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責:小編 陳家倫
相責:小編 陳家倫
大河劇 《太平記》中的足利尊氏(真田廣之飾演) |
日本分裂成京都的北朝及吉野的南朝的同時,室町幕府也在幾乎同時建立。
而在室町幕府的政治架構上,龜田教授指出雖然足利尊氏為幕府將軍,然而官位為征夷大將軍‧權大納言。
然而尊氏卻只是名義上室町幕府的最高權力者「將軍」。
室町幕府名義上的最高權力者 將軍 足利尊氏 |
其主要行使的權力包含恩賞充行權的賞賜的權利,以及任免守護的守護補任權的官職任免兩項權力。
他的弟弟足利直義則是室町幕府實質上的最高權力者,官位左兵衛督‧相模守的足利直義,被稱為三條殿(後改稱鎌倉殿)。
則是可以行使通常、充行以外的幕府所有權限。
換言之幕府的實務運作是掌握在足利直義手上,另之所以足利直義會被稱為三條殿,乃因其宅邸位於京都的三條通上,故而被稱為三條殿。
而作為相當於足利兄弟管家的「執事」高師直,官為武藏守的高師直作為足利尊氏、足利直義的兄弟共同執事,輔佐者二人,換言之,高師直可以視為足利政權底下繼足利兄弟後的第三號人物。
談到這邊,龜田教授又展現了兩張武士的畫像,第一張畫像是現收藏於京都神護寺,並曾經很長一段時間,被認為是第一位幕府將軍,鎌倉幕府的開創者源賴朝的畫像。
然而龜田教授也指出此張畫像近年來已不被認為是源賴朝的畫像,反而被判斷應是足利幕府的NO.2-三條殿 足利直義。
足利直義/傳 源賴朝 畫像 神護寺藏 |
而目前足利直義說法的畫像也普遍被接受,除了收藏同畫像的神護寺不願承認。
而第二張則是一位騎馬武士的畫像,而這張畫像長年以來被視為是足利尊氏的畫像,即使是在日本教科書中也曾經使用這張畫像介紹其為足利尊氏。
傳 高師直/傳足利尊氏 畫像 |
然而近年來卻出現另一派說法,認為這畫像應該不是足利尊氏,而是尊氏的執事高師直的畫像,並一定程度上被包含學術界的人們接受。
也因此,龜田教授在自己的著書高師直一書中,使用的便是這張畫像。
龜田俊和著:《高 師直―室町新秩序的創造者―》 |
然而峰迴路轉,最近又有另一派說法開始認為,這張畫像確實是足利尊氏的畫像,而非高師直的畫像,且該派說法也是具有一定的證據及理論可以支持,並非完全空穴來風,因此也不能完全排除此說的可能性。
對此龜田教授也自我解嘲的說道,畢竟自己的著書《高
師直―室町新秩序的創造者―》(《高
師直―室町新秩序の創造者―》)與《高一族與南北朝內亂》(《高一族と南北朝内乱》)等書也是採用此畫像為高師直畫像的說法並設計為書封,萬一又不是高師直而是尊氏的話,那就糟糕了,畢竟自己的書用錯了!這樣很困擾的。
隨後龜田教授說明了認為為何足利尊氏不直接主導幕政的理由。
包含受到鎌倉幕府體制的影響,由於鎌倉幕府的親王將軍長期失去實權,而由得宗北條氏主導政務,因此足利尊氏及幕府初期的體制也受到了鎌倉幕府的影響。
其次則是受到後醍醐天皇的建武政權的影響,由於後醍醐天皇大都也只執行給予恩賞的權限,而政務的實務都交由雜訴決斷所等機關負責處理。
影響室町幕府政治體制架構的建武新政的推動者 後醍醐天皇 |
因此足利尊氏及草創的室町幕府受到上述兩個室町幕府以前的政權的影響,而使將軍走向虛位化的方向。
而第三點龜田教授則認為,足利尊氏當時本人的態度可能也是真的已經對政治失去了興趣,龜田教授認為足利尊氏是在被主君的後醍醐天皇誤解意圖謀反而派兵討伐自己的情況下,不得不反及建立幕府。
