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顯示具有 -田村、伊達與相馬的三角恩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田村、伊達與相馬的三角恩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12月22日 星期五

伊達政宗以德報怨(?):關原之戰相馬改易秘話-田村、伊達與相馬的三角恩怨-(下)

文責:小編 陳家倫


不能接受的相馬義胤!



豐臣秀吉死後,豐臣政權爆發了內戰,以德川家康為首的東軍及以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及石田三成等為首的西軍,各自宣稱者保衛秀吉之子豐臣秀賴,而使日本一分為二。

在這場戰爭中,伊達家屬於東軍,而與西軍的上杉景勝等作戰,並據傳伊達政宗曾經得到德川家康首肯,在戰後將給予百萬石之領地。

而在豐臣政權的時代,由於在職務、往來上常與石田三成聯絡,因此相馬義胤與石田三成大致上維持良好的關係,而其子虎王丸在元服(成年禮)時,三成為虎王丸的烏帽子親,更傳在名字中取得了三成的「三」字而取名相馬三胤(即相馬利胤)。相馬氏在當時,也與佐竹氏的關係更趨於密切,並在當時被豐臣政權視為是佐竹氏的與力(助將)大名。同時也一度將居城從世居的小高城轉移到新築的牛越城。


利胤(三胤)的烏帽子親 石田三成




而相馬氏與佐竹氏亦同,儘管從現存的史料上我們可以得知,在關原之戰時,相馬及佐竹家應該都有跟鄰近的西軍大大名上杉氏有外交往來,但是兩家都沒有做出明確的態度,因而在結果上是處於保持中立的狀態。

而在關原之戰的主戰場分出勝負之後,最終由東軍的德川家康獲勝,使得許多西軍的家族走向沒落,佐竹義宣與相馬義胤雖然最初仍保有領地,但是在慶長7(1602)5月,人在伏見的佐竹義宣便突然接獲德川家康的命令,要求從常陸移封至秋田,佐竹義宣儘管錯愕,但仍是接受了移封命令,著手準備移封事項,而在佐竹氏的移封命令中,也包含了相馬氏的移封出羽的命令,此乃主因前段所述,在當時的認識上,相馬家屬於佐竹義宣的指揮之下,為佐竹氏的與力(助將),因而當佐竹氏被要求改封時,相馬、岩城等與佐竹氏關係密切被視為佐竹氏與力的大名們,也被一併要求改封。


佐竹義宣的驚愕!


當時相馬家隨即面臨被改封至出羽1萬石的命運,而在這時候便傳出了一個十分有名的「佳話」,即是伊達政宗基於關原之戰時,在回領國時相馬家放行伊達政宗通過相馬領回到自己領國,乃在相馬家危難之時不計前嫌,親自替相馬家向德川家康求情,而使相馬家保住原有的領地,不至於隨佐竹家移封秋田。

這一說法即使是現代,伊達家的官方立場仍一持這口徑,包含伊達家第18代當主伊達泰宗及家臣後裔白石宗靖在著書《伊達家的秘話》中亦重申政宗公拯救相馬中村藩的佳話。


然事實究竟是否真有那麼浪漫呢?

其實就相關的文獻及史料來看,相馬家最初雖然確實被下令要求移封,但是最終並沒有移封的結果,其實與伊達政宗一點關係都沒有。

事實上,在佐竹氏遭下令改封的時候,伊達政宗人正好也在伏見,因此很快地便知道了佐竹氏及相馬氏將走向沒落,因而隨即命留守領國的家臣,做好準備去迎接人在相馬領的岳母於喜多(正室愛姬的生母)到自領。

而在當時德川家康原本約定給予伊達政宗的領地中,多數為今日福島縣一帶的領地,當中便包含相馬領,且近年由仙台市博物館的佐藤憲一所發現的伊達政宗寫給家臣的書信中,對於相馬氏的改易大致上有如下的內容:

「相馬氏改易中止之事實在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議,但既然是內府(德川家康)的決定,那總有他的道理在的。」

從中可以看出,對於早已預見的相馬家即將走向沒落,卻突然中止之事,伊達政宗其實是大感意外,甚至是有點略帶無奈的。

在綜合上述史料政宗的態度,以及政宗都已經做出準備,打算接居於相馬領的岳母至仙台,乃至相馬領本來也是家康約定給予政宗的領地來看。

無論從動機或是實際作為上,我們實在很難看出,伊達政宗有意圖的替相馬氏說情。


問號的伊達政宗


那麼為何會傳出這種佳話呢,其出處則是最早出現在成書於100年後的江戶時代中期,由當時幕府的重臣新井白石所主導編撰並在元祿15(1702)完成的《藩翰譜》中提及到上述伊達政宗不計前嫌,替改易的相馬家說情的故事,以後便流傳至今,成為廣為人知的政宗佳話。


美談出品人 新井白石



即使是在知名電玩遊戲信長之野望的相馬義胤列傳中,也提及到這則故事,而使這故事的渲染性不斷加深。


(不過相馬義胤要是地下有知自己當年努力爭取不被改易,卻被渲染成為仇敵伊達政宗出手相救,大概有機會氣到從棺材裡跳出來!)


知名歷史模擬遊戲信長之野望系列的相馬義胤列傳也採用了伊達政宗拯救了相馬家的說法


那麼竟然不是伊達政宗出手相救,究竟為何相馬家會被德川家康取消改易的命令維持本領呢?

