載,只有當時在京都的貴族記載「安土起火,城下町內數處有火警」。

這裡的「安土起火」其實是指安土城還是安土的城下町,一直都有爭議,目前的考古挖掘確認只有城山上最高的本丸及本丸御殿一帶有被燒痕跡,其餘大部分都沒有異樣。而且後來清洲會議時,織田家進行數日的工事後,很快便安排年幼的織田秀信入住,所以現在相信安土城其實沒有在火災中完全燒毀。

至於火災的原因,拙著中已提及很可能是安土城下的町民見兵荒馬亂,趁機搶掠縱火,這在當時是十分普遍的現象。

因此,目前除了傳教士的證據外,既沒有積極證據證明放火是信雄所為,同時安土城也事實上沒有被完全燒毀,因此,真正起火災的應該主要是城下町。

再說,傳教士以「智慧不足」來作為信雄「犯下愚舉」的理由也是傳教士常用的手法,尤其是針對不入信天主教的人物。在下一講中提及的織田信孝,很可能因為比信雄對天主教抱有好感,傳教士對信孝的評價都十分高,說信孝「聰明」、「勇敢」的評價隨處可見,直至賤岳之戰為止⋯⋯。

下一講,我們便來還原清洲會議到賤岳之戰為止,信雄跟弟弟信孝爭位的問題。


2017年11月16日 星期四

義光為何被稱為虎將?

文責:站長 胡煒權
圖責:小編 陳家倫

最上義光騎馬像(位於山形市霞城公園內)

眾所皆知,最上義光在其死後被譽為「虎將」,但是究竟是何契機而有這稱謂呢?
江戶晚期的儒學者‧鹽谷宕陰在其《山形從役詩》的詩集中有關於讚頌義光的〈雜詠(二首)〉,在這當中有段則吟到「散步時尋虎將蹤」,此處的虎將指的是義光,其根據則與義光的官位有關。
義光在慶長十六年(1611年)3月時敘任從四位上左近衛少將。所謂左近衛少將是負責維持皇宮內院警衛的令外官,也就是「六衛府」中的左近衛府的副官。當然,到了戰國時代官途自身已無實際的意義,可說是名譽頭銜也不為過。
那麼談到「左近衛少將」與「虎賁郎將」的關係的話,「虎賁郎將」乃「左近衛少將」的「唐名」,所謂「唐名」,是日本律令制度下的官職在中國的相近職位的中國版稱呼。
「虎賁郎將」本為「虎賁中郎將」的略稱,其起源至少可推演至中國的西周時代。之後在西漢元始元年(西元1年)時確立其成為官職。
「虎賁」在古代中國本為勇士的代名詞,若考證「虎賁」的字源的話,「賁」有「奔跑」、「勇猛」的意涵,故「虎賁」有指老虎對獵物襲擊的姿態的意涵。因而在日後有將老虎獲取獵物的雄姿譬喻借指在戰場上果敢的對敵發起攻擊的士兵的英姿。
而若查考官職「虎賁郎將」之由來,則初次於史料見到「虎賁」一詞可追溯到周王朝的開國功臣‧周公旦的著書《周禮》,而在更古老的夏朝則似乎已有名為「虎賁氏」之官職存在,而若簡單統整其職務的話,則包含以下工作。

(1)       大王親征或外出時擔任大王扈從保護其安全
(2)       大王居於王宮時,警備王宮內外安全
(3)       大王駕崩後,為以防萬一,直到葬禮結束之前於通往王宮的各要道警戒,並護衛運送大王棺木的靈車直到陵墓。
(4)       (大王)駕崩時與告知各地進行傳達的使節同行。

由於可作為《周禮》的記事進行佐證的史料幾乎沒有,因此仍不可否認其真偽尚令人存疑,然至西漢平帝將從來戍衛王宮的「期門郎」改名「虎賁郎」,並對統領其之長官設「虎賁中郎將」一職,自此「虎賁中郎將」之官職於歷史舞台登場,並至少到唐代仍存在。
如前所述,古代的「虎賁氏」及「虎賁中郎將」的職務是擔任保護大王的人身安全,也就是大王的親衛隊、精銳中的精銳部隊的領頭。而與「虎賁中郎將」有關係的「虎賁」在漢代以後與「羽林」常常作為帝國最精銳部隊的代名詞而見於史書。另雖有點麻煩,但「虎賁中郎將」乃是官職的官稱,而若單言「虎賁」則可能是指「虎賁」的士兵或是指「虎賁中郎將」其人,因此如能做相關分辨則為佳。
故「左近衛少將」與「虎賁中郎將」都是負責警衛大王,日本則是警衛天皇安全的警衛工作。擔任「左近衛少將」的最上義光自然也就是日本版的「虎賁中郎將」。
如前所述,「虎賁」有描述勇猛的士兵的意涵,而做為其長官的「虎賁中郎將」最上義光在長谷堂之戰時率領最上軍追擊撤退的上杉軍,其英姿不禁讓人想起為了守護被敵人侵略的領國而奮戰,有如猛虎飛撲獵取獵物的雄姿。
最後,或許有點畫蛇添足,從四位左近衛少將乃是最上氏歷代當主中獲得最高的官途。為此,從義光敘任左近衛少將起直至其去世的慶長19年(1614年),其署名多用「少將出羽守」或「少將」,或可看出其本人也很喜歡此官銜。



本文由站長原作者首次刊登於最上義光歷史館館刊《歴史館だより23
並發表於最上義光歷史館官網 

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成功靠爸…幹!當二世祖也很靠腰!

