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2年10月5日 星期三

【新書推薦·簡評】康昊:神風與銅錢-海島日本遭遇世界帝國(1268-1368)

文責:站長

康昊:神風與銅錢-海島日本遭遇世界帝國(1268-1368



筆者按:

近年來,關於元朝時期對外關係史的研究十分多,猶如雨後春筍。同儕的專著也逐漸推出市場。元代的對外關係史,以至我國13~14世紀世界史、東亞史的研究都迎來了新的階段。本書作者、上海師範大學康昊老師的最新專著《神風與銅錢-海島日本遭遇世界帝國(1268-1368)》(以下簡稱為“本書”)更是值得關注的重要作品。內容出色地兼顧述史和考析的平衡,即便不是純粹的學術專著,但其專業度無容置疑,且在大量中日學界最新成果的基礎上,注重“互動”和“多角度”的視角去考究,帶領讀者回到750年前的時空,重新審視這場前近代東亞的國際戰爭的來龍去脈。實在是值得推薦給立志研究古代中外關係史的學生一讀。

 

目錄

引言 1

 

第一章 史無前例的危機

“蒙古之號,於今未聞” 5

詭異的高麗牒狀 13

匱乏的國際知識 16

最後通牒 21

消失的軍隊 25

 

第二章 變亂的海域

貿易港博多 31

高麗的局勢 36

賈似道的計謀 39

南宋滅亡的訊息 43

“珍重大元三尺劍” 46

 

第三章 忽必烈的對手

並非“國家政權”的鐮倉幕府 51

戰時執權 56

公家政權的迷思 61

安達泰盛與平賴綱 66

都市鐮倉的新空間 69

 

第四章 弘安之役

異國降伏祈禱 75

軍事動員的擴大 80

暴風上波 83

圓覺寺開山 87

 

第五章 神國與異賊

膨脹的神國 91

失敗的弘安德政 95

寺社營造熱潮 101

神與神的內鬥 104

伊勢神宮的機遇 107

國信使愚溪如智 111

 

第六章 被扣留的元朝使節

江浙釋教總統 115

普陀山與日本 119

鐮倉禪林的沸騰 122

虎關師煉與《元亨釋書》 126

大阿闍梨後宇多法皇 129

 

第七章 新安沉船的時代

回不去的貿易船 133

寺社造營料唐船 138

宋錢資本 140

“此方庸緇,噪然例入元土” 143

留學僧的牢獄之災 146

 

第八章 擴大的元朝情報

八思巴的傳說 151

兩都之戰 155

天曆之變 159

元文宗與江南禪林 162

中峰明本的人氣 166

 

第九章 鐮倉幕府滅亡

朝廷的亂局 171

末路的武家政權 174

亂局下的入元僧 178

後醍醐天皇與元朝 180

室町幕府誕生 185

 

第十章 天龍寺唐船

宋船往來事,元弘以後中絕 189

天龍寺船 192

咳病謠言 195

蒙古之伴黨 198

嗷訴的平息 202

 

第十一章 最後的東渡僧

慶元天甯寺住持 207

方國珍反元 209

四海不安 212

觀應擾亂 214

來自元朝的“終戰儀式” 219

 

第十二章 高麗來使

庚寅以來的倭寇侵擾 225

倭寇巢穴對馬島 227

紅巾之亂 231

最後的“元朝使節” 234

五山外交登場 237

 

第十三章 大元失國

元明鼎革的情報 241

最後的留學僧 244

五山之上 249

足利義滿的難題 251

日本向何處去 254

 

結語 259

 

參考文獻 265

附錄一 主要登場人物 273

附錄二 大事年表 299

 

 

誠如上述,本書出版之前,已有一些類似題材的專著和論文面世。其中,清華大學周思成老師的《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是以稍微側重於元朝的角度重新探討這段歷史。作為教授古代中日關係史和日本史的教員而言,值得鼓勵學生閱讀兩書,並進行比較和分析。


周思成老師的《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


 

康老師(以下統一為“作者”)在這之前專門翻譯日本學者的著作,如《應仁之亂》(吳座勇一)、《中世日本的內與外》(村井章介)。后来更在日本知名的學術出版社吉川弘文馆出版其博士論文《中世の禅宗と日元交流》。可想而知,作者對本書課題的熟悉程度是毋容置疑的。

 

本書一共有十三章,本書的副題可以得知,作者從一開始不僅僅要探討這兩場戰事,而是以這段歷史為核心,擴大範圍去討論元朝和日本對戰背後,13世紀中期到14世紀中期的東亞世界裡人、物、資本、學問的交流怎樣跟這兩場大戰串聯起來,以及影響到14世紀後期明代主導的東亞國際秩序。

 