若我們根據相馬家自己的說法的話,依據相馬家藩史的《相馬藩世紀 利胤朝臣年譜》的記載,在相馬氏從佐竹氏口中得知將被改易之時,相馬家正在進行野馬追的傳統活動,而得知遭改易後,義胤等人雖感錯愕,並召集家臣開了一場會議討論此事,最後義胤與兒子三胤(利胤)兩父子決定嘗試爭取機會,與德川家康進行辯解。

為此,他們先暫時接受了改易,交出了領地,而義胤及三胤等一行人,則因為與取代上杉家重新入主會津等領的蒲生秀行的家臣三春城代蒲生鄉成為舊識,因此在鄉成的歡迎下,義胤一行數十人暫居鄰近自領的陸奧三春城。

也在得知要被改易的同月(五月),伊達政宗派遣了家臣後藤孫兵衛前往伊達及相馬兩家國境的駒嶺迎接政宗岳母於喜多(正室愛姬母親)入仙台藩。

隨後,義胤之子三胤於慶長七年(1602)6月帶領隨從16人前往江戶,三胤並改名為蜜胤(三、蜜日文同音),試圖撇清與石田三成的關係。

而正巧,德川家的重臣本多正信因為休假,而正在下野國的結城進行鷹狩,得知此事的蜜胤隨即把握機會,向本多正信申訴,並在給予本多正信及德川家的兩封訴狀當中提及:

「確實在太閤秀吉的時代,因為治部少輔(三成)是太閤大人(豐臣秀吉)命令與我(相馬家)之聯絡人,因此保持者不錯的關係,但是在(先前的大戰中)我等並未追隨其(三成)。」

在本多正信的引薦之下,最終訴狀為德川家康、秀忠兩父子閱覽,家康父子在召見義胤、蜜胤父子之後,便在同年10月決定取消相馬氏的改易命令,而相馬氏所領的三郡領地,一切如舊。義胤妻子並在同月前往江戶,成為德川政權的人質。

換言之,相馬氏之所以能夠不被改易,不但不是伊達政宗的幫助,反而是義胤、利胤(蜜胤)父子的努力自救奔走,並得到貴人本多正信的引薦,而使德川家康、秀忠父子放棄了改易命令。

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研究者如佐藤憲一認為,相馬氏之所以沒有被改易的原因,除了相馬氏本身的自救之外,也包含了德川家對於伊達政宗的牽制。

而在這之後,相馬藩恭順於江戶幕府,蜜胤更在之後得到幕府的重臣土井利勝的偏諱,而改名相馬利胤。


另尚可一提的是,先前提到相馬家在小田原征伐後,放棄了世居的小高城,並在慶長二年(1597)搬遷至新城牛越城,但是隨者關原之戰後,義胤之父盛胤、三弟鄉胤及利胤之正室江戶崎御前(蘆名盛重之女)在慶長六年(1601)年內陸續死去,而相馬家也在慶長七年(1602)一度面臨改易的危機,因此在相馬家重新被許可恢復舊領之後,相馬家便以「牛越為造成改易的兇瑞不祥之城」為理由,放棄了牛越城,而遷回原本的居城小高城,並最終在慶長16(1611)將居城改到領國北部的中村城。


田村、伊達與相馬的三角恩怨-系列

2017年12月18日 星期一

愚父跟伊達政宗因故不和 因此勸酒給伊達之事,恕我難以執行! -田村、伊達與相馬的三角恩怨-(中)

文責:小編 陳家倫
表責:小編 陳家倫
相馬義胤甲冑 朱漆塗萌黃糸威橫矧五枚胴具足


慶長14(1609)的江戶城,幕府將軍德川秀忠(1579~1632)帶領親信土井利勝(1573~1644)招喚陸奧的仙台藩主伊達政宗(1567~1636)及相馬藩的世子相馬大膳亮利胤(1581~1625)進入江戶城,在期間將軍秀忠親自賜酒與相馬利胤,利胤接過了酒杯。而在這之後,秀忠又命利胤將酒杯交與也出席的伊達政宗,但就在這時,利胤卻憤而起身離席,並對秀忠的重臣土井利勝說道:

「違背上意(將軍之意)雖令人驚恐,但是愚父(義胤)跟伊達政宗因故不和 因此這勸酒給伊達之事,恕我難以執行!

在這則逸話中,將軍秀忠親自賜酒給相馬利胤,在命利胤轉交酒杯給伊達政宗,其實有將軍親自勸和的意涵。

這則逸話雖非十分有名,但是也或多或少可以看出,在戰國時代,相馬家與伊達家所結下之恩怨之大,即使是將軍的顏面,相馬家也不願遵從。而直至今日2017年,距離戰國亂世早已超越四百年之久,相馬家與伊達家的兩家當主仍未和解,究竟是什麼樣的深仇大恨,讓相馬家與伊達家無法和解,而相馬家又對伊達家充滿明顯的敵對意識呢?

而相馬家是否真的打從一開始就與伊達家宛如世仇不共戴天呢?,或許,我們該從利胤的曾祖父相馬顯胤(1508~1549)開始說起。


伊達氏與相馬氏之淵源
而在說明相馬顯胤時代與伊達氏的關係之前,我們先來談談伊達、相馬兩家之淵源。

()伊達氏
伊達家出身為今日福島縣福島市一帶的國人,據傳其先祖是藤原氏之後,雖不管此事是否為真,但是直到江戶時代,仙台藩一直抱持者藤原氏的意識,這一點則大致沒問題。而本為一介國眾的伊達氏,在14世紀起開始崛起,在伊達宗遠(1324~1385)、伊達政宗(1353~1405)父子的帶領之下,不但攻滅今日米澤地區的長井氏而將勢力延伸到鄰近的出羽國,之後更藉由與鄰近領主結成國人一揆,並與室町幕府直接聯繫,而成為南奧的重要武家之一,而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到了伊達稙宗(1488~1565)的時代,伊達家的影響力來到了另一個巔峰,不但當時伊達家實力雄厚,並透過婚姻、養子等方式與鄰近領主保持友好關係,甚至介入奧州探題大崎氏的內亂及取得幕府授予伊達稙宗陸奧國守一職,伊達氏及伊達稙宗可說是奧州探題大崎氏在經歷15世紀末以來的內亂後,於陸奧出現的一位超新星。

()相馬氏
至於相馬氏,其先祖起源於下總國(今日的千葉縣北部),據傳是曾經對大和朝廷發動叛亂的平將門之後,並與下總另一名族千葉氏系屬同源,為千葉氏的庶出,奧州相馬氏便傳以平將門之後的千葉常胤之子相馬師常為家祖,世居下總國,並在14世紀的日本南北朝分裂時,第七代相馬氏當主相馬重胤以北朝武將身分進入陸奧,而在今日福島縣南相馬市的小高地區築起小高城,以後七百多年,奧州相馬氏以今日的相馬市及南相馬市為中心,世居此地並成為當地的領主。
而在七代當主相馬重胤進入奧州將近兩個世紀後,在16世紀初的戰國時代,奧州相馬氏的家督也傳至第十五代的相馬顯胤。