壓力山大的毛利隆元


現代的我們常拿「成功靠父幹」打趣,羨慕一些靠父蔭,或者雙親、家底條件好,獲得較好的機會及環境的人;但與此同時,我們又會同情他們生活在優秀家庭,要面對巨大壓力之餘,又要背負眾望的痛苦。

這個情況其實不止現代,日本的戰國時代的人也有著同樣的煩惱。尤其是擁有偉大父親的第二世代,往往面對十分大的精神負擔及不安,其中一個多次表示出這種感受的,就是征服中國地區的毛利元就長子.毛利隆元。

在毛利家留下來的龐大史料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隆元不僅僅對自己擁有偉大父親而感到緊張、有壓力,在此之上,還有兩個優秀的弟弟—吉川元春及小早川隆景,兩個人在後來的歷史發展都充分顯示,各自都擁有獨當一面的大才。上有雄父,下有賢弟,夾在中間的隆元多次表達出那種快要使自己窒息的苦惱。

 「太偉大」的父親—毛利元就

究竟隆元有什麼煩惱呢?是真的夾在優秀親人之間很壓力山大,還是只是他為人性格悲觀,自愧形穢呢?接下來簡單的介紹一下他的自白。

天文23(1554),隆元寫信給自己的恩師好友.南禪寺住持竺雲惠心,開首便寫著「謹述胸念」,即要在信中對惠心說出自己的心底話。當時毛利家處於能否稱霸的關鍵時刻,與陶晴賢的決戰也迫在眉睫。我們沒辦法完全知道為什麼隆元會在這時候寫信表明心跡,或許就是因為當時隆元已從父親元就手上接掌當家之位,身負這個家族命運攸關的時機,巨大的壓力使他想找人傾訴吧?

隆元在長長的書信之中,是這樣看當時的毛利家及自己的。

毛利家至我父為止,留名於世的人不少,但沒有好像我父元就那樣偉大傑出的人,我是怎麼樣都不可能超越他的……我無才無能,而且沒有優秀的家臣助我,我現在覺得,毛利家和我都是全靠父親的辛勞才走到現在的

當然,隆元也不只是讚佩父親的豐功偉績的,他自己也明白到做這樣的偉人的兒子,本來就應該有所覺悟,於是他在同信的後段說:

雖然我這樣說,但我統治毛利家,絕對不會因此而輕忽大意,即使力有不逮,也會用心地做好份內事

在這時候的隆元仍然努力去自我砥礪,希望能盡力守住家業。不過,到後數年後,打敗了陶晴賢,消滅了大內家後,元就將家業完全交給隆元,自己打算退休時,隆元反而十分害怕,立即親自寫信極力阻止父親這樣做。隆元對元就說:

毛利家的發展……完全是靠父親多年的武功而來的,就這樣讓無才無能的我繼承如此大業,我自覺不能擔此重任。
父親的武威國內外皆知,我無才愚笨,有恐敗壞家聲。
我自覺自己毫無才幹,難以勝任當家之位,希望把位子讓給幸鶴丸(輝元)

毛利輝元

不止這樣,為了阻止父親退休,隆元還寫信給弟弟元春及隆景,希望他們一起勸阻元就,當中隆元對弟弟們說:

我無才無能,我家身負五國太守之名,這重任於我實在難以承擔,要我繼承父親的衣缽,實在是不堪設想。如今之計,我打算把當家之位讓給幸鶴丸,再請父親在背後支援

後來,為了使元就放棄退休,隆元甚至對元就放出以下狠話:

如果我先於父親死去,那麼父親您也再不能安心退休了吧?

從上面活生生的語句裡,我們不禁想像,究竟隆元對於完全接掌家業,有多麼的恐懼。正所謂「創業難,守業更難」,隆元的擔憂及不安也不是毫無道理。試想像自己的父親白手興家,一手一腳地將家族發展推上頂峰,不僅是家族史上前無古人,放眼戰國時代也難以找到能與之並肩之人。再者,在元就的指引下,隆元以及毛利家上下親手葬送了百年豪強大內家,這種勝利滋味的背後,也恐怕讓隆元感到巨大的不安,害怕自己做得不好,敗盡身家之餘,也會在日後落得與大內義長一樣的下場。因此,這種的不安也不能全以隆元為人悲觀消極來理解。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隆元在上述的內容中其實也表達了自己當家以來,有著太多的困難及不滿,使得他覺得自己無法做好守業的使命。其中包括了他自己提到身邊沒有良將賢臣輔助,這方面元就其實也曾抱怨毛利家當時發展很太快,家臣之中卻沒有足夠的人才幫忙,元就說過自從自己的恩師好友志道廣良之後,家裡再沒有稱得上優秀的人才,隆元也同時面對這個問題。

那麼,不是有兩個賢能的弟弟嗎?這裡隆元也有不滿。我們常聽到的「三矢教訓」,彷彿是老英雄元就教子有方的佳作,其實剛好相反,正因為隆元、元春、隆景三子還有長女五龍關係不好,元就才要寫信教喻他們兄弟不和的後果。

吉川元春


小早川隆景

尤其是元春及隆景早早過繼到吉川家及小早川家後,也必須為兩家的發展以及家臣的利益著想,久而久之也把自己出身毛利家的前提降低。

因此,元就便在教訓的書信中對元春及隆景提到

即使過繼到他家,也切不可忘記自己是毛利家的人」。

 另一方面,隆元也對兩個弟弟有以下的不滿:

兩人沒有意識去彌補我的不足,來到郡山城內我的居館,來去匆匆,好像沒有想念我這個兄長似的。兩人有任何事都背著我竊竊私語,使我無法靠近。很多事情上都肆無忌憚地直述自己的想法,沒有顧慮到我這個兄長的感受。我感覺自己被他們兩人捨棄了。

最終隆元成功的勸服了元就放棄退休的念頭,而元就也察覺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寫了長長的教育信,訓示眾人不要只抱怨,要團結地為毛利家著想。

可是,不幸的是最終隆元在十年後攻打尼子家前夕被暗殺身亡,心中的鬱悶!及負荷才「得以放下」。隆元死後,竺雲惠心將隆元寫給自己的心聲交還給喪子悲傷的元就,元就才知道隆元心中早已存在這樣的苦痛,他對惠心說:

我每日都在讀隆元寫給你的書信,難過的無言以對,感淚難已,我完全不知道他曾如此向閣下尋求救助,(對長老的助言)我十分感謝

其實元就與隆元之間書信十分頻繁,並非沒有跟隆元交流,上述的反省,恐怕是元就自己覺得,即使有這麼多的交流也還是沒法看透長子的內心世界吧?

