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3月22日 星期日

《應仁之亂》書評

書名:《應仁之亂》
作者:吳座勇一 (翻譯:康昊)
出版社:遠足文化

要寫這書評實在很費心思,因為這明明是很耳熟能詳的題目,但內容卻是十分陌生。書中除了幾位足利將軍和細川、山名等大名角色,其他登場的人物名字我幾乎都沒有聽過。讀完一遍,我又把初初登場的人物和事件都忘光了。

這本書可是在日本創下四十七萬冊的驚人記錄。到底有何魅力?


首先,這本書的敘述角度有別於一般通史書,它的切入點在大和(現今奈良縣)這個內陸分國裡的興福寺,而不是描述甚麼將軍繼承權或者管領內訌的問題。

奈良是有名的古都,境內除了本書的主角興福寺之外,還有法隆寺、東大寺、唐招提寺等古剎,是旅遊熱點,但是對於奈良的歷史(準確點說是戰國時期的歷史)相信沒有人說得出所以然來。原因在於大和國沒有甚麼傑出且能影響大局的人物(松永久秀?),也從來不是政治鬥爭的焦點。我們閱讀日本中世史,基本上都不會關注大和國這片地方。

作者吳座勇一很明確地用大和興福寺經覺和大乘院尋尊定為主角,以他們的生涯作為主軸,用他們留下的記錄,輔以其他史料,旁觀這場大亂的因由和發展。這顛覆了一般通史書的敘述方式,同時也讓讀者感到好奇,這兩人跟應仁之亂有甚麼樣的關係?

書中先古後今介紹了興福寺和門跡的由來,帶出寺院內部人員分成幾個層級,門跡在平安、鎌倉時期掌握大權,是實質上的大和守護(名義上幕府不設大和守護,概由興福寺管治),但由於鬥爭頻繁,權力逐漸滑落到低端的眾徒和國民(非門徒,可以看作地方豪族)手上,這些豪族漸漸膨脹,各據山頭,互相攻伐,牽動了周圍的政治局勢,大和國於是成了是非之地;大和各地的豪族,又與外圍的北畠、畠山、細川、山名等大名勾結,拉幫結派,前者是後者權力鬥爭的棋子,後者則是前者武力擴張的強援,形勢愈來愈混亂,最後以京都十年大戰的方式引爆‥‥‥

所以說應仁之亂的源頭是畠山家內訌,這說法未免管中窺豹,它充其量只是近因,我們必須繼續追問:畠山家為何內訌?如果只是繼承人問題,為何不能在家族內部解決,或透過幕府仲裁,竟致愈演愈烈,最後發展成全國內戰?作者將目光放在大和國的動亂無疑是正確的,透過大和動亂的分析,我們才明白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應仁之亂是幕府高層管理不善而讓小事化大的後果。與此同時,在混亂過程中我們見證著權威階層逐漸被架空,由代官、眾徒、國民逐漸掌握實權,他們的崛起正是日後所謂「下剋上」的濫觴。

這段歷史大部份人物都是我們沒聽過的,但影響十分深遠。讀起來不會乏味嗎?不會。這麼盤根錯節的利益糾葛,這麼曲折複雜的人物關係,作者能夠爬梳得整齊順暢,敘述如行雲流水,有條不紊,就像小說故事一樣吸引,讓人手不釋卷。總括來說,這是近年難得一見寫、譯俱佳的上乘之作,難怪創下銷售奇蹟,掀起室町史熱潮,在這題目的寫作上,恐怕無人能出其右。

目次

前言

第一章    畿內的火藥桶─大和
興福寺與大和
攝關家與興福寺
一乘院與大乘院
眾徒與國民
動亂的大和
南北朝時期的大和
國中合戰
蠢蠢欲動的後南朝勢力
經覺的榮光與沒落
一帆風順的前半生
選定接班人
宇陀「郡內一揆」暴動
將軍足利義教的方針轉換
成身院光宣的暗中活動
經覺失勢

第二章    通往應仁之亂之路
戰鬥的經覺
嘉吉之變
筒井氏內訌
經覺與光宣
尋尊與《大乘院寺社雜事記》
畠山氏的分裂
京都的武力衝突
搖擺不定的足利義政
擁立畠山政長
大名之間的合縱連橫
越前的長祿之戰
河鍋之戰
臥薪嚐膽的畠山義就與焦躁的斯波義廉
文正政變
畠山義就上京

第三章    大亂爆發
軍事政變
御靈之戰
細川勝元的反攻
足利義政的選擇
短期決戰戰略的破產
兩軍的構成
足利義視的失勢
大內政弘入京
西幕府的誕生
戰法的變化
井樓的使用
御構的出現
足輕的誕生
補給線爭奪

第四章    應仁之亂與興福寺
別當經覺的獻身
第四次出任別當
供目代人事的調整
封印名字
寺院管理重建的失敗
越前的情況
朝倉孝景與經覺
楠葉元次前往越前
經覺與尋尊
性格差異
關於政覺
亂中遊藝
一條家避難
古市的「林間」

第五章    眾徒、國民的掙扎
中世都市奈良
奈良的居民
御祭
古市的盂蘭盆舞
大亂的轉捩點
成身院光宣的死
朝倉孝景倒戈
西軍擁立後南朝後裔
古市胤榮的悲劇
家臣們的反叛
依靠經覺
依靠山田宗朝
胤榮的引退

第六章    大亂終結
厭戰氣氛的蔓延
疫病流行
摸索和談
無法終結的大亂
曖昧的停戰
細川、山名單獨媾和
停戰工作的開展
西幕府的解散
此後的大和
經覺的死與尋尊
畠山義就的獨立王國
筒井氏的衰敗

第七章    應仁之亂後的室町幕府
幕府政治的重建
寺社本所領返還政策的重開
足利義政隱居
細川政元與山城國一揆
陷入困境的幕府山城國統治
山城國一揆暴動
細川政元的想法
孤立的將軍
足利義尚自立
足利義尚親征近江
足利義材政權誕生
室町幕府落日
明應政變
古市澄胤進攻南山城

終章    應仁之亂的餘波
守護在京制度的瓦解
京都文化向地方的傳播
戰國大名與鄉村
殘存的興福寺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