伊達稙宗與相馬家
正是在相馬顯胤的時代,相馬氏與伊達氏的關係走向緊密,當中最明顯的,即是相馬顯胤娶了伊達稙宗的長女‧屋形御前為妻。

而說起相馬顯胤,雖然他並不太有名,但是做為一位陸奧小領主,其也是名智勇兼備之人。據傳顯胤為父親大膳大夫盛胤(14代家督)的側室(西胤信之女)所出,但是卻在生前便受到父親器重而立為世子,並在大永元年(1521)14歲年紀,而從父親手中接下家督之位。

成長後的相馬顯胤據傳身材壯碩,身高超過有六尺(180公分),就算身攜相馬家家傳的寶刀「信田身之太刀」,旁人看來也彷彿看似帶者脇差,且是名可自由自在揮舞鐵製軍配進行指揮的剛力無雙之人物,並據傳是恪守侍道的傳統武士。
而在稙宗將長女嫁與顯胤之後,伊達、相馬家在軍事、政治關係上漸趨緊密。伊達稙宗與女婿相馬顯胤的關係一直處於很密切的狀態。

甚至當天文三年(1534),因為岩城重隆反悔於當初與伊達稙宗議定的將其女久保姬嫁與稙宗嫡子伊達晴宗(1519~1578),並改將久保姬嫁與白川(白河)氏時,深感被欺騙丟面子的伊達稙宗乃夥同相馬顯胤、蘆名及二階堂等家進攻岩城、白川兩家,逼的岩城重隆最終同意兌現最初的約定,將愛女久保姬嫁與伊達晴宗。

顯胤在此戰中,為稙宗軍奮戰,並南下奪走岩城家楢葉郡的木戶、富岡二城,及接受岩城家臣佐藤氏的投降而從中壯大了實力。

乃至天文之亂(1542~1548)爆發,伊達稙宗與晴宗父子對立時,顯胤與另外兩名稙宗女婿田村隆顯、懸田(掛田)俊宗三人,也是一路相挺伊達稙宗,做為稙宗方的主力奮戰並直至最後一刻。在天文之亂的影響下,一方面使得同為稙宗方的女婿相馬、田村及懸田三家關係更趨緊密,而在亂中,顯胤也做為稙宗方,而與晴宗軍的岩城、佐竹等家作戰,更傳顯胤曾經與晴宗軍主力作戰,並擊退晴宗軍,以及留下在阿武隈川與晴宗軍作戰後,親自下令清理戰場,不分敵我而替兩方戰死者收屍,而使當時敵對的晴宗軍也讚譽的傳說。

但是最終天文之亂的局勢逐漸由晴宗方佔有優勢,而在戰況對稙宗方日趨不利的情況下,稙宗方的田村隆顯,乃協調請將軍足利義輝協助斡旋調解,乃在天文17(1548)使伊達稙宗、晴宗父子和解,以伊達稙宗退隱,而晴宗繼承伊達氏家督為條件,換取和平。退隱後的稙宗則定居鄰近相馬領西北邊的丸森城。


使伊達家與相馬家關係密切的關鍵人物 伊達稙宗


而雖然相馬顯胤因為稙宗的關係,而與伊達晴宗在天文之亂時數度交戰,但是在亂後,顯胤與伊達氏保持者和平的關係,顯胤死後,其子相馬盛胤(16代家督,彈正大弼。1529~1601)繼承相馬氏家督,即使伊達晴宗在天文22(1553)攻滅因為不服晴宗廢除居城懸田城要求,而慘遭晴宗所滅的懸田義宗、俊宗父子,導致兩家關係出現問題,相馬盛胤也並未因此與伊達晴宗決裂,而僅是收留了為晴宗所敗的懸田一族藤田晴近等人。

儘管懸田氏的滅亡,多少造成了伊達家與相馬家的不和種子,但是盛胤的嫡子相馬義胤(17代家督,1548~1635,母親為懸田義宗之女),也在永祿年間(1558~1570),在伊達稙宗在世之前,迎娶了稙宗的么女為妻,而相馬盛胤之女真如院也相信在這段期間,嫁給了稙宗之孫亘理重宗(亘理元宗之子)。

田村、相馬、懸田、亘理人物關係略圖


可以說,相馬氏與伊達氏關係走向緊密,伊達稙宗可說是一位十分關鍵的人物,不但使相馬氏成為自己的女婿及姻親,即使在其退休之後,伊達與相馬家雖不能說一路友好,但是稙宗仍做為長者,成為維繫相馬、伊達兩家的關係的關鍵人物,因為稙宗的存在,而使兩家相安無事,甚至通婚。但是相馬伊達兩家的關係卻在之後走向惡化,這關鍵就是在於伊達稙宗在永祿八年(1565)病歿,以及伊達輝宗(1544~1585)的崛起。



相馬盛胤及伊達輝宗的鬥爭
在伊達輝宗崛起之後,相馬與伊達兩家間,為了邊境的宇多、伊具兩郡(位於今日宮城縣東南與福島縣東北交界一帶)的歸屬,開始爆發了衝突。

而由於稙宗的死去,更是導致了兩家缺乏了互信基礎,因而在永祿末年、元龜年間(1570~1573)走向惡化,不斷發生小規模戰鬥,在相馬氏的攻擊下,宇多郡及伊具郡的金山、丸森、小齋等位於今日宮城縣南的諸城,為相馬盛胤所奪下,因而在初期的伊達與相馬家的戰爭中,相馬氏其實是處於優勢的一方。