換言之,本來建立幕府就並非足利尊氏的本意,也因此即使幕府建立了,足利尊氏本身對於投入幕府政治,依舊是消極的,甚至是足利尊氏據傳在跟後醍醐天皇的戰爭快要贏得勝利之時,曾到清水寺祈願並寫下願文說自己想要出家遠離塵世,並將政事都交給自己的弟弟足利直義管理。
足利尊氏曾經寫下願文希望出家的 清水寺 |
一般來說,雖然對於足利尊氏曾表明出家的事情,儘管已經廣為人知,然而由於長期下來,都認為足利尊氏野心勃勃,因此後世長期都認為,足利尊氏別騙人了,明明你是玩假的,不是真心想出家。
然而龜田教授認為,尊氏在被誤解,又不得以叛主的情況下,早以意志消沉,失去了對政治的興趣,因此龜田教授相信尊氏是真心想出家,並把政務、幕府等政治的事情都交給弟弟足利直義以及兒子足利義詮等人。
而在這之後,龜田教授並說明了南北朝分裂之後,初期的戰況,並提及室町幕府軍在初期佔有壓倒性的優勢。
包含
1338年5月,幕府方的高師直擊殺南朝方的大將北畠顯家!
1338年閏7月,南朝方的大將新田義貞在越前戰死!
1343年11月,關東執事高師冬(高師直的一族及猶子)平定關東地區
1348年正月,在河內國四條畷之戰中,高師直擊殺了南朝的楠木正行,甚至一鼓作氣進攻吉野,並將南朝勢力趕至更南方,大約是今日奈良縣五條市一帶的賀名生。
於越前戰死的南朝方大將 新田義貞 |
而在講完比較屬於軍事層面的部分後,龜田教授話鋒一轉,開始談論到有關於政治,尤其是北朝的內政層面的部分。
首先在北朝的部分政治上大致上在三條殿直義的主導下進行推動。
同時整體的政治也很大程度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
同時也仿造平安朝的國分寺制度,於各分國建立安國寺及利生塔。
此外也建立供養後醍醐天皇冥福的天龍寺,更派出官方籌措建寺經費的貿易船,天龍寺船前往中國進行貿易。
尊氏建立並用來祈求後醍醐天皇冥福的 天龍寺 北門入口 |
同時也推動仿造中國的佛教制度的五山十剎等的佛教制度,在文化及思想面也推動和歌事業以及刊行《夢中問答集》(足利直義與當時有名的禪僧夢窗疏石討論禪學的問答集)
與足利直義談論禪學的禪僧 夢窗疏石 |
同時也推行被稱為貞德德政的一系列政務。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龜田教授指出北朝可以說無論在軍事或是政治是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南朝可以說奄奄一息亦或是直接滅亡。
然而就在1350年時,發生幕府分裂的足利尊氏及足利直義兄弟二人分裂的幕府內亂-觀應之擾亂。
而這場幕府內亂也是導致南北朝的分裂狀態會持續下去的主因。
而對於為何會發生觀應之擾亂這場內亂。
龜田教授個人的看法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便是足利直冬的前途問題
足利直冬 |
足利直冬其實是尊氏的兒子,然而成為膝下無子的叔叔直義的養子,而伴隨者尊氏退居幕後以及直義掌握實權,因此在直義的屬意下,足利直冬的地位及權勢在1348年左右開始大幅提升。
然而這卻讓尊氏的另一個兒子足利義詮(尊氏嫡子,與直冬是異母兄弟)覺得很不是滋味,最後更變成足利直義、直冬養父子VS支持足利義詮的執事高師直的兩大陣營的對立。
然而單純的幕府繼承者問題,真的有辦法導致內亂長期化嗎?
另一方面更根本且牽連更廣的問題便是武士的恩賞問題。
對於幕府來說,給予效忠於己方的武士,相符其功勳的恩賞及領地可以說是最重要且基礎的根本問題。
然而當時面臨內亂的日本社會及政治背景下的北朝及幕府真的有辦法滿足效忠己方的武士,給予足夠的恩賞與有功之武士嗎?
