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9月3日 星期五

薩摩倒幕運動的犧牲者——赤松小三郎

文責:松

薩摩倒幕運動的犧牲者——赤松小三郎


戰前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公布於明治二十二年(1889年),那是以伊藤博文為首的日本官僚參考歐洲各國制度提煉出來的憲法。其實在幕末時代已經有學者研究過日本實行憲法的可行性,一般說法是幕臣加藤弘之在文久元年(1861年)所寫的《鄰草》便提出過憲法的概念,不過這篇文章公諸之世為人所知是在帝國憲法公布的那一年(1889年);除此之外,坂本龍馬和後藤象二郎的「船中八策」,也蘊含帝國憲法的雛形。

 

這一篇介紹的,是幕末上田藩的學者赤松小三郎。他在倒幕浪潮最盛的時候提倡立憲,卻因為抵觸了薩摩藩的利益而遭到暗殺。

 

赤松小三郎



赤松小三郎生於天保二年(1831年),是上田藩士蘆田勘兵衛之子,安政元年(1854年)被送到赤松家當養嗣子。他先後師事下曾根信敦和勝海舟,學習西洋兵學。除了兵學之外,他的語言學習能力亦相當出眾,他熟諳荷蘭文,在元治元年(1864年)跟隨英國駐橫濱騎兵士官アプリン大尉學習馬術和英文,僅半年時間便著手翻譯英國陸軍兵書,並在慶應二年(1866年)成書,題為《英國步兵練法》。

 

《英國步兵練法》書成之後,赤松小三郎聲名大噪,他的英語和兵學能力,獲得自薩英戰爭後改與英國交好的薩摩藩青睞,受邀成為薩摩藩的兵學導師,在京都薩摩藩邸教授英國軍學。東鄉平八郎、野津道貫、樺山資紀、上村彥之丞等明治時代傑出軍人,都是赤松小三郎的高徒。

 

赤松小三郎還有研究憲法。慶應三年(1867年)五月,赤松小三郎先後向福井藩主松平春嶽及薩摩島津久光呈上他親自撰寫的立憲改革建議書《御改正之一二端奉申上候口上書》,建議內容大致如下:

 

設立議政局——設上下兩院:上院相當於日後的貴族院,定員30人,從公卿、大名及旗本中選出;下院則相當於日後的眾議院,定員130人,從各藩抽選數人,不分貧富貴賤,都可以參選。內閣成員(總理大臣及以下各大臣共7人)皆從議會中選出,政策悉由議會討論及表決後上呈天皇裁斷,由內閣及官僚執行。

 

裁減軍員——給軍隊裝備最新武器,並大幅裁減軍隊數量,只維持在最低限度數目:陸軍二萬八千人,海軍三千人。軍隊由庶民構成,戰時則男女皆兵。

 

興辦教育——在全國各大都市設立大學,聘用洋人教學,讓所有國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國民可以依照自己的個性和專長自由選擇職業。另外在大坂設兵學校,同樣聘請洋人執教。

 

民盡其力——國民可依照個人性格及專長自由選擇職業。對遊民、山伏、雲遊僧、賣藝者等不事生產之人,設法讓他們投入職場,提升生產力;此外,減輕對農民的年貢,並向各職種公平賦稅。

 

其他諸如改鑄貨幣、振興產業、獎勵肉食、人種改良等等見諸於明治時代新政的措施,在赤松這份建白書中亦有提及。以一個不曾踏足外國的本土學者來說,赤松的建議是相當有獨創性和前瞻性的,即使是坂本龍馬向後藤象二郎提出的「船中八策」,也是後來才成文,如果倆相比較,自然會發現赤松的版本更加詳細;然而現在談到幕末的改革建議,一般都會提起坂本龍馬的「船中八策」,而忽略了赤松小三郎的建白書。因為後來赤松小三郎就是命喪薩摩藩之手,以致「赤松小三郎」之名在明治時代就像禁忌一樣被刻意藏在歷史的暗處不見天日。

 

在赤松小三郎向薩摩提出建白書不久,在京都「四侯會議」上,島津久光與德川慶喜的談判破裂,此後落實了倒幕方針,並在稍後與土佐藩訂下「薩土盟約」,約定共同推翻幕府,將大政歸還朝廷。必須注意的是,「薩土盟約」採取的是和平倒幕的路線,日後的武力倒幕,此刻在薩摩藩內尚屬小數的意見,但無論如何,薩摩和幕府的關係已經跌到冰點,卻是不爭的事實。赤松小三郎不欲日本發生內戰,讓英法等國有機可乘,便致力調解雙方的紛爭;會津藩家老山本覺馬,便曾拜託赤松小三郎與薩摩藩家老小松帶刀和西鄉隆盛交涉,力勸薩摩放棄倒幕,與幕府和解。

 