而伊達輝宗與相馬盛胤、義胤父子的衝突更在天正4(1576)及天正9(1581)兩度白熱化,並爆發多場激戰及在宇多、伊具郡各城數度展開一進一出的激戰。

伊達氏與相馬氏抗爭關係城館圖
原圖引自原町市史 通史篇 原始古代中世近世 第464頁 圖35。


而日後出名,被後人稱為獨眼龍政宗的仙台藩初代藩主伊達政宗,其初次於戰場初陣,亦是在對抗相馬氏的戰爭。

另伊達輝宗在元龜元年(1570)放逐家中的權臣中野宗時、牧野久仲父子時,父子倆也曾嘗試企圖流亡當時已與伊達走向敵對的相馬家(也有說法稱二人是在天正二年1574年時流亡相馬家)

也因趨於敵對,使得在戰國後期,相馬伊達兩家,專收敵方叛臣,上述的中野宗時、牧野久仲父子即是一例,而在相馬家叛臣方面,也有黑木宗俊、堀內晴胤兄弟(兩人皆為藤田晴近子,曾企圖對相馬氏發動叛亂,但不果)及佐藤為信等人則為伊達氏收留,並在江戶時代子孫成為仙台藩家臣。

而娶稙宗么女的相馬義胤,也因為與伊達家決裂的這層關係,最後休妻而與稙宗么女離婚,義胤更在之後娶了深谷御前(三分一所義景之女)為繼室,並生下相馬利胤等兒女。


調停人田村清顯的努力
但是伊達輝宗與相馬盛胤、義胤父子的敵對,卻也使得做為兩者姻親的田村氏,感到不安。

此時的田村氏的當主田村清顯,其生母為伊達稙宗之女‧小宰相,而其妻則是相馬盛胤之姊於喜多(相馬顯胤之女),無論伊達、相馬兩方都是清顯之姻親,加上前章也曾提及,田村氏與相馬氏、伊達氏等在外交軍事上也有利害一致之處,因此田村清顯乃致力於調停伊達輝宗與相馬盛胤、義胤父子的關係。

在天正四年(1576)的伊達氏與相馬氏的戰爭中,經過田村清顯乃努力斡旋促成兩者停戰,另一方面,伊達輝宗與會津的蘆名盛氏等聯繫,曾向其求援希望能夠加入對抗相馬家的戰爭,但是盛氏不但拒絕了伊達輝宗的請求並拒絕派出鐵砲隊助陣,更與田村清顯同一陣線,說服伊達輝宗與跟相馬盛胤和睦。

最終在蘆名盛氏及田村清顯努力之下,伊達輝宗及相馬盛胤乃在天正五年(1577)進行和議,使交戰十多年的伊達、相馬兩家進入短暫的和平。

而與伊達和睦後的相馬盛胤,也在隔年天正六年(1578),將家督之位傳給嫡子長門守義胤,使相馬家進入第十七代家督相馬長門守義胤的時代。

而調停人的田村清顯,考量家族的前途,也決定強化與伊達氏的關係,而將獨生女愛姬,嫁與輝宗的嫡子伊達政宗。


但是和議之後的伊達、相馬兩家如上文所述,在天正9(1581)再度因宇多、伊具兩郡的邊境問題爆發戰鬥,儘管兩方數度爆發激戰,但田村清顯親自遠赴伊達相馬兩軍交戰的前線宇多郡企圖調停兩家,最終在做為兩者姻親的田村清顯的努力之下,伊達輝宗與相馬義胤在天正十二年(1584)五月也達成共識,進行第二次的和議。而在和議達成後的同年,伊達輝宗便將家督之位交與其子伊達政宗。

故從兩次和議中,都可以看到田村清顯的居中斡旋,我們確實可以看出,清顯對於伊達、相馬兩家的和平上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與貢獻。

永祿末年天正年間(84年為止)伊達、相馬、田村關係示意圖


而在清顯的努力所達成的和議之下,第一個明顯看出兩家情況轉好的,即是伊達政宗在同年11月繼任家督之時,曾與伊達家敵對的相馬義胤,以相馬家家督的身分,致信給伊達家臣濱田景隆,並贈與良弓10張等武具做為慶祝伊達政宗繼任伊達氏家督的賀禮。

更傳伊達政宗及相馬義胤兩家當主曾於隔年的天正13(1585)九月曾進行短暫會面,甚至兩家當主交換刀劍。

而就在據傳伊達政宗與相馬義胤傳聞會面的兩個月後,伊達政宗與佐竹義重等在同年11月爆發人取橋之戰,儘管相馬義胤據傳加入了佐竹義重、蘆名等之聯軍而與伊達政宗作戰。


但是在隔年天正十四年(1586)伊達政宗圍攻二本松城時,相馬義胤仍做為伊達家與二本松城兵間的仲介,成功替伊達家協調二本松城開城,以換取城兵性命安全,使伊達家奪下二本松城。

甚至相馬義胤還主動協調,派遣使者前往伊達及佐竹等家,試圖調停伊達政宗與佐竹義重,並在當時一度成功的使兩方進行和睦,使得在前一年天正13(1585)因伊達政宗與佐竹義重及南奧諸家陷入戰爭的南奧取得和平。


天正14(1586) 相馬義胤仲介伊達政宗 佐竹義重和議及二本松開城關係表


儘管我們從事後的跡象可以得知,義胤努力維繫的和平,並沒有持續太久,但是這些紀錄再再顯示,伊達政宗剛繼承家業時,儘管伊達、相馬兩家雖然有歷史恩怨,但仍並未到不共戴天之仇恨,並能做基本的寒暄及外交來往,甚至可能還保持了一絲友好情誼。

這當中田村清顯的努力可謂功不可沒,但是卻在這時,卻爆發了一件導致伊達家及相馬家走向完全敵對的事件,即是田村清顯之死。


田村清顯之死與三春事件
天正14109(15861119),陸奧三春城主田村清顯病歿,由於清顯只有獨生女愛姬,並未有其他子嗣,而愛姬又已在數年之前嫁給伊達政宗。因此清顯之死便導致了田村家的權力真空,而如前章「蝦米!伊達政宗竟然家暴妻室?」所述,由於田村家與相馬家及伊達家都保持者密切的關係,因此家中的家臣分裂成為親近相馬及伊達的兩派,兩派的對立,使得田村家的情勢變得不穩定,儘管最初田村氏重臣們議定,由清顯之妻於喜多代行國政,並在未來可能迎來伊達政宗與愛姬之子為田村氏家督。


