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5年3月28日 星期五

父愛-繪畫中的伊凡父子情(X)

 文責:站長


 

提到伊凡四世的網路文章幾乎必定會貼出下面這幅畫,突顯伊凡四世的殘忍和殺子故事。的確這畫裡的伊凡面目猙獰,儼若惡魔,乍看之下的確能夠烘托出作者想帶給讀者的煽情訊息。

 

不過,我在課上提醒學生,特別是想用繪畫史料來「借題發揮」寫論文的同學說,這種跨學科的嘗試雖然值得鼓勵的,但同時也存在很大風險。例如自身是否具備繪畫史料和美術品的鑑賞能力,其次就是很多同學都輕視作者背景和創作動機,結果只能在論文裡作十分膚淺的描述,更談不上跨學科的綜合分析。

 

例如這幅題為《伊凡雷帝與他的兒子伊凡》( розный и сын его Иван 16 ноября 1581 года / Ivan the Terrible and His Son Ivan)。


《伊凡雷帝與他的兒子伊凡》
 розный и сын его Иван 16 ноября 1581 года / Ivan the Terrible and His Son Ivan




信不少人在網路上見過,它是俄羅斯近代美術史裡著名畫家Ilya Repin1885年的作品。據Repin的自述,這畫的創作背景和靈感來自188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弒身亡,以及他在西班牙觀看鬥牛時觀察現場的血腥場面而來。對於伊凡四世殺子傳說,Repin沒有也沒能作出任何專業考究,只是參考當時主流傳說,再加上自己的想像後結合而成。因此,Repin在作畫時多次修改和製作多張草稿,才得出這幅著名且影響深遠的作品。

 

以上可見,縱然畫作十分著名,但利用他來分析伊凡四世的心理和個性之類,誰都會覺得有點扯,反過來說,我們又何曾沒有受到一些視覺藝術的影響,對歷史人物、事件等產生遐想和價格判斷呢?


想像本身當然是自然不過的事情,但當真的做相關研究的時候,是否應該提醒自己:「我是不是已經在不知不覺間有了偏見和先入為主的觀念呢?」


又,畫作既然是展現人們的記憶和觀感,人為因素和主觀意識均十分明顯,要通過畫作來分析畫家和同時代人們的意識形態和觀念是很好的,但這又回到上面說的問題:「你能看懂看穿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