雖然表面上看視乎只以短短百年為時代背景,但從以上所見,作者的視野其實十分廣闊,探討的深入程度也恰到好處。從各個章節的內容來看,幾乎把所有跟這個命題相關的各個元素都包攬進來,且兼顧了元朝和日本各個階層的動向,不至於停留在單單解讀剖析交戰雙方統治集團間的博弈和野心。

 

作者早年負笈日本,留學於有名的學府大阪大學,主攻宋元時代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自然十分熟悉日本學界到目前為止的各項成果和見解,而且純熟引用各方史料和跨學科的研究成果。足見作者全面掌握這課題的各個要點。

 

作者在行文中說明各種概念,以及日本鐮倉時代方面的情況時,都能從更高的高度來展開說明,再以通俗易懂的文字闡述。總的來說,本書是作者在其多年的研究成果上,配合用心的提煉和加工後,讓一般讀者能更好地瞭解這段重要歷史特質的勞作,實在不可多得。

 

以下來淺談一下筆者個人的一些感想。禪僧堪稱當時的“文化人”,他們在混亂多變、局勢緊張的13世紀來往在東亞海域之間,其作用和影響力隨著時局而逐漸改變。不難想像,由於熟知宋元時期中日佛學交流,作者在討論本書核心問題時,均十分注重和特寫了禪僧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和貢獻,以及南宋至元初中日禪林的互動情況(書後的人物簡介和年表更是協助學人瞭解相關人物情況的重要參考資料)。本書提出了除了政治和外交層面,宋蒙戰爭和後續的元日戰爭在宗教和知識文化體系上的連貫性也必須一併關注和討論,方能看到更加立體的歷史像。

 

在筆者看來,第七章“新安沉船的時代”是本書的其中一個亮點。無他,但凡討論到戰役前後的東亞海域的人、物、貨交流時,不得不將最近50年來的考古成果拉進來一併考慮。不!應該說,討論這段歷史,沒有考古,特別是水下考古的成果的話,一大半的問題無從說起。

 

1975年,在韓國西南部海域發現的新安沉船讓我們在文獻史料以外,看到戰爭背後當年東亞海域的熙來攘往,也讓我們從新思考“後忽必烈時代”東亞區域的國際關係遠比文獻史料描述的豐富和多元。本章不僅積極談論到新安沉船的意義,更進一步剖析兩場戰役後的後忽必烈時代”裡,夾在國家對立夾縫裡的禪僧們為了維持跨境交流,面對種種苦難的歷史,還有跟禪僧流動平行而進的海上貿易活動情況。以小見大貫穿歷史說來容易,但若非大致掌握歷史像的全盤特質,這絕非輕易能為之的。筆者認為本章充分體現了作者在本書裡多次強調的“日本與大陸的聯繫”的主張,有助於我們突破過往只局限於討論“神風是否存在”“元、高麗聯軍為何未能成功”的瓶頸狀態。

 

 

當然,筆者作為研究日本古代政治史和武士史的研究者而言,本書第三章“忽必烈的對手”才是最為感興趣的部分。過往討論中國古代的對外戰爭史時,總傾向于對交戰對手的情況輕描淡寫,沒能充分地深入探討。日本古代史(明治時代以前)的情況也是如此,各種的誤解和認識不足都影響到我們準確地掌握日本的實際情況和各時代的意識形態變化。竊以為,本章以及第五章“神國與異賊”既是作者為了照顧各位不熟悉日本鐮倉時代情況的讀者而設的,同時也是討論這段歷史時不可回避和搞錯的重要環節,也就是本書其中一個節骨眼。在筆者看來,這部分的處理手法之優劣足以影響到整本書的閱讀享受度。

 

鐮倉幕府和鐮倉時代的獨特性對日本各個時代史而言,都有深遠的影響,深深地刻印在後代日本人的骨髓之中,其複雜程度放眼當今的日本學界,也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大課題。由此可以想像,面對這個避無可避的大難題,要處理好殊非易事。

 

在讀本章時,筆者能感受到作者在平衡“通俗”和“專業”之間的工夫,下了很大的用心。從結論來說,儘管筆者認為本章中部分對鐮倉時代的說明,尤其是與前代的平安時代之間的連貫性,“東國國家”概念方面仍有值得商榷、思考的餘地,但在當下原創中文專著裡,本書在這部分的說明依然是最為清晰易懂的一部,值得給學習日本史的學生閱讀學習。

 

由於時間有限,筆者只能就感興趣的部分,談了一下自己的感想,希望近日有機會的時候再詳細討論裡面的各個內容。

 

誠如作者在結語說的,這個課題仍然存在很多值得深入探討和填補的空間。作者利用其多年的研究成果為基礎,以多角度剖析這個牽涉各種複雜因素的大課題,各章節環環相扣,細節上的說明也十分到位,作為集合通俗和專業於一身的歷史著作,在歷史教育和歷史科普,乃至專業的學術論述上均堪稱為一部良作,足以成為當今於相關課題裡必不可缺,必須參考的重要專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