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責:小編 陳家倫
閻柔在《後漢書》及《三國志》中,並未為其獨立立傳,但是若翻開上述兩本史書,我們可以看到閻柔的事蹟散在兩書中的〈公孫瓚列傳〉及〈烏桓鮮卑列傳〉等中,透過這些史書上的記載,我們依舊能夠爬梳出閻柔的事蹟。
閻柔雖然《後漢書》及《三國志》中,並未為其獨立立傳 但是還是能從兩書中爬梳整理出閻柔的事蹟 |
閻柔為幽州廣陽郡人,由於廣陽郡是古代燕國的所在地,郡治在當時的幽州的重要城市薊城,因此在史書上提及閻柔時,有時候會指他是廣陽人,又或者是燕國人,其實皆是指他是今日幽州出身的人物,且從史書的記載來看,閻柔應當不是胡人,而是漢族。
但是年輕時,閻柔便因故融入了烏桓、鮮卑中,但作為外人的閻柔,卻受到烏桓及鮮卑人的認可,而被烏桓及鮮卑人所信服,甚至閻柔還為了鮮卑人,殺害原本漢帝國委派管理烏桓及鮮卑人的烏桓校尉邢舉並取而代之。
如《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載
「廣陽人閻柔,少沒烏桓、鮮卑中,為其種人所歸信,柔乃因鮮卑眾,殺烏桓校尉邢舉而代之。」
雖然史書上並未明確記載為何閻柔一位廣陽郡出身的漢帝國人,為何少年時期就跑去跟鮮卑烏桓等東胡人等遊牧民族混,但是考量當時漢末西元180年前後的情況,筆者認為兩種可能性為比較有可能的原因
1. 因華北連年戰亂及烏桓人入侵中原而被烏桓人俘虜而自幼融入烏桓人陣營
2. 因華北及中原戰亂,而為避戰亂而前往草原與烏桓鮮卑人群居避亂。
關於第一點被烏桓人俘虜
由於在東漢末年的180年代,曾經發生張舉張純勾結烏桓大人丘力居,寇掠青、徐、幽、冀四州。
張舉與張純勾結下稱帝自命天子,並勾結異族烏桓起事寇略青、徐、幽、冀四州。 |
漢帝國為此派遣公孫瓚對抗烏桓的丘力居。
面對張舉稱帝擊勾結異族烏桓人舉兵寇略河北四州, 有白馬長史美譽,讓烏桓人忌憚的公孫瓚乃奉朝廷命討伐張舉及烏桓人 |
雖然公孫瓚善戰一度擊破丘力居,但最終反因深追敵人導致後繼無力,而先勝後敗,直到劉虞成為幽州牧,對烏桓人在內的胡人採取懷柔政策,才將張純梟首,並與烏桓人等胡人建立友好關係,穩定北方。
採取懷柔政策,反而籠絡了烏桓人而平定張舉張純之亂的幽州牧劉虞 |
《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載
「靈帝初,烏桓大人上谷有難樓者,眾九千餘落,遼西有丘力居者,眾五千餘落,皆自稱王;又遼東蘇僕延,眾千餘落,自稱峭王;右北平烏延,眾八百餘落,自稱汗魯王:並勇建而多計策。中平四年,前中山太守張純畔,入丘力居眾中,自號彌天安定王,遂為諸郡烏桓元帥,寇掠青、徐、幽、冀四州。五年,以劉虞為幽州牧,虞購募斬純首,北州乃定。」
《後漢書》〈劉虞列傳〉及〈公孫瓚列傳〉也對中平四年(西元187年)~中平六年(189年)的張舉之亂稱帝及勾結烏桓人丘力居等入侵青、徐、幽、冀四州等今日華北平原乃至中原地區有詳細記載。
一度與稱帝的張舉及張純聯手寇略河北四州, 最後在劉虞懷柔下成功重回漢帝國懷抱的三郡烏桓領袖 丘力居 |
《後漢書》〈劉虞列傳〉亦載