偉大的父親毛利元就向來被人稱讚治國有才,立業有成,教子有方,但從隆元的心聲以及教訓三子的書信來看,其實元就也是十分的苦惱,曾對子女說:

如果你們的母親還在,就不用我來操心了

嘗言道「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隆元的痛苦是為偉人之子的悲哀,還是只是他為人悲觀自卑,我們後人可自由評論,但要明白到,在爭亂的戰國時代,家運興衰往往是一線之差,要背負這個重擔的,往往就是創業偉人的子孫,當中的滋味絕非我們能輕易想像。





人物簡傳 村山等安簡傳(15XX~1619)

文責:小編 陳家倫


  村山等安,安土桃山時代貿易商,豐臣、江戶幕府家臣。擔任長崎代官,曾奉幕府命令遣軍攻打臺灣島。同時也是名天主教徒,其受洗名為安東(Antaô)

村山等安的早年事蹟不明,出身諸說,有尾張、安藝二國及博多出身三說,據傳其富才智,有辯才,並略通葡萄牙語,於天正年間(1573~1592)來到長崎港經商,並藉由海外貿易及經營呂宋壺商品致富,豐臣政權統一日本後,於文祿元年(1592)被秀吉委任為長崎代官管理海外貿易事宜。

隨者江戶幕府的成立,等安成為幕府的長崎代官。而江戶幕府放棄豐臣秀吉與明朝、朝鮮二國作戰的國策,改採取與兩國議和,並期望恢復通商,為此幕府曾在慶長14(1609)命有馬晴信,調查西南的高山國(或稱高砂國,即臺灣島)的物產、港口,以找尋適合做為對明貿易基地的可能性,並要求高山國內的居民投降納貢,但是為島內的原住民所拒,但調查結果以失敗收場。

幕府命有馬晴信調查臺灣島並招降失敗的六年後,慶長二十年(1615),幕府命村山等安攻打高山國,接獲幕命的村山等安乃在隔年元和二年(1616)組織兵船十三艘,聚眾三、四千人在其子村山秋安帶領下南征,不料途中卻在琉球遭遇颱風,僅一艘兵船成功登陸臺灣島,但船員也在深入內陸後遭島內原住民殺害。此外於颱風中被吹散的船隊則四散,部分並在之後侵擾中國沿海,威脅明朝海防。

  而在臺灣出兵的侵略戰失敗之後,村山等安因其子在大坂之陣時支援豐臣軍,運送石火矢(火砲)及彈藥入城,同時更疑似違反幕府禁教令保護天主教徒,在雙重嫌疑及違反幕府命令的情況下,等安遭解職長崎代官,並在元和5(1619)入罪於江戶遭到斬首,其一族亦在長崎遭到處刑。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人物簡傳 有馬直純簡傳(1586~1641)

文責:小編 陳家倫

有馬直純
圖取自 遊戲 信長之野望 大志


有馬氏家紋 五瓜唐花紋
有馬直純,有馬晴信之子,日野江城主,第二代日野江藩主,後成為日向延岡藩主。受父親影響自幼受洗為天主教徒,關原之戰做為身患眼疾的父親晴信的代表,而加入東軍參與加藤清正攻打西軍小西行長的宇土城之戰役。

晴純並在此前後出仕德川家康,成為家康的小侍從,甚至也因得到家康欣賞,而迎娶家康的養女‧國姬(本多忠政)之女為妻。

父親因為岡本大八事件而失勢後,繼承有馬氏家督,並奉行幕府的禁教令而改宗放棄天主教信仰。同時也配合幕府政策壓迫天主教徒,甚至因此逼死了身為天主教徒的繼母(晴信繼室)及兩位異母弟。後得到幕府許可,轉封日向延岡。

寬永14(1637),有馬氏的舊領爆發以天主教徒為首的島原之亂,做為曾經是同地的舊領主,直純也率領4000軍隊參與同暴亂的鎮壓,並在大亂平息的三年後,於寬永18(1641)在參勤交代的路途中,於大坂病逝。

  而直純死後的有馬氏,於江戶時代繼續統治日向延岡直到直純之孫有馬清純在元祿五年(1692)轉封至越後糸魚川,並在4年後的元祿八年(1695)轉封越前丸岡,之後子孫以丸岡藩主身分統治丸岡直至明治維新

誰說英雄只好色?太閤秀吉示範「要安邦,先要治閨房」

秀吉御妻有術

我們曾經提到即使是惡名遠播的織田信長,也曾經當上了婚姻輔導員,介入了家臣羽柴秀吉與其妻子寧寧(北政所)的矛盾(婚姻輔導員?織田信長教你怎樣當老婆!)。大家都知道故事主人翁秀吉可說是「英雄好色」的代言人,一手統一日本的過程中也招娶各方佳麗名媛為妻,包括大家熟悉的茶茶。

那麼,老闆信長死在本能寺,現在自己當上了大老闆的秀吉又怎樣處理「後宮」各房嬌妻的爭寵呢?以下簡單介紹一下秀吉的「御妻之術」。其實秀吉一生之中究竟有多少妻妾,一直眾說不一。不管多少,普遍認為他肯定是「後宮三千」,美女常伴左右的。可是,事實上秀吉身邊的女人,有史料記載可循的,大約不過十一人左右,其他大多從沒登場。

