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8年2月2日 星期五

石見銀山與灰吹法



石見銀山因為其率先採用灰吹法以及產量高而知名。灰吹法的引入,點燃了學者村上隆所謂的第二次鍊銀風潮。據說在開發高峰時期,石見銀山產量佔全球三分之一。



石見大森銀山位於現今島根縣大田市大森町,中世以來由大內家掌管。根據《銀山舊記》記載,大森銀山早在鎌倉時代末期已開始開發,但技術所限,只是取露天的鑛石製鍊而已;而據《石州銀峰山清水寺天智院緣起》所載,在大永六年〈1526年〉春,由路經該地的博多商人神谷壽禎所發現,並與銅山主三島清右衛門合作,開鑿坑道深入山中挖掘。最初神谷壽禎只是將一批批剛出產的銀礦運送到博多販賣,但是由於運送成本高昂,而銀含量不一,若果採掘出來的銀礦石品質低劣,賣不到好價錢,那趟生意便要虧損了。七年之後,即天文二年〈1533年〉,神谷壽禎從博多聘用了宗丹、桂壽兩名技術人員,到銀礦場當地即場熔煉,再行販賣,此舉既大大節省高昂的運送成本,又能確保銀的質素。這宗丹和桂壽,從明國〈一說是朝鮮〉引進了一種叫做「灰吹法」的新技術,並集合大量人力去進行採礦、冶煉,據記載,在當地聚居的礦工有大約一萬三千戶之多,至今當地還留有「唐人屋敷」、「唐人橋」,可以想像得到當時曾有來自大陸的人參與這些工程。

製銀工具


一般製銀流程,工人先挖出銀鑛石,使用鐮刀形狀的錘鍊,鑿去鑛石上的雜質,然後放在一桶水中,洗落石上的泥土,接著將留在桶底的鑛石放在稱作「ゆり盆」的栗木盆中,注入清水來回搖晃,較重的銀會沉在盆底,較輕的砂土則浮在上面,這時候將上面的砂土取走,剩下的鑛石便會用作進一步的提鍊。



這時候的鑛石,仍然有許多雜質,例如鐵、硅酸(矽酸)、氧化鋁等等,這些雜質都需要分解出來,以提高鑛石中含銀度。工人會在地面挖一坑洞,坑洞內側塗上炭灰和黏土,然後生火,將鑛石放在坑洞內燃燒,工作在洞旁吹送空氣提高溫度,經過反覆燃燒,將銀礦石熔解,將浮在表面的鐵、硅酸等雜質刮走,同時在熔解過程中加入鉛,熔解的銀會跟鉛結合形成合金〈貴鉛〉,這過程稱為「素吹」。



而所謂「灰吹法」,就是利用銀和鉛不同融點的特性,將合金的銀和鉛分隔開來,從而提煉出更高純度的銀。工人挖掘一個闊三尺五寸,深一尺三寸的土坑,鋪上灰作為吹床,將貴鉛放在木炭上加熱,並在土坑上方置一樁木以防止鉛被氣化流失掉;由於鉛的融點較低,會先被熔化,並與空氣中的氧產生化學作用,產生稱為二氧化鉛的白色粉末,而仍未被熔化的銀則留在爐上,如此一來就達到抽取高純度銀的目的。

工人進行灰吹作業

灰吹爐示意圖



十六世紀後半,大內、尼子、毛利三家為了爭奪銀山多次展開攻防戰,最後落入毛利家手中。當時正親町天皇踐祚已有一段時間,可是朝廷由於窮困,一直沒有給天皇進行即位儀式。毛利元就特地委託竺雲惠心前往京都,向朝廷獻上四十八貫銀和其他御服費用,使朝廷有足夠費用為正親町天皇舉行即位儀式。毛利元就更索性將銀山獻給朝廷作為天皇的御料所,定每年納銀百枚,維持朝廷的收入。因為銀山變成天皇料所——實際開發權仍在毛利家手上,此舉既能斷絕尼子家覬覦銀山的念頭,更贏得了官位和「勤皇」的美名。



獲得石見銀山,意味著毛利家手握龐大資金來源。當時尚未進入商品經濟時代,西國仍然流行以米和銅錢作為流通貨幣,然而石見銀山的開發代表毛利家的購買力增強,吸引各地商賈進入毛利領地,大手交易。大森銀山底下的溫泉津以及安藝的嚴島是主要的白銀貿易集散地,各地商賈在該地進行交易,白銀藉著交易向外流通。



因為白銀價值較高,在民間,貢稅和一般糧食交易不會輕易用上白銀,白銀所肩負的更多是政治任務。

最常見的政治任務是對政治人物的餽贈。許多文書都有記載,每當新年、端午、八朔、重陽、年終等等重要節日,毛利家都會贈送禮物給政壇人士,收籠絡結好之效。從豐臣秀吉時代的文獻裡,常見毛利家收授白銀的記錄,幾乎每年不間斷。且舉一例如下〈《毛利家文書》第九六七條〉:



  為年頭之祝儀太刀一腰銀子百兩到來悅思食候猶施藥院木下半介可申候也
  正月廿六日〈秀吉朱印〉
    羽柴安藝宰相とのへ

除了對政壇上層人物的餽贈,也不乏用白銀交結各界人物的情況,例子多不勝數,在此不再累贅。



此外白銀是戰時必需的軍用品。軍隊打仗需要糧食,然而一年只有一兩次農穫,當軍隊需要長期作戰的時候,隨時出現軍糧短缺的情況,需要臨時調動軍糧,這時候就可以用白銀換購糧食;萬一有盟軍受敵人圍困,不便支援,也可以送贈銀子,給盟軍就地向商人買糧。其中一個例子在羽柴秀吉攻略因幡鳥取城之前,曾動用大量金錢買斷因幡國內的糧食,以致圍城時守城兵無糧可食。又例如天正年間毛利軍與宇喜多軍作戰,美作祝山城被宇喜多軍圍困多時,但是美作國內山路崎嶇,難於運輸,毛利家只好給予白銀兩枚當作支援,讓城將就地買糧,也可收穩定軍心之效。這些都是白銀在軍事層面的實際用途。



關原合戰後,石見銀山成為德川政權的直轄地,移封防長的毛利家從此失去銀山的控制權。在大久保長安的整備下,石見銀山的產量進一步提高。它所產出的銀,主要用於對外貿易和鑄造貨幣,銀作為貨幣正式流通於日本國內便是從德川時代開始。



(文章摘錄及改寫自拙作《安藝毛利史》http://nihonshi.blogspot.hk/2016/10/blog-post.html

圖片取自ふるさと学習誌《石見銀山~銀ができるまで》ginzan.city.ohda.lg.jp/files/20110324153812.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