「後車騎將軍張溫討賊邊章等,發幽州烏桓三千突騎,而牢稟逋懸,皆畔還本國。前中山相張純私謂前太山太守張舉曰:『今烏桓既畔,皆願為亂,涼州賊起,朝廷不能禁。又洛陽人妻生子兩頭,此漢祚衰盡,天下有兩主之徵也。子若與吾共率烏桓之眾以起兵,庶幾可定大業。』舉因然之。四年,純等遂與烏桓大人共連盟,攻薊下,燔燒城郭,虜略百姓,殺護烏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眾至十餘萬,屯肥如。舉稱「天子」,純稱「彌天將軍安定王」,移書州郡,云舉當代漢,告天子避位,勑公卿奉迎。純又使烏桓峭王等步騎五萬,入青冀二州,攻破清河、平原,殺害吏民。朝廷以虞威信素著,恩積北方,明年,復拜幽州牧。虞到薊,罷省屯兵,務廣恩信。遣使告峭王等以朝恩寬弘,開許善路。又設賞購舉、純。舉、純走出塞,餘皆降散。純為其客王政所殺,送首詣虞。靈帝遣使者就拜太尉,封容丘侯。」
《後漢書》〈公孫瓚列傳〉也提及
中平中,以瓚督烏桓突騎,車騎將軍張溫討涼州賊。[一]賊即邊章等。會烏桓反畔,與賊張純等攻擊薊中,瓚率所領追討純等有功,遷騎都尉。張純復與畔胡丘力居等寇漁陽、河閒、勃海,入平原,多所殺略。瓚追擊戰於屬國石門,虜遂大敗,弃妻子踰塞走,悉得其所略男女。瓚深入無繼,反為丘力居等所圍於遼西管子城,二百餘日,糧盡食馬,馬盡煑弩楯,力戰不敵,乃與士卒辭訣,各分散還。時多雨雪,隊阬死者十五六,虜亦飢困,遠走柳城。詔拜瓚降虜校尉,封都亭侯,復兼領屬國長史。職統戎馬,連接邊寇。每聞有警,瓚輒厲色憤怒,如赴讎敵,望塵奔逐,或繼之以夜戰。虜識瓚聲,憚其勇,莫敢抗犯。」
換言之在這烏桓人曾在187~189年劫掠中原造成漢帝國北方各州重創的胡漢衝突背景下,身處北方州幽州廣陽郡出身的閻柔,在這背景下被烏桓人擄去北方草原並非不可能。
即使如此,我們也不能排除另外一個可能性,就是因為中原本身的連年戰亂導致
第二點
閻柔與族人為避免戰亂而北遁草原與胡人共居
實際上當時漢末因為戰亂,不少人為了避免戰禍,而難逃江東甚至交州避難,又或者北逃草原漠北與胡人群居的案例並不少。
觀《三國志》〈鮮卑列傳〉也有類似記載
「軻比能本小種鮮卑,以勇健,斷法平端,不貪財物,眾推以為大人。部落近塞,自袁紹據河北,中國人多亡叛歸之,教作兵器鎧楯,頗學文字。故其勒御部眾,擬則中國,出入弋獵,建立旌麾,以鼓節為進退。」
《後漢書》〈烏桓列傳〉
「及紹子尚敗,奔蹋頓。時幽、冀吏人奔烏桓者十萬餘戶,尚欲憑其兵力,復圖中國。」
換言之因為漢末戰亂,導致北方各州的漢人或中國人逃亡北方與烏桓及鮮卑人等群居之人並不在少數,在考量漢帝國自光和七年(184年)黃巾之亂爆發直到閻柔初登場的初平四年(193年)的十年間,漢帝國北方也確實遭遇了黃巾之亂及張舉之亂等重大戰亂,因此不能排除不少漢帝國人為了躲避戰亂,而逃往北方與胡人群居,而閻柔也或許可能是這其中一員。
因為收留躲避戰亂的中國人(漢帝國人),而發展壯大的鮮卑守領軻比能 |
不過雖說筆者這樣分析這兩種可能性,但是由於史書上,並無記載閻柔年輕時為何與烏桓鮮卑等東胡人群居的真正原因,仍無法確定,筆者僅提供兩個比較合理的可能性供大家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