當中,除了本妻北政所寧寧、獨佔「龍種」的茶茶,此外還有較少人知道的松之丸殿。松之丸殿本名龍子,她本來是若狹守護武田元明之妻,元明死後據說是因爲美貌絕色,被秀吉納為妻房。龍子本身也是武家名門京極氏出身,弟弟(也有哥哥之說)京極高次迎娶了茶茶的二妹阿初為妻,因此,龍子與茶茶既是後宮「姐妹」,也是姻親。秀吉的後宮有著北政所、茶茶和龍子等名媛,究竟怎樣治理,當然也是秀吉要處理的問題。下面舉兩個例子。

天正十八年(1590)四月,召集22萬大軍圍攻小田原城的秀吉採取長期海陸包圍的方式,打擊北條家,自己在本營-石垣山城上日夜笙歌,下令准許大名從本國召女眷前來陪伴,自己也想到了要從大坂城召喚妻子前來陪伴寬慰。

問題來了,秀吉本心是想召茶茶來小田原的,但這樣一來,處理不好的話,會傷害本妻寧寧的顏面。為了取得平衡,這時候秀吉便寫信給寧寧,說:

「除了你之外,其次就是茶茶伺候我最為體貼,希望你幫我跟茶茶說,由你吩咐她前來小田原」

秀吉雖然只是想召喚茶茶來自己身邊,但為了顧及寧寧的顏面,也不忘稱讚,而且還專門讓寧寧以本妻的身分吩附「妹妹」茶茶前往小田原,算是給寧寧立威了。(其實史料上確認,上述的龍子也在後來去了小田原)

雖然從前提到了信長曾調解秀吉跟寧寧的矛盾,但這不代表秀吉因為膝下無子而嫌棄寧寧。在兩夫妻之間的書信中也可以看到秀吉對糟糠之妻的體貼,某年寧寧得了腸胃病,秀吉在外出征,於是寫信慰問:

「聽說你舒爽多了,氣色也轉好了,這實在太好了,這樣慢慢恢復過來就好,希望快點收到好消息。記住要服藥排便,大便排出來便會好,下次寫信給我時,記得告訴我是什麼時候排便的」

我們從內容中可以想像秀吉對寧寧的關懷並不因為嬌妻成群而有所冷淡。配合上述平衡茶茶與寧寧的心理,秀吉對糟糠之妻的照應也算是到位吧?

另一方面,上面提到的愛妻京極龍子,秀吉也是愛不釋手的,有名是後年秀吉在觀花會上她便跟茶茶為率先跟秀吉對飲而引起爭執,需要寧寧及前田利家妻子阿松出面調停。

此外,秀吉出外時也經常帶著龍子伴己左右。文祿元年(1592)秀吉出陣名護屋,當時除了寧寧外,茶茶有孕留在大坂,龍子便奉命陪同前往。可見龍子的地位其實不下於茶茶,只是差了沒有生小孩而已。

秀吉對號稱美貌一絕的龍子的寵愛還是絲毫不減。有一次龍子眼睛得了病患,使秀吉十分擔心,隔幾天便寫信詢問病情,還命人停止原定的溫泉改修工程,讓龍子先去泡溫泉療養。還命令不准其他人使用。秀吉說:

「所有人知道你去泡那溫泉的話,一定都說要去,這是不行的,除了你之外,其他人都不可以去」

秀吉死後,膝下無子的龍子便回到弟弟高次所在的大津城,並且出家,憑弔夫君秀吉。關原之戰中爆發的大津城之戰裡,龍子險些死於西軍大炮攻擊之下,最後還是得到寧寧及茶茶出手阻止西軍攻擊,龍子才得以獲救。

另外,柔情似水的秀吉也有另一面,除了受到秀吉寵愛的妻室外,也有一些被秀吉當作物品出讓賜予家臣的妻室,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香御前。傳說因為秀吉下棋輸給伊達政宗的重臣茂庭綱元,於是把踫巧當日侍奉在傍的香御前賜給綱元,綱元不敢接受,於是把香御前讓給了主君政宗。

可見,得到秀吉寵愛的女性其實並不多,一旦得不到寵愛,也會落得被出讓的可能,而得到寵愛的人則得到百般呵護。不論怎樣,秀吉對愛妻們的柔情似水,並非只有茶茶才得天獨厚,統一天下的秀吉在處理閨房氣氛還是有他的一手的。

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

人物簡傳 有馬晴信簡傳(1567~1612)

文責:小編 陳家倫

有馬晴信
圖取自 遊戲 信長之野望 大志


有馬氏家紋 五瓜唐花紋
有馬晴信,有馬義貞的次子,日野江城主。因為長兄義純早逝,而於幼年繼承有馬氏家督。最初從豐後大名大友義鎮名諱拜領「鎮」字而初名「鎮純」、「鎮貴」,並曾受島津義久賜與偏諱而改名「久賢」,最終改名「晴信」。

自父親義貞一代,家族便在龍造寺、大友氏等崛起之下而勢力萎縮,但直至晴信繼承家督,有馬氏仍是島原半島的有力領主而夾雜於強豪之間。

晴信時代最初臣服於豐後大大名大友氏,但是卻在大友氏於今山、耳川等戰役大敗之後,臣服於崛起的龍造寺氏。

但是不服於龍造寺的有馬晴信,最終決定反抗龍造寺隆信,而與當時稱雄南九州的島津義久勾結,天正十二年(1584),在島津義久派遣四弟家久率領援軍北上至島原半島後,島津、有馬聯軍以有馬晴信為大將,與當主龍造寺隆信親征的龍造寺軍在島原半島的沖田畷激戰,並大勝龍造寺軍,龍造寺當主龍造寺隆信於同戰戰死。