但是愛姬與政宗不和的傳聞極有可能傳至田村清顯之妻於喜多耳中,並使她更心向支持娘家的侄子相馬義胤,而加深了田村家內伊達、相馬兩派家臣的對立,因而為了奪得田村家中的實權,伊達政宗與相馬義胤兩人做為兩家當主,乃在清顯死後兩年的天正16(1588)5月親自介入干涉田村家政。

相馬領週邊城館圖 原圖引自原町市史 通史篇 原始古代中世近世 第469頁 圖36。


兩家干涉田村家白熱化的導火線在於同年四月,田村家的石川彈正轉向支持相馬義胤,因此導致伊達政宗領兵攻打石川彈正,為此,相馬義胤也決定親自前往田村領。

但是儘管相馬義胤早先一步,於閏512日抵達田村家的居城三春城,但是卻在抵達同城的山腰之時,遭到位於本城的伊達派的田村月齋(顯賴)率領士兵以鐵砲、弓箭等居高臨下進攻,這一波攻勢,使得相馬方損失慘重,並因此狼狽的被田村月齋轟出三春城,包含前章所述的,相馬義胤在此戰中據傳損失一百多人,包含江井胤治等侍奉顯胤、盛胤及義胤三代的老臣。

義胤在被轟出三春城後,退回邊境的船引城,並試圖與田村家中的相馬派組織反攻,但是最終並未奪下三春城的實權。

而在義胤被趕出三春城的三個月後,八月三日,義胤姑姑於喜多(清顯之妻)被伊達家趕出三春城,並在這之後前往了當時相馬方控制的船引,並在之後回到娘家相馬家而居於相馬領的堤谷。

而八月四日田村家中的相馬派家臣也被伊達家一併趕出,伊達政宗更在此之後在八月五日的親抵三春城指導田村家政務。因而在這波爭奪田村清顯死後伊達、相馬兩家爭奪田村家主導權的三春事件中,由伊達政宗獲得了最終勝利。

也在此時刻,相馬義胤與伊達家轉趨完全敵對,成為未來四百多年兩家相互敵對,當主不願和解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三春事件之後,儘管相馬義胤與伊達政宗敵對,而促使相馬義胤與佐竹義重所領導的東方眾聯盟走的更近,但是伊達政宗在三春事件後,曾嘗試勸和相馬義胤希望其投降,但是態度已經對伊達政宗完全敵對的相馬義胤,拒絕了伊達政宗的和解。

伊達政宗乃決定進攻相馬氏,但是因為當時伊達政宗與蘆名、佐竹等家在仙道地區(今日福島縣中通地區)處於十分緊張的狀態,因此當時相馬家並非伊達政宗打算優先攻滅的首要目標,因而使得相馬與伊達兩軍只在伊達對相馬家作戰指揮的亘理元宗、重宗父子引導下,爆發小規模戰鬥。


而亘理元宗、重宗父子,由於是最鄰近相馬領的伊達氏領主,其領即位於相馬領北方的最前線,因而父子長期擔任伊達家對相馬家作戰之指揮,同時如前文所述,重宗亦是盛胤之女婿。

隨者天正17(1589)摺上原之戰的爆發及蘆名氏的滅亡,使得南奧情勢一變,伊達政宗不但拿下了會津,還使得南奧的各武家面臨動搖,石川、白川等率先發難倒向伊達家、岩城家也與伊達氏達成和解,而反抗伊達家的二階堂則為伊達政宗所滅。

至於東方眾的盟主佐竹氏,也在伊達、北條兩家南北夾擊之下,情勢日益惡化,在這情況下,相馬氏仍與伊達氏全面對抗,天正十七年(1589)時,相馬家前線的駒嶺等城為伊達軍攻陷,而在天正十八年(1590)五月的童生淵之戰,伊達軍更是大破相馬軍,導致相馬軍損失慘重,包含義胤二弟相馬隆胤,重臣黑木上總守戰死,並使得相馬家一度被逼到只剩下本城小高城。

即使如此,相馬義胤仍不願投降,據傳當時招集家臣,並向相馬家信仰深厚的妙見大菩薩等起誓後與家臣們一同飲下神水,企圖與伊達軍作戰至最後一刻。

另一方面,同年,豐臣秀吉發動了小田原征伐,進攻反抗豐臣政權的北條氏,相馬義胤與其他大名一樣,早早就被豐臣秀吉要求出陣關東討伐北條氏,但是基於與伊達家的戰爭情勢日漸不利,因此相馬義胤直至同年529日,仍未出發前往關東參戰,而是留在居城小高城對抗伊達家。

但是最終相馬義胤還是及時地在726~84日之間與大崎義隆等在宇都宮會見了太閤豐臣秀吉,使得秀吉認可義胤領有宇多、行方、標葉三郡48千石為本領(於文祿二年(1593)的檢地中確認領地為64千石),而使家族從即將為伊達政宗所滅的危機之中解脫。



愚父跟伊達政宗有過節
進入江戶時代,相馬家成為陸奧海道雄藩仙台藩南方的一個6萬石的小藩,但是基於戰國時代所種下的恩怨,使相馬藩與仙台藩兩家在江戶時代以後處於完全敵對的狀態,不但仇視彼此,而作為見證戰國時代並與伊達家征戰多年的相馬義胤,便一直對伊達政宗及伊達家抱持敵對意識,即使是在其將死之時,根據相馬藩世紀的紀錄,長門守義胤死於寬永十二年(1635)的十一月十六日,其死前遺言要求:
「自己下葬之時,要身著甲冑面朝北方葬於寺中。」

從中或可看出,自戰國時代所結下相馬家及伊達家的恩怨,直至義胤死亡為止,都並未因此一筆勾銷,並視伊達藩為最大的假想敵。
並也因而有了開頭所言的,相馬利胤與伊達政宗接受將軍德川秀忠的招待,但是卻寧願甘冒觸怒德川秀忠的風險,也不願向伊達政宗勸酒,與之握手言和。

