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5年11月9日 星期日

【書訊】金錢舞動的東海:貨幣與奢侈的15—16世紀

 文責:站長


近日,譯著出版,借這機會買個小廣告,請大家期待,也請大家批評指正。




金錢舞動的東海:貨幣與奢侈的15—16世紀       


挑戰以中國為中心的傳統東亞史敘事,從貨幣和奢侈品的角度把握前近代東亞“共同進化”的歷史!在“大航海”時代到來之前,東亞各地已借助物質交換結為命運共同體,一幅超越國別框架、融通區域史與全球史的東亞交流圖卷徐徐展開。


金錢舞動的東海:貨幣與奢侈的15—16世紀


 

 

作者簡介     

大田由紀夫,1965年生於日本長野縣,畢業於日本立命館大學文學部,後於日本名古屋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完成學業。現為日本鹿兒島大學法文學部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世史,代表論文包括《圍繞“撰錢世紀”的回應(「撰銭の世紀」をめぐる応答)》《關於〈東俗叢〉的問题(『東俗叢』について)》等。

 

内容簡介     

15—16世纪的東亞,常被簡化為“倭寇與海禁”的世界——日本的武士與商人頻頻出海劫掠,明代中國與朝鲜因此長期施行海禁。然而,這只是當時東亞經濟與社會互動的冰山一角。本書以經濟史、貨幣史和海洋史的多元視角,揭示了明代中國與日本、朝鲜等國家間錯綜複雜的貿易網路——周邊國家對“唐物”的強烈需求,以及明代中國自身對夷貨的渴求,共同推動了跨國貿易活動,促使邊境走私與海外交流日益頻繁,並最終導致了明朝海禁政策和財政體制的轉向。     

作者大田由紀夫三十餘年潛心研究東亞經濟史,通過多語種史料、考古發掘成果和計量史學方法,展示了一個互動中“共同進化”、充滿活力的前近代東亞世界。本書指出,15—16世紀的東亞各國並非彼此孤立,而是通過以貨幣和商品為媒介的貿易網路展開互動,並由此塑造了中、日、朝三國在17世紀的不同貨幣政策和經濟模式。

 

專家推薦     

 

本書以東亞海域的錢貨流通為切口,對1516世紀中、朝、日三國在不同時段選擇銅錢、布、白銀、白米等作為主要支付手段的方式充滿了歷史“偶然”與“必然”的交織作了分析和思考。如此看來,白銀只是某個切面的那個“恰到好處”

                                                                           ——陳博翼,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教授

 

     15—16世紀東亞世界互動的立體圖景異彩紛呈。在“倭寇”肆虐海面的另一面,東亞海域的貨幣與商品跨境流通蓬勃發展,明朝、朝鮮半島和日本的社會經濟與消費風尚持續產生連鎖反應。在“大航海”時代到來之前,東亞各地已借助物質交換結為命運共同體,一幅超越國別框架、融通區域史與全球史的東亞交流圖卷徐徐展開。

                                                                        ——康昊,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翻譯特色     

 

本書原版是面向日本讀者的學術著作,因此大量關係到日本史的概念和名詞,沒有做具體的說明,對中國讀者而言較為陌生和難懂。因此,本書翻譯時加入大量譯注,解釋相關的概念和知識,方便讀者理解。

 

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