此戰終結了龍造寺稱雄的時代,也是島津氏北上的關鍵戰役之一,而有馬晴信在這之後臣服島津氏,但是隨者豐臣秀吉的九州征伐,又再度改弦易轍臣服豐臣秀吉。並在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時,做為先鋒的第一軍,而於朝鮮作戰多年,並直至慶長3(1598)因秀吉之死而導致日軍撤兵,晴信本人一直待在朝鮮。

但另一方面,晴信也做為切支丹(基督徒)大名而聞名於世,據傳其最初不喜歡天主教,但最終改觀並受洗成為虔誠的信徒,其受洗名則為蒲塔芝諾(Protaziono)

而有馬晴信的受洗名蒲塔芝諾(Protaziono)有保衛者的意涵,而晴信最終也貫徹他的受洗名,在豐臣秀吉開始壓制天主教徒及傳教士的時候,人如其保衛者之名捍衛者信仰,保護天主教徒,因此許多在他藩被壓迫的天主教徒乃歸附到晴信領內尋求庇護。

而隨者秀吉之死,豐臣政權政局發生不穩,最終爆發關原之戰,在此戰中,晴信支持東軍,而在東軍的加藤清正攻打西軍的小西行長居城肥後宇土城時,派遣兒子直純支援加藤清正。

江戶幕府開幕之後,晴信一方面臣服於幕府,另一方面,仍積極進行海外貿易而從中獲取利益,當中在慶長14(1609),晴信接獲幕命,調查西南的高山國(又稱高砂國,即臺灣島)的物產,乃派遣家臣谷川角兵衛渡海至高山國調查物產、港口,以找尋適合做為對明貿易基地的可能性,並要求高山國內的居民投降納貢,但是為島內的原住民所拒,最終谷川等有馬家臣為原住民所殺害。

另一方面,在慶長13(1608)於澳門,更發生有馬晴信派遣前往占城的朱印船的貿易商隊停靠澳門時,因為在澳門與澳門市民起爭執,結果包含有馬氏家臣在內的船員數十名日本人遭到澳門當局的指揮官安德烈‧佩索亞(Andre Pessoa)鎮壓並殺害,於隔年慶長14(1609)得知此事的有馬晴信乃憤怒的向幕府請求准許對葡萄牙人報仇,此報仇最終得到幕府的許可,並在幕府的奧援下於佩索亞帶領商船前來長崎時對其船隻進行包圍,眼見無法逃亡的佩索亞乃點燃船中的火藥,使自身的商船自爆並因而自殺。

成功報仇的有馬晴信,自認自己在葡萄牙人殺害日本人的事件中,討伐有功,乃企圖取回已經是鍋島直茂的藤津、杵島、彼杵三個郡的領地,為了此三郡舊領,晴信乃向幕府請求歸為自領,而得知此事的本多正純家臣岡本大八乃主動接近晴信,表示自己有能力疏通,為此,晴信乃賄賂大八白銀六百枚,希望可以藉此拿回舊領,但是由於遲遲無下文,於是晴信乃質問本多正純,幕府乃命岡本大八與有馬晴信當面對峙,最後的結果是認定岡本大八有罪因此入獄,但是不甘於此的岡本大八卻在獄中子虛烏有一口咬定有馬晴信打算殺害幕府的長崎代官長谷川藤廣,為此幕府在此讓岡本大八及有馬晴信對峙,但是晴信卻無法反駁岡本大八所說的陰謀,因而導致有馬晴信也遭幕府流放甲斐郡內,並在不久之後被迫切腹自殺,也有一說,身為基督徒的晴信因為拒絕自殺,而最終是由晴信的家臣將其斬首。


而因為有馬晴信保護基督徒,因此領內聚集了大量天主教徒,這些天主教徒在幕府在有馬晴信死後所實施的禁教令後,成為不穩定因素,最終因此爆發寬永14(1637)的島原之亂。

越前的常勝將軍  朝倉教景(照葉宗滴)

文責:小編2 松壽丸

遊戲 信長之野望 大志中的朝倉教景(宗滴)


朝倉教景〈1477-1555〉
  應仁之亂期間,越前國人朝倉敏景乘時而起,在東西兩軍在京畿爭持激烈之際,率兵驅逐了越前守護斯波氏和守護代甲斐氏,佔據越前一國;此後,朝倉氏被任命為越前守護,正式轉型為戰國大名,完成其下剋上的道路。朝倉孝景生前著有「朝倉孝景十七條」,制定了朝倉家以能力為標準的人才登用制度,和家臣集居於一乘谷等等的家法,為朝倉家奠下了繁榮之道。而在孝景死後延續這種繁榮的,就是孝景的末子,朝倉教景。


朝倉氏家紋 三盛木瓜紋

  朝倉教景,生於文明九年〈1477年〉,幼名小太郎,元服後稱左衛門尉教景。

  文龜三年〈1503年〉,孝景庶子朝倉景總聯合敦賀郡司朝倉景豐叛變,並要求當時只得二十七歲的教景加入叛軍行列,而教景因為是景總的女婿,所以答允了;然而就在萬事俱備,準備舉兵之際,教景把景總謀反的計劃向朝倉家當主貞景〈就是孝景的孫兒。有關教景參與叛亂一節,有說是教景拒絕了景總和景豐的要請,並逃到龍興寺出家,在舉兵前向貞景揭穿景總的陰謀。〉和盤托出,並和貞景一起攻打身在敦賀的景豐,景豐兵敗自殺,並把景總放逐到加賀;翌年把反攻的景總擊退,至此,叛亂平息。朝倉教景因平亂有功,被封為敦賀郡司。

  究竟當初教景為何答應參與叛亂呢?在舉兵前夕又何以突然向貞景告密呢?有說是流著朝倉家血統的教景,對自己的待遇感到不滿,然而覺得選擇叛亂的話,出師無名,只有失敗的下場,結果還是選擇了向貞景告密......