而直至今日2017年,儘管距離戰國時代超過400年,但是相馬伊達兩家至今仍未和解,且和解之日仍遙遙無期。

但即使如此,筆者仍想說明的是,相馬伊達兩家,也並非是打從一開始就處於敵對不共戴天,甚至在伊達稙宗、相馬顯胤的時代仍處於相當密切的狀態,但是隨者戰國後期的轉趨敵對,即使如此,在伊達政宗與相馬義胤的時代,兩家也是有機會重修舊好,但是做為兩家調解的伊達稙宗、田村清顯的相繼死去,與使兩家徹底決裂的關鍵,三春事件的爆發,更使兩家最終走向了完全敵對。

可說,伊達氏與相馬氏的關係之緊密,始於伊達稙宗與相馬顯胤的時代,但是在伊達晴宗時期趨向惡劣,並在伊達輝宗與相馬盛胤之時代惡化至一高峰,而最終兩家的關係於伊達政宗及相馬義胤的時代走向完全敵對。

而田村家與田村清顯更是在伊達與相馬兩家關係中,扮演者最佳男配角的關鍵腳色。

最後,尚可一提的是,由於伊達藩及相馬藩相互敵對的關係,因此兩家由於從未和解,更遑論是結秦晉之好,因此在江戶時代,兩家雖為鄰國,但從未進行通婚。

但是這一點卻也直到幕府時代結束後,進入新時代以後有了變化。

據傳在大正11(1922)的三月,當時伊達家的第15代當主伊達邦宗,有一天叫自己的次女慶子到臥房,因為他有意將次女慶子嫁給相馬家。
招來女兒的邦宗便給了女兒一把華麗的短刀,並教導女兒刺喉的方法後對女兒說:

「在戰國時代相馬家與伊達家因故不和,但是現在是和平之世,繼承兩家友誼的將是慶子你,所以絕對不可以回來娘家!


而聽到父親的話的慶子,則是哭者說到:

「想到這一生再也沒有辦法回來娘家,就悲傷的淚流不止!

不過就算是這樣的仇恨及完全敵對的相馬家及伊達家,但是據傳在戰國時代仍留有伊達政宗不計前嫌,以德報怨的佳話?在相馬家面臨危機之時,拯救了相馬家,但是事實上,這故事究竟有多真?就讓我們在下一篇伊達政宗以德報怨(?):關原之戰相馬改易秘話-田村、伊達與相馬的三角恩怨-()中進行說明

田村、伊達與相馬的三角恩怨-系列

2017年12月2日 星期六

蝦米!伊達政宗竟然家暴妻室?-田村、伊達與相馬的三角恩怨-(上)

文責:小編 陳家倫
相責:小編 陳家倫
表責:小編 陳家倫

家暴嫌疑犯? 伊達政宗


伊達政宗做為戰國時代的地方大名,不管是在日本還是在中港台都具有一定人氣,而其在不到三十歲就大幅擴大家族版圖,幾乎拿下今日福島縣全境的事蹟也頗振奮人心, 另一方面,其也常常被描述成為舉動比較鋪張華麗的形象,因而也引申出了日文中的「伊達者」的字詞。

做為奧州的大大名,在青年繼承家業而擴張領土之時,或許是為了立威,伊達政宗也曾經作出殘忍的屠城舉動,即小手森城屠城事件,甚或是為了避免家族再度陷入內亂,而狠心決定殺害弟弟小次郎等。因此伊達政宗的思維及心理,一直是很多人想理解或進行分析的部分。


而伊達政宗則有多位妻室,當中其正室則是出生陸奧國的三春城主田村清顯之女‧愛姬(即田村愛,以下統稱愛姬),但是在伊達政宗與愛姬結婚的前幾年,卻驚傳伊達政宗家暴愛姬的傳聞,甚至伊達成實晚年回憶所寫的回憶錄《成實記》為基底而記錄伊達政宗事蹟的《政宗記》與部分陸奧地區的軍記物語也煞有其事地描述該過程,然而究竟事情經過是如何呢?

●愛姬(田村愛)出嫁伊達政宗的政治背景

我們就先從愛姬的娘家田村家及為何愛姬會嫁與伊達政宗開始說起。

田村氏世居陸奧國田村郡,據傳是第一位征夷大將軍坂上田村麻呂的直系後裔,並以三春城(今福島縣田村郡三春町)為根據地,在戰國時代時,愛姬的祖父田村隆顯因為娶了伊達稙宗之女‧小宰相,因而在天文之亂的稙宗、晴宗父子對立之時,與同為稙宗女婿的懸田俊宗、相馬顯胤一同替稙宗作戰,而在大亂後期,稙宗敗勢已現時,也替伊達稙宗、晴宗父子和解盡力。

隆顯在這之後更是與蘆名等作戰,並攻擊石川庄、擊滅石橋氏並降伏大內氏而支配鹽松地區,開創了田村家的全盛時期。

另一方面,田村家與東鄰的相馬家自15世紀起便一直保持友好的關係,直至隆顯的時代仍不變,隆顯為了強化與相馬等家的關係,因此也曾與相馬聯姻,而讓其子清顯娶相馬顯胤之女‧於喜多(又名於北或堤谷御前,盛胤之姊,以下統稱於喜多),基於上述與伊達、相馬間的姻親關係,因此戰國時期的田村家一直與伊達、相馬兩家維持友好的關係,並時常做為衝突的伊達、相馬兩家的調停人。

而田村愛之父清顯,則在永祿、天正年間相繼與蘆名聯手對抗與佐竹以及與伊達聯手對抗蘆名等家,而在佐竹義重主導的以常陸(今茨城縣)、下野(今櫔木縣)、南奧(今福島縣)的領主所組成的軍事聯盟「東方眾」形成時,田村家也是少數與東方眾對抗,而與伊達方友好的領主。


