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魔王信長與他的黑人家臣 |
[彌助究竟是不是武士]
[答:是,也不是]
那麼究竟彌助是什麼身分?更根本的問題是「武士的條件是什麼」。當年,信長給了彌助刀、「彌助」之名和屋邸,然後讓他伴隨左右拿自己的物品。這些待遇在當時來說是 #差不多 等於獲得了成為「侍」(武士)的待遇,以及算是信長的家臣。但是請留意,這裡之所以不說「身分」,說「待遇」,這是因為首先家臣不一定是「侍」(後述),另外還有兩個重要的條件。
第一:時間
第二:知行(俸祿)+權限
所謂的「身分」跟現在不同,沒有完全制度化的憑據和公開公認的手續,也沒有明確的「時效標準」,特別是江戶時代以前(當然江戶時代也是有的)主君召攬新的家臣,並不需要讓所有在職家臣知情和認可。但要讓這新人獲得家臣團認可、乃至要給他安排正式的任務時,則需要那個家臣擔任一些職務,通過功績來確立位置。尤其是本來就是草根出身、沒有領地、身分低賤的家臣,必須擔任一些工作才能正式加入團隊(類似是現代人入職需要過試用期一樣)。
還有,當時的日本還沒有所謂的「身分」固定的體制(不過要澄清一點:江戶時代只是相對固定而已,並非牢不可破),主君給予的「待遇」不是完全自明而然的,需要外部認證和認識(家臣團和下層的各人),而且這種待遇很容易隨著主君換人而失去。因此,第一的「時間」就是彌助在信長身邊日淺,還沒有被充分認知和行使伴隨「待遇」而得的權限,如領主權、職權(起碼史料上看不到)。
第二,光是主君說「你是武士了」,再給了點信物,這在當時還不行。當然,戰國時代是「身分階級」定型的關鍵時期,當時除了最上層的階層階級較為明顯外,下層各分業的「身分標籤」還在形成和固化的過程之中。再者,獲得主君認可為家臣的人並不等於一家成為武士,其實「家臣」(當時叫「給人」「家風」等)存在各式各樣的種類,有商人、僧人、奇人異士(例:相撲手)等,「武士」只是最正規和最坦途的一種而已。還有,武士身分的象徵有很多,其中關鍵的是苗字+名、屋邸(住處)和刀(象徵物),還有作為行動基礎的「俸祿」。結論上說,彌助還沒有完全達成所有條件。
當時的武士需要幹活,首先得有工資,像彌助這樣無根基的更是需要,但史料裡看不到信長有提到俸給的事。就算退一步說是史料巧合沒記,但信長沒有給彌助正式的稱謂「苗字加名」,這是一個欠缺。
雖然的確在村落裡也存在沒有「苗字」但具有武士身分待遇的人,但那是因為在村落這種半封閉空間裡,這些「武士」要麼是世代相傳的土豪家族出身,要麼就是「背後有人撐腰」,苗字並非最重要的身分證明。
但是,在主城下、核心的家臣團內,苗字加名字才算「齊整」,跟其他家臣同僚一樣,才會被認知為「同類」。
不過,這裡有個獨特又難辦的地方,就是彌助怎麼說都是特例(當時的人怎麼樣都不會將彌助當同種同類來看待),加上信長這行為舉止比較特立獨行的主君,極端點說以上的「一般論」都可以不算數。再者信長在數年內就死去,就算信長真的想給彌助開先例也沒機會了。
總的來說,我個人的分析來看,彌助是信長的家臣,但還沒有獲得完全的武士身分和待遇,正處於灰色地帶。又,千萬要留意的是,覺得日本當時有壁壘森嚴和分明的身分標籤,那是想的太簡單了。
順帶一提
彌助是不是黑人也不好說(起碼傳教士史料裡沒有明確就他是黑人,或者出身非洲),葡萄牙語史料上寫的是Cafre(=Kafir,原是阿拉伯語中的「異教徒」,後來也指但不單是非洲的穆斯林),泛指西至非洲,東至印度次大陸的高價傭人和奴隸,但語意多樣,因人因事因地因時而異。
因此,傳教士史料中對彌助的描寫是Cafre,日語中是「黒奴」「黒坊」,但先別嗨,當時日語裡的「奴」不等於現代語意的「奴隸」,而是泛指下人、傭人,但跟歐非的奴隸不大相同,總之,彌助是不是黑人,起碼目前來說存在不明確的地方。
同時,從史料上來,彌助也不是唯一出現且被記錄的Cafre,如加藤清正、龜井茲矩等大名手下也僱用過Cafre,但具體形式和工資待遇不明。
本文首發於日本史專欄 臉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