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責:小編 陳家倫
企圖撥亂反正,賞善罰惡及為國舉才而推動寬政改革的幕府老中 松平定信 |
我們想到江戶時代的代官制度等文官制度時,可能會想到做為江戶時代中堅官僚的中層文官及地方官「代官」是由世襲的武士擔任,且重視的是家格與出身。
確實,代官制度貫穿整個江戶時代,家格對於任用代官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指標及任用標準,然而這並不代表整個江戶時代的代官選任制度都是一成不變的。
伴隨者江戶幕府的建立及時代不斷推進,做為地方官的代官也日漸由特定家族把持轉變為形形色色的中層武士等擔任。
在這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企圖對於當時官場貪腐賄賂風氣盛行,社會也飽經天明飢荒的大饑饉而百廢待舉的松平定信所進行的撥亂反正的寬政改革中,於寬政四年(1792年)成立的「學問吟味」的考試制度。
企圖撥亂反正,賞善罰惡及為國舉才而推動寬政改革的幕府老中 松平定信 |
所謂的「學問吟味」是類似於中國的科舉的一種考試制度,幕府透過舉辦名為「學問吟味」的考試制度,企圖透過考試制度來選出學問及能力優秀者,擔任直屬幕府的代官等文官官僚。
儘管當時的「學問吟味」並非是如我國現在的公務員考選制度,是由政府單位開出名額後,之後由考生進行考試考取好成績後隨即分發,而是類似日本當前的國家公務員考試制度,考取相關資格,待有職缺後便有機會補上相關職缺,且「學問吟味」的考試對象也主要針對具有幕臣或御家人背景的武士為主。
然而一但在「學問吟味」考得好成績,當幕府的各個單位有職缺時,考試成績優秀者,代表者其學問受到肯定及認證,便自然有更優先的機會被任命為官僚,我們實際上也能從一些江戶人留下的史料中看出端倪。
在當時「學問吟味」合格的成績會依優秀程度分為甲、乙、丙三等,實際上成績較好的甲、乙兩等成績的考生往往會被優先任用為官僚。
透過這樣的考試制度,成功的為江戶後期的幕府建立一個全新,不被家族或是人脈關係壟斷的代官選任制度,也讓許多本來可能無法改變命運的人們,透過自己的實力為自己開創新的未來。
比如筆者曾經撰文介紹過的幕府的文臣近藤守重(近藤重藏),最初是出身幕臣中的武官(番方)家族,家族世襲擔任御先方鐵砲組與力(先鋒騎郎)。
近藤守重(近藤重藏)像 |
但是在松平定信開創「學問吟味」的考試制度下,近藤守重成功考取功名,最後入榜並在隨後分發至長崎這個國際大都會擔任長崎奉行手附出役的文官官僚,也在這背景下,使近藤守重透過長崎的經驗,歷練了國際觀,以及遇到伯樂-長崎奉行-中川忠英,為近藤守重日後在北方蝦夷地及日本的北方開拓史奠定基礎。
(有關於近藤守重的故事,可參考拙作
國境之北-志在北方的男人-近藤守重(近藤重藏)簡傳(1771~1829) )
附帶一提,近藤守重在參與「學問吟味」之前,其實也曾經開班授課講授儒學,甚至聽其授課之學生不乏位列諸侯的上位武士,守重並建立名為白山義塾的私塾,不過在守重參與的「學問吟味」的考試中,近藤守重儘管合格,但最終只拿下丙等的成績而低空飛過。
近藤守重的故事或許也告訴我們,補教名師不一定就等於考試專家,不然或許他們就不需要開班授課,而有更好的機會展現抱負了(喂!)
然而近藤守重或許也是因為成績不算特別優秀,因此並沒有在考取功名後,隨即被任命為代官或是進入中央單位的勘定所等,而是前往了外地的長崎擔任長崎奉行的屬官。
歷史有趣之處就在於,歷史的發展並非只有一種直線可能,如果沒有松平定信創立「學問吟味」的考試制度,或許近藤守重即使熟讀詩經滿腔學問,也可能無法改變其一生擔任「武官」(番方)這個江戶承平時期被視為閒職的職務,且如果讓近藤守重考取甲、乙等的優秀成績,或許近藤守重日後也不會被分發至長崎這個大都會擔任涉外的長崎奉行的屬官,更不會有守重之後在北方建立一番事業的功績,這樣的發展或許也讓告知我們歷史有許多的可能性,但這也正是其有趣之處。
回到「學問吟味」這考試制度本身,在松平定信的個人影響下,松平定信不但肯定儒學,更決定將儒學納入「學問吟味」的考試範圍中,即使如此當時儒學在日本也處於百家爭鳴的狀態,包含陽明學派及朱子學乃至折衷學派等,於日本的知識份子層圈百家爭鳴。
然而在松平定信的「學問吟味」的考試制度中,卻獨尊朱子學,並將朱子學視為「正學」及考試的出題方向。在這背景下出於功利主義的情況下,如果知識分子及武士們要考取幕府的官職,便要學習朱子學,一定程度上提升朱子學在各個儒學市場的市占率(?)以及影響力。
即使如此,雖然朱子學的影響力及地位大幅提升,但不代表其他學派的儒學便從此衰弱,甚至也曾發生擔任相當於幕府最高學術首府的學術機構昌平坂學問所的塾長的儒學者佐藤一齋,儘管在課堂上大談朱子學說,然而私底下與人交流卻是侃侃而談陽明學派的思想,甚至因此被人稱其「陽朱陰王」,足可想見包含陽明學派在內的其他儒學學派,並未因朱子學說的地位提升而走向沒落。
「陽朱陰王」的佐藤一齋 |
另一方面,除了儒學外,是否「學問吟味」考試只考所謂的儒學及朱子學的?