另一方面,相馬家的當主顯胤因娶伊達稙宗的長女為妻而與伊達家保持良好關係,也因此天文之亂時顯胤做為伊達稙宗的主力而與晴宗作戰,天文之亂結束後,也基於稙宗的關係因此伊達、相馬兩家一度保持良好的關係,甚至顯胤之孫長門守義胤也娶稙宗的么女為妻。


伊達、田村、相馬人物關係略圖

但是隨者稙宗死去及輝宗繼承伊達氏家督之後,相馬家便開始與伊達家不睦,伊達輝宗跟相馬盛胤更是時常爆發戰爭,田村清顯因為母親為伊達稙宗之女,妻子則是相馬盛胤之姊,加上在利害關係上,與相馬有共通敵人岩城,而與伊達都有共通的敵人蘆名,因此無論情感或是利害上,清顯都十分期望維持與兩家的友好,因此也時常調停勸和伊達、相馬間的紛爭,包含在天正5(1577)及天正12(1584)兩度促成伊達家與相馬家和議。


永祿末年天正年間(84年為止)伊達、相馬、田村關係示意圖



但是伊達輝宗與相馬盛胤、義胤父子的矛盾不斷發生,田村清顯雖然苦於調解兩家與兩家維持友好,但是自天正初年蘆名、佐竹和好,甚至形成東方眾聯盟之後,田村的情勢便每下愈況,因而為了家族的前途,清顯選擇了強化與大大名伊達家的關係,而在天正7(1579)決定將自己的獨生女‧愛姬嫁給伊達輝宗的嫡長子‧伊達政宗。


此即是愛姬嫁與伊達政宗的政治背景。


家暴受害嫌疑人 田村愛(陽德院)


●伊達政宗的家暴傳聞!?

但是這段婚姻卻看似在初期不太圓滿,在伊達政宗繼任伊達家家督之後數年,便傳出伊達政宗虐待妻子愛姬的傳聞。

在江戶中期由相馬中村藩藩士中津朝睡在寬文七年(1667)所寫的軍記物《奧相茶話記》中所記載中提到,由於田村清顯只有獨生女愛姬,因此將愛女嫁給政宗之後,原本清顯夫婦曾打算將田村家託付給女婿伊達政宗,但是愛姬出嫁後深受伊達政宗信任的乳母片倉喜多進讒而使伊達政宗軟禁愛姬,這件事情後來被愛姬娘家的母親(清顯之妻)得知了,便十分心疼愛女在伊達家遭受虐待,心灰意冷的她乃將希望放在娘家相馬家,而開始支持田村家中的相馬派家臣與支持伊達派的家臣對抗。

這件事情聽起來似乎煞有其事的說明,彷彿伊達政宗對其妻子施暴,但是否真的為真呢?很遺憾的,我們無法從史料中判斷是否真有此事的發生,而記載此事的《奧相茶話記》的作者又是江戶時代相馬藩的作者,其既不是伊達家的核心家臣,也不是同時代,而是事發將近八十年後才成書,加上作者本身又是與伊達藩敵對意識頗高的相馬中村藩士,而《奧相茶話記》本身就是以相馬氏為中心,講述南奧戰事的一部軍記物語,因此我們雖然不能說同書的內容不能相信,但是在沒有其他佐證的情況下,也不應輕易便相信同說法。

且在《奧相茶話記》的記載中,是將伊達政宗與愛姬彼此間的不睦歸咎於政宗的乳母片倉喜多的惡意中傷及挑撥離間,但是我們從史料可以得知,在後來的仙台藩時代,片倉喜多因為終生未嫁,而沒有子嗣,因此希望有人能繼承他的家名,而找了愛姬商量,在愛姬的牽線之下,因此讓愛姬的堂侄田村(牛縊)定廣(田村宗顯之子)繼承喜多的家名並改名片倉金兵衛。

而喜多找愛姬幫忙尋求繼承人的問題時,愛姬卻願意幫忙,即使兩人感情不是特別密切,但也應該不至於太差,但是假若真的當年政宗、愛姬夫妻年輕時曾因為片倉喜多的挑撥而導致愛姬遭到夫君軟禁,那也很難理解愛姬會願意幫助曾經害過他的喜多。

但是就算我們無法肯定伊達政宗有沒有監禁田村愛,但是否就代表者政宗與愛姬夫婦和諧呢?


恐怕也不一定,因為當時已是伊達家重臣的伊達成實,在晚年回憶所寫的《成實記》(以及日後以《成實記》為基底的《政宗記》)中有提到政宗下令處死妻子愛姬從田村家中帶來的全部侍女,由於伊達成實既是當時同時代,又是伊達家的一族及高階將領,因此成實必定熟知伊達家內情,因此成實的這段紀錄相對來說,可信度是較高,因而無法輕易忽略其說法的。


誠實記錄當主家暴疑雲的目擊者 伊達成實


故即使我們無法確認是否田村愛有被監禁,但是從伊達成實記述伊達政宗處死愛姬從娘家帶來的全部侍女這種大動作來看,政宗與愛姬夫妻之間彼此發生問題甚至不和的可能性確實很高的。

●田村清顯之死與三春事件

另一方面,政宗的岳丈田村清顯在天正十四年(1586)109日去世,由於清顯無子,唯一的獨生女也早已嫁入伊達家,因此清顯之妻於喜多與田村家中的重臣田村月齋(顯賴)最初是議定,暫時由於喜多代行國政,而將來如果伊達政宗與愛姬生下兒子的話,再從伊達家中迎外孫來繼承田村家。

而成書於江戶時代的伊達家官史的《性山公治家紀錄》(性山公=伊達輝宗)中也有類似的紀錄,在同書中提及由於田村清顯無嗣,唯一的獨生女又嫁給伊達政宗,因此田村清顯夫婦最初是打算將田村家託付給伊達政宗,並打算在未來從伊達政宗的子嗣中選出養子繼承田村家。