  當時的越前和北陸地方,一向宗的勢力十分強大,尤以加賀一國的一向宗徒最具威脅性。永正三年〈1506年〉,在加賀一向一揆的支援下,越前的一向宗徒發動叛亂,卻被教景迅速敉平。同年,爆發了越前史上最大規模的會戰,加賀、能登一向一揆及越前牢人為數約三十萬的聯合軍入侵越前,教景再度出陣,在九頭龍川以少數兵力大敗敵軍,是為九頭龍川會戰。

  永正十四年〈1517年〉,教景奉幕府命令,出兵丹後,支援若狹守護武田氏對逸見氏及丹後守護代延永春信的鎮壓行動。大永五年〈1525年〉,應六角家請求出兵淺井亮政的小谷城,出兵近江,然教景於陣中仲介六角、淺井兩家議和,並使朝倉與淺井化敵為友,在小谷城跟淺井家締結了長期同盟〈這個同盟隨著兩家相繼覆滅而消失,期間淺井長政在金崎一役倒戈,也是出於對盟友朝倉的義理〉。大永七年〈1527年〉,應了逃往近江的將軍足利義晴和細川高國的請求,率軍上洛,同年十一月十九日,在京都泉乘寺口與細川晴元軍交戰,討取了渡邊新五郎及遊佐彈正兩員敵方大將,取得了重大戰果。

  以上的戰役,顯示了朝倉教景的勇敢善戰,然而並非未嘗敗績。享祿四年〈1531年〉,加賀一向一揆分裂,教景乘這個大好機會向加賀手取川出陣,但因為判斷過雙方兵力和形勢上的優劣,認為作戰對自軍不利,於是果斷地下令撤退。這是朝倉教景生平唯一「敗仗」。

  同年,教景把敦賀郡司的職位讓給養子朝倉景紀,自己則入道修行,法號「照葉宗滴」。五十五歲的宗滴,雖遁入空門,但並沒有在歷史舞台上消失;宗滴繼續當軍奉行,依舊走在朝倉家的最前線,為朝倉家南征北討。天文十二年〈1544年〉,宗滴應了「腹蛇」齋藤道三的請求,出兵美濃,在稻葉山城〈後來的岐阜〉擊退了織田信秀的軍隊,再次展現名將風采。

  越前朝倉家一直有隱憂,就是加賀一向一揆。這是應仁之亂時期,本願寺蓮如在越前開設吉崎御坊,廣招信眾的後遺症。朝倉氏自孝景以後數代,一直受到加賀一向一揆的威脅;宗滴出於消除後顧之憂的考慮,向來堅持出兵加賀,好讓日後的朝倉家得到平穩的發展,然而當主義景不想朝倉家墮入與一向一揆鬥爭的無止境的深淵,並不採納宗滴的建議。弘治元年〈1555年〉,宗滴獨排眾議,為呼應出兵川中島的上杉謙信而決定攻打加賀一向一揆。這一仗,朝倉宗滴不顧年邁,親自擔任總大將,浩浩蕩蕩的出陣。七月二十三日,大軍進入加賀,在橘山設陣,對加賀一向宗的據點大聖寺城附近的支城進行攻擊。不出一個月,大軍已連陷大聖寺、南鄉、千束等城,大敗一揆軍勢。

  就在這時,年老的宗滴在陣中突然發病,急忙回到一乘谷醫治。同年九月八日,百戰百勝的朝倉宗滴終於栽在死神手上,終年七十九歲。法名月光院殿照葉宗滴大居士。

  朝倉教景四歲的時候,父親孝景便死去了。孝景諸子之中,只有教景繼承了他的優秀才能。教景的一生,大部份都在戰陣上度過,多年的軍旅生涯,共參加過十二次大規模戰鬥,無一敗績,全因教景對情報工作的重視。教景認為情報的收集,不單能夠分析兩軍的強弱、兵力配置等戰場上的因素,還可以分析出戰國大名家將來的形勢。他曾經預言,大內、土岐必將沒落,而武田〈甲斐武田〉、長尾、毛利、織田將會壯大起來;不出其所料,他死後還不到一個月,毛利元就在嚴島擊敗陶晴賢,漸次取代大內家;五年後,「尾張大笨蛋」織田信長在桶狹間擊斃今川義元,一舉成名......

  人們提到朝倉教景,總是談及他的戰績;其實,他在外交、內政方面都是一流的人才。外交方面,擁護若狹守護武田氏、跟淺井同盟、連合齋藤家等等,避免樹敵太多,有利於主家的發展;內政方面,隨著與鄰國關係親密化,農業生產亦趨向穩定,貿易變得蓬勃,不少公家和文化人聚居於此,令一乘谷城下町的繁榮程度堪與京都相媲美。而教景自身在茶道、和歌等古典藝術範疇上的造詣也很深厚,是戰國少有的素養之人。他還是一個仁厚、謙沖的人物,深得當時高僧月舟壽桂的高度贊賞。

  此外,教景從父親孝景時代起,至末代義景止,共侍奉了五代〈英林孝景-氏景-貞景-宗淳孝景-義景〉,年輕時曾一度背叛了主家,但叛亂未遂後,一直對主家盡忠,而且更是手握了重兵;在當時下剋上的社會裡,除了大名〈或當主〉外,能控制一家大部份兵力的將領是極其罕見的,由此可見家中對教景是極其信任。

2017年11月12日 星期日

人物簡傳 後藤家信簡傳(1563~1622)