龜田教授認為幕府在這直接涉及到武士的忠誠問題的恩賞及領地賜與的問題上無法滿足武士們的需求,也因此導致帳下武士的不滿,而使得戰亂長期化。
筆者在聆聽整場講座下來,也能發現龜田教授雖然提及到整個南北朝時代會演變成長期的戰亂,固然有許多政治事件乃至突發事件發生的關係,然而龜田教授一直很強調恩賞及領地賜與的重要性。
包含後醍醐推行對武士給予恩賞而凝聚武士們對後醍醐天皇乃至南朝的忠誠與向心力,乃至於武士們因為未能得到足夠的恩賞而對幕府亦或南朝方感到不滿。
可以說在南北朝的長期內亂下,龜田教授認為其中一個導致內亂長期化的根本問題,便是權力者對於底下的武士們,確保其忠誠的恩賞-所領賞賜的主從制度出現了問題,包含南朝透過後醍醐天皇大量恩賞武士對於的遺德凝聚南朝武士的向心力,以及北朝武士因為幕府無法滿足恩賞而離心離德,乃至後段會提及的因為恩賞問題無法擺平,使得南北朝難以達成真正的和平。
恩賞-所領問題可以說是貫穿整場龜田教授的講座,及龜田教授認為南北朝內亂之所以長期化的關鍵所在。
緊接者龜田教授繼續談觀應之擾亂的經過,並提及觀應之擾亂大致上可以分成第一階段及第二階段。
在第一階段中,起於1349年閏六月,足利直義解除高師直的執事的執務。
然而在同年八月,高師直隨即包圍足利尊氏的宅邸進行逼宮,此舉也導致足利直義失勢。
然而到了隔年1350年十月之時,足利尊氏及高師直決定出兵討伐當時威震九州地區的足利直冬。
然而就在尊氏及高師直出兵前夕,直義逃離京都。
足利直義更在12月投降南朝,隨後局勢逐漸倒向足利直義一方。
投降南朝的足利直義 |
在隔年1351年的2月的攝津打出濱之戰中。
足利直義並擊敗哥哥足利尊氏的軍隊,並提出讓高師直一族出家的議和條件。
然而高師直及一族卻在2月26日於攝津國武庫川邊遭足利直義軍斬殺。
與一族遭足利直義軍斬殺的 傳 高師直 畫像 |
至此觀應之擾亂的第一階段也告結束,並由足利直義取得壓倒性的勝利。
直義與尊氏兩方很快的也進行議和。
幕府的體制也恢復至觀應之擾亂前的體制,唯一不同的即是廢除了原本高師直擔任的執事一職,而作為直義派,並在九州擁有龐大影響力的直義養子足利直冬則被委任為鎮西探題。
但是和談不到五個月,馬上便面臨崩壞。
在1351年7月底左右,足利直義又突然逃離京都,並前往北陸,而將之前的和議成果丟入了鴨川,一去不復返。
而為何足利兄弟的和談會不到五個月便崩壞呢?
龜田教授認為有四個原因
其一 幕府的機能不全
由於足利尊氏作為幕府將軍,仍然掌握住恩賞封行權,換言之如果武士們希望得到更多的領地、封賞及利益,仍就需要得到幕府將軍足利尊氏的首肯,因此直義派的武士們對於和議的結果也多有不滿
其二 足利義詮可能很討厭足利直義
足利義詮非常的討厭叔叔足利直義,雖然兩人是叔姪關係,然而龜田教授認為,可能是因為直義殺害了支持義詮的高師直,而讓義詮憤怒。
其三 意興闌珊的足利直義
龜田教授同時也認為,到了觀應之擾亂的時期,足利直義對於政事可能也已經有點意興闌珊,雖然前面提及過,足利直義膝下無子,因而收了自己的哥哥尊氏的兒子直冬為養子,然而直義在四十多歲時,卻老來得子,生下親生兒子,然而這個直義的親生兒子,卻因為兵亂,在五歲之時就死於南北朝動亂時代的兵亂之中,失去親生兒子的足利直義也因而意興闌珊,對政治失去興趣。
其四 足利直義與南朝的和平談判的失敗
而在這失去兒子,且意興闌珊的背景之下,足利直義唯一仍努力的政治工作,就是撮合幕府與南朝議和,但是結果與南朝的議和最終失敗,導致南朝的軍隊於各地蜂起,而大大打擊足利直義的威信。
足利直義一度投降南朝,並試圖與南朝議和,但最終失敗並逃離京都前往北陸,那麼做哥哥的足利尊氏又如何應對這局面呢?