到了八、九月,上田藩多番召回赤松小三郎,赤松多次託病推辭不果,只好奉命回國。薩摩不欲赤松歸國,因為此刻薩摩正在密謀武力倒幕,熟悉薩摩內情的赤松一旦歸國,會有洩露薩摩軍情之虞。九月三日,赤松小三郎在弟子野津道貫的送行下踏上歸國之途,路經京都五條東洞院通時被人從後襲擊,當場死亡,享年僅三十七。下手者不是別人,正是西鄉隆盛的心腹、也是赤松的弟子——中村半次郎(後來的桐野利秋)。襲擊現場附近遺留下斬奸狀,指責赤松是提倡西學之人,有負皇國聖恩,動搖天下人心,是故施以天誅,字裡行間滿溢對夷人激憤之情,就像是出自攘夷派的手筆。

 

赤松小三郎於三日後葬於京都黑谷金戒光明寺,有四十名薩摩門人——包括東鄉平八郎、上村彥之丞——出席葬禮。這些門人出資修建墓石,並在石上題上「不幸終遭綠林之害而死」,意謂為盜賊所害,不知是有意隱瞞,抑或確實不知情。

 

然而從當時的史料來看,那時候的人已知道下手者是薩摩人,只是並不知道具體是何人。出身薩摩的有馬藤太,在晚年的大正八年(1919年)口述當時的見聞,明確道出兇手除了中村半次郎外,還有田代五郎左衛門,此外尚有四名夥伴協助看風,但事發當時有馬藤太不在現場,極有可能只是道聽塗說。同年,赤松的弟子、時任陸軍少將的可兒春琳亦有類似回顧,並謂當時料想薩摩亦會派人暗殺自己,已做好拼死頑抗的覺悟。直到昭和四十七年(1972年)中村半次郎自己的《京在日記》部份遺稿出土,當中記錄了行兇之事,更使中村兇手說得到確定。

 

赤松小三郎以及稍後坂本龍馬遭到暗殺,使到和平革命的機會破滅。維新之後,薩摩執掌政權,卻對自己昔日的惡行噤口不提。東鄉平八郎是赤松的高足,他活到昭和九年(1934年),即使當時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等人已死去多時,但他始終不願提起這段往事。日俄戰爭後,東鄉平八郎、野津道貫、黑木為禎、上村彥之丞等出身薩摩的功臣回到鹿兒島聚首一堂,據說東鄉當時曾透露,暗殺事件後,篠原國幹(同是赤松弟子)為了維護薩摩藩的名聲,要求眾人三緘其口,但現在(日俄戰爭後)西鄉、篠原等人已死,毋須再忌憚,想到今日擊敗俄國的赫赫戰功,都是先師赤松教導有方的結果。

 

赤松小三郎之死,可說是薩摩內部路線之爭的犧牲品。根據前述可兒春琳的回顧談,赤松歸國前夕(九月二日),大久保利通設宴為赤松餞別,明言今後各為其主,應先斷絕師徒名份為佳,於是派人找出門徒名簿付之一炬,大久保又吩咐中村半次郎於歸途上埋伏,待赤松路經時出手襲擊。由此可見,大久保利通應是主使者,而中村半次郎既是西鄉隆盛心腹,那麼西鄉隆盛也未必無關(當時西鄉人在大坂)。西鄉和大久保都是堅決主張武力倒幕者,然而那時候薩摩藩內,反對武力倒幕的人佔多,當中有許多人是赤松的弟子;據說島津久治(島津久光次男)及伊地知貞馨等家臣,意圖暗殺西鄉和大久保,以抑制武力倒幕派的氣燄;而根據土佐藩士寺村左膳手記記載,當時在京都的薩摩藩兵兩大隊,亦揚言西鄉一旦舉兵,必將殺害西鄉阻止其行動。連土佐人也得悉薩摩上下意見不一致的內幕,可見這也不是什麼秘密。如果赤松之死果真是西鄉和大久保的計劃,那麼可以解釋武力倒幕派的反撲,只要赤松一死,當可讓反對武力倒幕的人知難而退。事實證明武力倒幕者因此得勢,只有島津久治一人堅持反對,卻沒辦法說服他們住手,他不參與戊辰戰爭,即被同藩之人當著藩主之面質問,可說是奇恥大辱,後來他在明治五年(1872年)自殺身亡,據說就是因為不堪被排擠的壓力。

 

後來爆發西南戰爭,野津道貫以第二旅團參謀長的身份鎮壓西鄉軍,迫使西鄉、中村(桐野)、篠原等人戰死或自盡,可說是報一大仇。

 

日俄戰爭結束後翌年(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東鄉平八郎、上村彥之丞、伊東祐亨三位將軍前往信州善光寺出席戰沒者慰靈儀式,途中訪問上田,與赤松小三郎遺族見面,並致上慰問金;大正十三年(1924年)更親撰顯彰碑文。事隔半個世紀,東鄉仍不忘恩師之情,可見赤松的影響力有多大。若非赤松教授西洋兵法,薩摩能否完成倒幕維新大業也未可知。



文章首發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