這也並非事實,反之,「學問吟味」做為替幕府選拔官員的考試制度,除了朱子學及儒學外,也十分側重實務學科。
我們在江戶時代的文獻中,能看到涉及到代官任用的資格考的「御代官吟味」會考數學這項學科。
由於代官必須要管理地方及年貢等稅收,因此包含數學等科目在內亦是代官資格考的筆試重點項目,我們在代官資格考中會發現考題包含數學中的乘法及除法的問題,並要求代官除了要理解乘除法的計算公式外,更必須要用算盤算出答案。
比如我們在曾經參與「御代官吟味」的資格考的考生所留下的史料中,便曾看到該考生提及以往的代官資格考會考乘法或除法的理論,也因為如此用不太到算盤,然而該考生參與的該次考試的數學題目卻是出除法的考題要求考生解答出答案。
而該考題便是要求考生計算57萬3000石的米糧,利用單位為3斗7升的俵(指一袋米)來裝俵,都能裝多少袋米袋(俵)?
雖然該考題只要用算盤計算就能簡單的算出,即使如此,雖然有的考生很快就算出解答,但是也有的考生面臨苦戰。
當官也要數學好 |
至於這題的計算公式便是
573000÷0.37=1548648.648648649……
換言之,如果將57萬3000石,利用容積單位為3斗7升的俵分裝的話,正解便是會有約154萬8648袋(俵)米,並多餘不到一袋(俵)的米糧。
另一方面,在當時的「學問吟味」考試制度中,包含一項名為「速讀吟味」的考試制度,幕府透過讓讀者用日文的方式唸出漢文經典,來進行考試選取人才,而在這背景下,既然要考試,便要有一個統一標準,而幕府當時便決定使用後藤芝山的「後藤點」的,因此在當時,儘管當時日本對漢文讀音的「漢文訓讀」百家爭鳴,但是在幕府考試制度獨尊「後藤點」的統一標準下,「後藤點」也繼江戶時代前期的「道春點」後,成為江戶時代後期廣為流行的漢文訓讀的讀音法。
因此我們可以說,松平定信創立的「學問吟味」的考試制度,雖然本是出於替幕府遴選出優秀具學問的人才,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也一定程度的影響當時日本文化及學術思想的發展,包含獨尊「朱子學」及「後藤點」而造成兩者的地位及影響力提升。
但另一方面,我們仍能看到其他學派或是訓讀法並未就此消逝,日本的學術及文化圈依舊處於活力且百家爭鳴的狀態,「陽朱陰王」的儒學者佐藤一齋更是學術蓬勃、百家爭鳴的活生生見證,而看似八股,給人只會讀死書的「學問吟味」考試制度,其實也並非只考取所謂的「文學」、「學問」及「儒學」,出於代官等文官的實務的需要,包含數學在內的實務科目,也是這群企圖成為幕臣官僚的人們必須面對的考科。
說到這邊,讀者們是否對江戶時代的文官制度又有所改觀呢?
透過代官的選任制度的「學問吟味」,我們也更能發現,數學這個讓許多人(包含筆者)在學生時代痛恨的學科,並非無用的學科,在江戶時代中期以後更是成為左右自己前途的考試項目,幕府的官僚資格考中也必須考數學等實務上代官等官僚必須用到的學科,我們更能發現江戶時代的幕府制度及松平定信所建立的「學問吟味」的考試制度,其實是項相當務實且面對官僚前線作業的考試及人才選拔制度。
企圖撥亂反正,賞善罰惡及為國舉才而推動寬政改革的幕府老中 松平定信 |
未來筆者也將在本專欄未來即將推出的江戶時代的新書《江戶時代史》(書名暫定)的章節〈從地方土霸王到專任文官-幕府代官選任制度演進史〉中談及江戶時代的代官選任制度的發展,敬請期待。
謝謝介紹學問吟味。
回覆刪除謝謝介紹學問吟味。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