這次則換足利尊氏投降了南朝!
背叛北朝投降南朝的足利尊氏 (圖為大河劇 《太平記》中的足利尊氏真田廣之飾演) |
足利直義出逃北陸4個月後,1351年11月,足利尊氏、義詮父子投降南朝。
朝政也因此回歸到元弘一統(即建武新政)的時代,在這背景下,北朝被廢止,並回歸南朝而進行皇統統一。
另一方面,尊氏父子也以南朝為背景下討伐足利直義。
然而此次的投奔南朝一事,主要是由尊氏之子義詮主導議和,而尊氏對於兒子的處置結果卻似乎抱有不滿。
足利義詮/傳 藤原光能 畫像(神護寺藏) |
當中不滿之處分別在
1.和議條件沒有明確的寫明幕府在降伏南朝後是否會繼續存在亦或廢止
2.尤其是在對直義的處境的處理方面,尊氏與義詮出現路線之爭。
對於義詮來說,痛恨於其殺害高師直的背景下,義詮主張殲滅直義。
然而尊氏則顧及到與直義多年的手足之情,希望能夠與直義講和,和好如初。
即使如此,對於足利尊氏來說,能夠在「南朝的天皇底下開設幕府輔政天皇」也可以說是最接近尊氏的政治理想,因此雖然對於義詮與南朝的談判有所不滿,但是尊氏仍氏期望者這次與南朝的議和,而此次和議也被稱為「正平一統」。
也在這議和的背景之下,足利尊氏將當時北朝持有,象徵者天皇政權的正統性的三神器轉交南朝的吉野朝。
此舉也使得南朝的正統性大增,北朝失去了其法理上的正統性,也甚至影響到後代視南朝為正統性的濫觴。
然而就在這背景下,開啟了觀應之擾亂的第二幕
在議和的同月,1351年11月,足利尊氏隨即帶者新執事仁木賴章出陣東國。
尊氏之子義詮則留守京都,在這背景之下開啟義詮與尊氏的東西分治的開端。
而尊氏並在隔年的1352年正月抓住弟弟直義,兩人並一同進入鎌倉。
並在同年的2月26日時,足利直義死去。
由於直義的政敵也正好在一年前的2月26日遭直義殺害,因此直義死於同一天的2月26日,便有陰謀論認為,直義其實是遭到尊氏毒害,然而龜田教授認為因該沒有毒殺的事情,這應該只是單純的巧合,死於同一天,背後並沒有太複雜的陰謀。
而在足利直義死後隔月,1352年閏2月,南朝卻突然破棄與幕府的和議,同時攻擊鎌倉的尊氏以及京都的義詮。
然而明明正平一統的和議條件是較有利於南朝的,當時軍事力量較強大的幕府,承認南朝的正統性,但是為何這樣子南朝還是要破棄和議,同時攻擊幕府的京都及鎌倉呢?