文責:小編 陳家倫



 
肥前後藤氏家紋
下吊藤紋
後藤家信,龍造寺隆信的三男,武雄領領主
,後藤貴明的養子。幼名鶴仁王丸,又名善次郎、伯耆守。



 自幼受到父親隆信的寵愛,並在父親的主導下,於天正五年(1577)過繼給武雄領的領主後藤貴明,同時並迎娶後藤貴明之女為槌市為妻,當時家信15歲。

後藤家信出身家族
龍造寺氏家紋 十二日足
 天正七年(1579)時以17歲年紀參與父親攻打筑後、肥後國兩國的戰爭,並立下攻陷筑後領主三池氏之古賀城及擊退肥後國眾的軍勢等功勳,18歲時,隨長兄龍造寺政家攻打筑後的有力領主蒲池鎮漣(家信的姊夫/妹夫),也在這一年(天正八年,1580),據傳疼愛家信的父親龍造寺隆信曾跟家信提及「若自己有甚麼事,便依靠鍋島信生(直茂)」。

 而在未來的數年,家信隨父兄攻略筑後、肥後各城,並履立戰功,直至天正十二年(1584)沖田畷之戰,家信亦以一軍之將參戰,屬龍造寺軍,但是同役龍造寺軍大敗,父親龍造寺隆信戰死,家信本人亦敗走逃回本領武雄領。

 另一方面,雖然據傳父親隆信疼愛家信,但是並非對其一昧溺愛,千依百順,據傳後藤家信在龍造寺隆信在世時,一度對於天主教信仰有興趣,並與長崎的耶穌會教士接觸企圖入教,但是卻被得知此事的隆信強烈反對而不果,而在父親隆信死後,再度企圖入教,但是被隆信早已安排監視家信的家臣所阻止,因此兩度企圖入信天主教都未果。

  豐臣秀吉平定九州時臣服豐臣氏,隨豐臣軍進攻肥後,因而被安堵武雄為首的2萬石領地。朝鮮之役時參戰並渡海前往朝鮮,屢立戰功。除了在文祿之役追隨加藤清正一路追殺朝鮮兩名王子(臨海君、順和君)之外,更在慶長之役的蔚山之戰中率兵解救守城的加藤清正,而在戰後被感激的加藤清正贈送刀劍等武器。

2017年11月10日 星期五

人物簡傳 三浦按針(威廉‧亞當斯)簡傳(1564~1620)

文責:小編 陳家倫

威廉‧亞當斯(William Adams),即三浦按針像


三浦按針。本名威廉‧亞當斯(William Adams)。英國航海士,後漂流至日本,並受到德川家康的重用成為其外交顧問,也是歐洲人成為日本武士的代表人物之一。

威廉出生於英格蘭南部的肯特郡的水手家庭,父親死去後,於12歲前往倫敦學習造船、天文與航海等技術,並加入英國海軍,退役後於民間商隊活動,後加入荷蘭之遠東船隊,企圖前往印尼進行香料貿易,船隊於1598年出發,但是途中遇到颱風,最終威廉所搭乘之船Liefde號在1600年漂流到日本的豐後國(今大分縣),為臼杵城主太田一吉所救,並被負責對外貿易的長崎奉行寺澤廣高(肥前唐津城主)通報與豐臣政權。

但是上岸之後的威廉等船員,隨即被天主教的傳教士指責他們是海盜,由於這項指責,在被懷疑是海盜的情況下,威廉等船員乃被監禁,但在德川家康主持了解事態,並在威廉親自說明解釋之下,方澄清誤會,而使威廉等船員獲釋,而威廉也向德川家康說明了身為英國人的他及搭乘的荷蘭商船所代表的英國、荷蘭這兩個國家所信仰的新教與傳教士所代表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天主教國家之間的宗教矛盾。

而抵日之後的威廉,頗受到德川家康的器重,雖不許可威廉歸國,但卻命威廉協助擔任歐洲使節來訪時的通譯,同時家康也與威廉談論幾何、數學等西方科學,或是透過威廉之口了解世界諸國的大勢。幕府甚至也透過威廉對航海及西方船隻的了解及經驗,而在伊豆國的伊東打造日本第一個西式船塢,並建造了日本第一艘80噸及120噸的西式帆船。

也因為這樣,威廉日漸受到德川家康器重,逐漸威脅到做為德川家康及幕府外國顧問的耶穌會傳教士等的天主教教士地位,曾經誣賴威廉是海盜想置威廉等於死地的傳教士乃利誘威廉改宗天主教,但不果。

而屢立功勳的威廉,最終也被幕府許可配刀,拔擢為武士,同時並賜與相模國三浦郡逸見村(今神奈川縣橫須賀)250石的封地,成為幕臣,也是第一位記載的歐洲出身的英國裔武士。而在賜與封地的同時,家康也賜與其名按針(有引航之意),並依照其封地而改姓三浦,因而威廉也有了日本名字「三浦按針」之名。

而日漸受到德川家康信任的按針,也曾被家康授權負責與荷蘭人談判,從中牽線促成荷蘭人開啟與日貿易並在日本的平戶開設商館,而奠下未來兩百年江戶時代荷蘭獨佔歐洲人對日貿易及蘭學傳日的基石之外,心攜於家鄉英國的按針在得知英國人於印尼設商館之後,一方面託人詢問英國家鄉的家人近況,也力邀英國人前來日本設館,而促成英國於1613年設館,而此次設館的交涉中,英國商人不但帶了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的親筆信,當時的將軍德川秀忠也送了一套日式甲冑,做為給予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的禮物,也在這時候按針詢問是否可以歸國,長期不願放走按針的德川家康,終於答應按針,准許其離日。

但是最終威廉並沒有離日,而是棄武從商,回歸本行前往平戶的英國商館任職。也因為這樣,晚年的按針雖然一方面在相模三浦半島保有封地,但是長期待在平戶及替英國商館效力。而在天主教遭禁教,葡萄牙商館因宗教及澳門殺害日本人事件而與幕府不睦離開日本貿易市場時,英國及荷蘭這兩個新教國家成為歐洲國家對日貿易的主要國家。