但不管是否當初田村夫婦真有此想法,而伊達政宗是否真的有監禁田村愛,但是在田村愛嫁入夫家後與丈夫出現不和的情況下,身處三春城的愛姬母親於喜多,確實是很有可能也耳聞了愛女在伊達家中的情況,因此導致了其對伊達政宗出現不信任感,而開始倚靠娘家的侄子相馬義胤,並在田村清顯死後,田村家中的田村月齋(顯賴)、橋本(刑部)顯德(伊達派)與田村梅雪齋(顯基)、田村右衛門清康與大越紀伊守顯光(相馬派)等的家臣派系鬥爭中支持娘家一方的相馬派。另一方面,由於清顯之母小宰相為伊達稙宗之女,而當時候也還健在,因此即使相馬派有清顯之妻於喜多的支持,但是並不代表伊達派就可能在家中處於不利的地位。

而由於失去了做為相馬及伊達兩家調停人的田村清顯,因此最終田村家中的相馬派與伊達派的家臣對立,引起了相馬及伊達兩家的介入,當中先是田村家中的石川彈正從伊達陣營叛逃到相馬陣營,使得相馬義胤、與伊達政宗兩位當主分別決定親自介入田村家政的問題。

為此,伊達政宗在天正16(1588)5月攻克石川彈正所守的小手森城,另一方面相馬義胤也在同時得知此事,為了支援石川彈正,而決定介入田村家,因此親率家臣趕赴田村氏的主城三春城,但是趕赴三春城的相馬義胤,卻在閏512日進入三春城的城內時,遭田村家中的伊達派家臣田村月齋等以鐵砲、弓箭等居高臨下倚城防守而被趕出三春城。

因而失去了奪得田村家實權的機會,而據傳相馬義胤在這次入城行動中損失慘重,不但損失一百多人,當中不乏江井胤治等相馬家的歷代老臣,被田村月齋擊敗的相馬義胤,最後乃退到船引重整,但是再也無法介入田村家的家政。

另一方面,伊達政宗則在田村月齋等的歡迎下,並在郡山合戰的問題上成功與佐竹等家取得和議基礎之下,在同年八月五日進入三春城,並在三春城待了四十多天,處理田村領的管理等問題,而就在伊達政宗進入三春城的前兩天,為了減少相馬家對田村家的影響,政宗在八月三日將愛姬的生母於喜多趕離三春城,而被趕走的於喜多先是前往船引,之後便前往了娘家相馬家,並居於相馬領的堤谷,而被稱為堤谷御前。而田村家中的相馬派家臣在此次的騷動後陸續於所防守的城寨被伊達政宗擊破,一部分人在於喜多被趕離三春城後的隔日八月四日,也遭趕離田村家,並逃往了相馬領而被相馬家收留。


而伊達政宗與岳母於喜多的和解,則要直到慶長7(1602),於喜多的娘家相馬家因為遭幕府下令改易而被沒收領地走向沒落,得知消息的伊達政宗乃馬上指示在領國的家臣前往相馬領迎接岳母到仙台,直到那時,於喜多才前往了女婿伊達政宗的領地。

●三春事件後 伊達政宗 愛姬 與田村家的去向

故儘管我們最終無法肯定,伊達政宗是否有監禁愛姬,但是卻可以判斷,他們早年的夫妻生活並不是很圓滿,而透過伊達成實的記述,也讓我們難得的可以窺視戰國時期大名與正室之間彼此的關係。

而伊達、田村與相馬家之間在之後的發展,也述說者武家之間的婚姻外交,常常也牽一髮而動全身,夫婦之間的不和,也可能引起夫家與娘家乃至鄰近領主間的恩怨。

做為男女主角的伊達政宗與愛姬,伊達政宗在三春事件之後,陸續攻滅蘆名家等強敵而席捲南奧,但是在豐臣政權勢力延伸至東國之後,臣服於豐臣秀吉,並最終被移封至葛西大崎舊領為首的今日宮城縣一帶的60萬石領地,而在關原之戰時據傳得到家康的給予百萬石俸祿的承諾,因而加入了東軍,但是在戰後只被承認所攻下的刈田郡白石兩萬石的既定事實而加封之62萬石,以後,伊達政宗修築仙台城為居城,並以仙台為中心,建立江戶時代奧州62萬石大藩之基石,政宗並於寬永13(1636)死去。


而至於愛姬,則在這之後與伊達政宗保持者夫妻關係,並與政宗育有一女三男,在這當中包含了伊達政宗的長女五郎八姬以及繼承仙台藩的仙台藩二代藩主伊達忠宗,愛姬於夫君死後,出家遁入佛門,並號陽德院,並於承應2(1653),以86歲的高齡辭去。


陽德院(愛姬)的祠堂,位於宮城縣松島 瑞巖寺旁


而田村家在三春事件後,成為伊達氏的勢力範圍,並推舉了愛姬的堂兄弟田村宗顯為田村氏家督(一說只是名代),在小田原征伐時,由於不被豐臣政權視為獨立大名,而被視為伊達家臣,而在伊達家被移封時也一同被移封離開祖地三春,但是不滿於此的宗顯在離開祖地三春後,並未侍奉伊達家而是罷官,並在晚年隱棲於伊達領的白石並改姓牛縊,其子定廣也繼承了片倉喜多的家名,因此今日在片倉氏的舊領白石城西北,仍能找到以田村清顯為首的田村一族的墓所。


田村清顯與田村家墓所,位於宮城縣白石市愛宕山上


而田村家的家名,雖然宗顯的一族失去了田村家名並繼承了片倉氏家名,但是最終在愛姬生前的強烈意願下,在愛姬死後的承應2(1653),按照愛姬的遺願,留有田村氏血液的愛姬之子伊達忠宗命令其三子宗良(愛姬孫子)繼承田村氏家名,並以1萬石大名身分再興了田村家。

至於本文中另外一個要角相馬家,說起相馬家與伊達家的恩怨問題,我們或許就必須回到另外一個原點,就是在天正16(1588)的三春事件,當時候的伊達政宗與相馬義胤的關係是否惡劣到非戰不可?

又為何相馬家與伊達家會最終走到世仇,直至四百年後的今日仍未和解呢?
伊達政宗是否真的在關原之戰幕府改易相馬家時替相馬家說情呢?


關於相馬家及伊達家的恩怨,我們將在此文的下集中進行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