龜田教授認為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在於和議條件寫的不明確。
畢竟「回歸元弘一統體制」的情況,若直接從字面上來理解的話,應該是廢止幕府,完全回歸建武新政時的政治體制才對。
另一方面更大的關鍵性的問題是所領及恩賞的問題。
雖然就兩方的談和條件上,應該要盡可能滿足兩方所有武士的恩賞,進行論功行賞,確保其領地。
然而這一點卻在實務上是完全不可行的,其主因在於長年的戰亂下,要將領地分給支持兩方的全部的武士是完全不切實際的。
且長期戰亂下來,甲方的有功武士先前獲得的恩賞而取得的土地等賞賜,可能是來自於支持乙方但戰爭失利的武士,按理說,按照和議條件,也應當甲方的有功武士應該將從乙方失利武士手中奪得的領地歸還,然而實務上甲方的有功武士早已得到領地,自然是不願心服口服的交出領地。
因此在幕府的存廢定位不明確,且恩賞問題無法擺平的情況下,這也導致南朝決定破壞和議,突襲幕府。
而對於南朝的突襲,尊氏在關東的武藏野之戰中贏得勝利,順利的奪回鎌倉。
而身處京都的義詮,儘管一度撤離京都,但是隨後也率兵回師奪回京都。
然而義詮雖然奪回京都,但是北朝方的三位上皇光嚴、光明及崇光三位上皇及皇太子直仁親王皆遭南朝帶往南方。
遭南朝擄走的光嚴上皇 |
在不得已下,幕府在1352年8月,幕府扶持原定出家的彌仁王即位為天皇(及後光嚴天皇)。
後光嚴天皇 |
但是由於如前所述,三神器早已交給南朝,因此後光嚴天皇以後的三代北朝天皇即位時都缺乏三神器來加持其正統性,也使得之後的北朝天皇的天皇權威及正統性相對受損。並成為後世的南朝正統論的根據之一,其影響深遠,甚至為直到近代為止的日本留下「禍根」。
然而儘管義詮奪回了京都,但是在不到一年後的1353年6月,南朝又再次佔領了京都,雖然義詮很快的就重新奪回京都,但是接連兩次失去京都,也導致尊氏對於兒子義詮的統治能力抱持疑問。
這邊龜田教授又指出,義詮相對來說,政治能力比較強,但是在軍事戰鬥能力方面比較差,反之尊氏反而是政治能力較差,但是軍事戰鬥能力較強,但整體而言,尊氏本身應該算是比較異常的異類。
而在同年9月尊氏回到京都,並恢復鎌倉殿(三條殿)的體制。
幕府軍並在1355年2-3月時在尊氏的率領下,與歸順南朝而襲擊京都的足利直冬軍進行最終決戰,這場在因為直冬據守在京都玄關口的東寺一帶為中心進行交戰的戰役,當時的年號則為文和,因此又被稱為文和東寺之戰,而這場決戰最終由尊氏軍贏得了最終勝利。
以後北朝及幕府體制也大致確立,在此場決戰之前,北朝及幕府曾經多次面臨存亡危機,然而此戰之後,北朝及幕府的體制已大致趨於穩固,難以撼動,之後長達四十多年,儘管北朝及南朝仍然爆發多次小規模衝突,但是幕府賭上存亡而戰的時代已經結束,而進入幕府佔有優勢的時代。
而觀應之擾亂的歷史意義,可以說因為幕府的分裂,導致本來幾乎要滅亡的南朝得以苟延殘喘,而使日本的內亂走向長期化。
然而另一方面,幕府卻也因為這次的內亂,大幅進行制度上的改革,特別是積極貫徹恩賞充行權的使用,此恩賞充行權日後也成為室町幕府政權的基石,並成為幕府將軍號令天下諸侯的最強大的武器。
最後龜田教授提及室町將軍足利尊氏的晚年,龜田教授指出雖然對於足利尊氏晚年的動向研究較少。
然而做為開創室町幕府的初代幕府將軍足利尊氏最終於1358年4月死去。
其晚年大幅推進弔唁後醍醐天皇的事業及活動,甚至在死前仍抱病企圖與當時控制九州的南朝大將-征西將軍宮懷良親王進行決戰而打算遠征九州。
足利尊氏最後的戰鬥對象 盤據九州的南朝勢力的 征西將軍宮懷良親王(後醍醐天皇的皇子) |
儘管此次九州遠征最終因為足利尊氏死去,而沒有成真。
然而龜田教授仍評價足利尊氏即使死期將至,仍展現其將軍應有之威嚴。
而到底南北朝時代整體而言對於整個日本史有怎樣的影響及時代意義呢?
就讓我們在下一篇繼續來談談。
龜田俊和專題講座 日本南北朝時代的政治與戰爭 講座 專題:
神護寺的辯解超無力的,閱讀起來根本是因為學界對這張人像畫解讀越來越有力,乾脆擺爛硬撐著不改XD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