但是替英國商館效力的威廉並非一帆風順,最初按針力勸英國人於接近武家中樞的江戶的自領三浦半島逸見設商館,但是遭到英國商館否決而於平戶設館。而在平戶設館之後,雖然曾以船長身分,率領英國商船前往東南亞貿易,但是因為其袒護商船中的日本籍船員,反而引發英國商館對其的不信及認為他吃裡扒外,而這些英國商館與威廉的衝突也巧被同時在日本經營商館的荷蘭商人所記錄下來。

當中一封日期為161668日,由荷蘭的暹羅(今日的泰國)商館長馬丁‧豪特曼(Maarten Houtman)寄給荷蘭的平戶商館長傑克‧史班克斯(Jacques Specx)的書信中提及

亞當斯(三浦按針)當時接受平戶英國商館的指示,為了前往暹羅交易而做為船長出航,其交易船的成員中有許多日本人。並許可交易船中可放一定數量船員個人交易用的物品的習慣,而遭暹羅的英國商館指責「濫用特權」而要求亞當斯進行說明,而亞當斯則希望能夠承認船員的要求。
甚至書信中,荷蘭人也替按針抱不平道:

(在暹羅)我們(荷蘭商館)跟亞當斯保持良好關係,跟他相處愉快且抱持感謝。()(亞當斯)是位善良、誠實且信仰虔誠之人,與大家都能保持友好關係,他遭受英國人不當的對待真讓人感到不愉快。」、「(因為別的木材交易不順利的原因的問題)全部指責是亞當斯的錯,但就我所知亞當斯已經盡最大力量全力提出建言。」等等信中盡是透漏荷蘭商人對於威廉的抱屈,以及說明威廉與母國英國的商館間的矛盾。

而在這矛盾之中,威廉最終於1620年在所居住的平戶的一位日本商人宅邸內病歿,並傳葬於今日平戶的崎方公園內,而平戶市今年也針對崎方公園內據傳是三浦按針之墓地的墳墓進行挖掘調查,並挖掘出人骨,並嘗試進行分析是否,有無可能該遺骨是按針的可能性。

而按針之子孫,據傳日後仍留於平戶,但在江戶時代消逝於歷史紀錄之中,至於三浦按針的封地,則據傳按照三浦按針的遺言,在能見到江戶城的逸見山頂修築按針塚。

而按針力薦母國英國前來日本設立商館的英國平戶商館,最終也因為經營不善,在1623年因為財務問題閉館,自此英國退出了日本的海外貿易市場,直至19世紀方重回日本。


而在英國退出日本的貿易市場之後,荷蘭人便成為唯一在日本設立貿易商館的國家而獨佔日本對歐洲的貿易。也透過荷蘭商人之手,在江戶時代傳入許多西方的新科學或是技術,從而刺激者日本人的心思與科技,而透過荷蘭人所傳來的的西方科學,在江戶時代的日本則被稱為「蘭學」。

人物簡傳 千千石米蓋爾(Miguel Chijiwa)簡傳(1569~1633)

文責:小編 陳家倫

天正少年遣歐使節團 使節畫像
千千石米蓋爾 為右下人物

千千石米蓋爾,初名千千石紀員,直員之子,有馬晴純之孫。父親戰死後投靠二伯父大村純忠,後受洗為天主教徒並取得受洗名米蓋爾(Miguel)


以九州大名為中心派遣使節覲見羅馬教皇的天正少年使節團時,做為主要使節的一員遠赴歐洲覲見羅馬教皇。歸日後曾覲見豐臣秀吉,但放棄仕官豐臣氏而醉心於研究神學。

但於慶長6(1601)棄教,因而遭耶穌會除名,並將名字改回成千千石清左衛門。後投靠堂兄弟大村喜前,並一轉為反對天主教的立場,四處反對天主教並以反教立場批評天主教及傳教士。

2017年11月9日 星期四

人物簡傳 大友宗麟(1530~1587)簡傳:

文責:小編 陳家倫



大友宗麟



大友氏家紋 杏葉紋
大友宗麟,初名義鎮,豐後國大名大友義鑑的長子。二階崩之變時發動政變取代父親大友義鑑成為大友氏當主,並在陶晴賢邀請下送其弟大友晴英(大內義長)入嗣大內氏。後出家,法名宗麟。與毛利氏於北九州爭雄,而與尼子氏聯手對付毛利元就,曾與毛利軍於北九州、豐前、筑前等國爆發數次激戰,甚至支援大內輝弘反攻周防國山口館。

後保護傳教士並允許其傳教,自身亦受洗為天主教徒,受洗名為法蘭西斯科(Francisco),而大友領內成為與西方人貿易之重鎮,並透過與傳教士等接觸,於領內建設日本地區最早之西式醫院提高領內醫療水平等德政,其晚年時大友氏勢力成功擴及豐前、豐後、筑前、筑後、肥前、肥後乃至日向諸國,影響力遍佈九州北部,並得到幕府將軍足利義輝補任宗麟為九州探題。

大友宗麟畫像



同時以大友宗麟為首,組成了以北九州切支丹大名(天主教徒大名)派遣前往歐洲羅馬晉見教皇的使節團,由於派遣的使節多為少年,因此同出使事件又被稱為「天正少年遣歐使節團」。

不過宗麟受洗為天主教徒,並非受到領國內所有的家臣和人們的歡迎,不但家臣中出現反對者,甚至其元配奈多夫人,或許也因為家族是神社出身的社家出身,而在夫君宗麟受洗為天主教徒時持反對立場。


而宗麟在晚年將家督之位傳給其子大友義統,島津軍北上豐後威脅大友氏時曾前往京師向豐臣秀吉求援,得到豐臣秀吉答應派遣援軍之承諾,並在參觀大坂城時給予大坂城「三國無雙」之評價,島津軍入侵豐後時,於丹生島城抗擊島津軍,並利用國崩(西式火炮)成功擊退攻城軍。於九州征伐時,見豐臣軍援軍抵達九州局勢逆轉後不久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