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5月26日 星期三

毛利家史料簡介--《陰德太平記》

 文責:松


關於毛利家的軍記物史料相當多,有當時人的記錄(《森脇覺書》、《二宮俊實覺書》等等),也有後世編撰(《吉田物語》、《新裁軍記》等等),以後世編撰的軍記物而言,公認為最可信的是《新裁軍記》,而最不可信的,應數《陰德太平記》。

 

《陰德太平記》是岩國吉川氏家老香川景繼,以其父親香川正矩所著《陰德記》為藍本的軍記物。香川正矩生於慶長十八年(1613年)是安藝香川家的後裔,其父祖在關原合戰後隨吉川廣家移封岩國,成為家老。正矩所處的時代天下太平,武士們無所事事,於是修史事業興起。他參考《森脇覺書》、《二宮俊實覺書》、安西軍策》等軍記物寫作《陰德記》,可惜成書之前便去逝,年僅四十八歲(卒於萬治三年,1660年),其著書事業由兒子香川正經和香川景繼繼承。

 

由於《陰德記》是未完成的作品,所以一直沒有出版。香川景繼子承父業,一邊遊學京都,一邊執筆寫書。直至元祿年間才完成該作,經岩國吉川家審閱過後,才在寶永三年(1706年)批准付梓刊印,直至享保二年(1717年)才面世(但此前幾年已有京都出版的版本)。但正式出來的書目,不用《陰德記》之名,而是《陰德太平記》。該書由八十一卷構成,敘述從文明年間以至慶長朝鮮之役為止百餘年間山陰山陽地區的歷史事跡,當中以中央政權的角度敘述甚多,故此有學者認為這是「中央志向型地方史書」。

 

 

書目中的「陰德」二字,出自我國古籍《淮南子》兩句話「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陰行者,必有昭名。」就是佛學所講的「陰德陽報」。簡單而言,就是因果報應的概念,勸人暗中行善積德,在來世必有所報。若果延伸這個概念,便是先人行善積德,子孫得受善果。這種目的性強烈的現實功利主義,在當時儒學興行、神道萌芽的日本社會未必是主流思想,可能就是該書不盛行的原因之一。

 

但是最為人詬病的是陰德思想在歷史文獻中的反映,會使歷史偏離客觀公正。《陰德太平記》的內容偏頗,甚至與史實相悖,原因正在於此。為了強調自家(吉川家和毛利家)的正當性,將毛利元就塑造成文武雙全、五德(仁義禮智信)兼備的完美人物(另一個與元就相提並論的人物是大內義興),甚至不惜扭曲事實。島根縣學者藤岡大拙舉了一例:陶隆房謀反前曾邀請元就協力,大內義隆亦向毛利家尋求協助,元就衡量利害之後,決定支持陶隆房謀反,並在事成之後馬上出兵攻打身屬大內家的平賀隆保(安藝頭崎城),這明明是大逆的惡行,但是香川景繼為了美化元就的履歷,在《陰德太平記》裡竟然將平賀隆保說成了陶隆房的人,元就大義凜然拒絕陶隆房的邀請,攻擊平賀隆保便成了理所當然的美事。但是在原著《陰德記》中,卻是將史實原本地寫出來,並沒有掩飾元就的惡行。

 

像這樣竄改和誇大史實的例子在《陰德太平記》尚有不少,因此後世學者對香川景繼這本巨著譭多於譽。與其說它是軍記物,不如說是軍事文學比較合適。

 

時移勢易,封建時代已成為歷史,我們既了解它的成書背景,也就可以客觀地去對待這部作品。《陰德記》和《陰德太平記》在戰後得到地方學者的重視,多次重新注譯成現代人易懂的版本,我們可以透過這些著作去了解吉川、毛利,甚至中國地區的歷史。

 

書籍推薦:

《陰德太平記》現代語譯版

出版社:教育社

譯者:松田修、下房俊一


 


這版本是以正德二年(1712年)版京都版《陰德太平記》為底本,只抽取部份有關毛利家的文章翻譯成現代日語,通俗易懂,譯者在前言「《陰德太平記》の世界」對這本書有深入的剖析,具參考價值。但這是精華版本,並非全譯,若要閱讀原本,則要求諸於幾萬日圓的大部頭原著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