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心得分享)「候文」—研究戰國史不可少的技能



今天換一個角度,寫一個教學心得,談談研究戰國史在內的日本中、近世史時,必須習得的一個技能:候文(Sōrō-bun)。

由於考慮到有讀者沒有聽過這名詞,容我簡單解說一下。
「候文」是日本約在10世紀以後開始流行的書面語,而且一直通用至明治時代。之所以稱為「候文」,是因為語句裡的最後大都會以「候」作為結尾,用現代日語來說,類似於「です」、「だ」、「ます」、「る」、「した」。

為什麼日本會發展出這個獨特的書寫語法呢?在日本語學上仍處於研究階段,但可以肯定的是,「候文」的出現跟日本在十世紀邁向「國風時代」有關。

「國風時代」就是自唐帝國在公元十世紀初滅亡前後,大量吸收了唐的文化的日本開始自行發展出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和藝術。語言方面也從漢文慢慢衍生出以日本語法寫成,用漢字書寫的「和風漢文」,再到後來我們熟悉的片、平假名也慢慢地被廣泛應用,形成了漢字與假名混合書寫的文體。

起初、這種文體出現在識字的貴族之間,當時嚴格上是屬於私人信件,公文等仍是標準漢文。不過,要留意的是當時日本人讀的時候當然不是以漢語來讀,而是用日文語法譯讀。例如: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當時(其實現在也是)日本人要這樣讀:



牀前、月光を看る,疑ふらくは、是れ地上の霜かと



然後由此演變成「候文」,並普及起來,在十一世紀左右,即源平爭霸的時代,日本與當時宋帝國的交流沒有當年跟唐帝國的那麼密切,「候文」的盛起某程度上是「脫漢語」的一個結果,然後隨著時代發展,文體也越來越像現代日語。「~候」的句型也完全成熟,而且成為了書面語,嚴格上算是「我手寫我口」(近現代的日語要到江戶時代才衍生出來)。



舉個例子:



この忠功、政虎一世中忘失すべからず候



這是上杉謙信在第四次川中島之戰後寫給參與戰時的麾下將領的激勵信的一句,並且成為他的名句。



文中的「忘失すべからず候」明顯是漢字與假名混合的文體,但也可以直接寫成全漢字的和式漢文體「不可致忘失候」,「不可致= すべからず」,文意相信大家能推想出來,也相信大家已經發現語順前後顛倒,華人讀起來會覺得很奇怪,難以習慣。



這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戰國粉絲,卻在日本很少華人在研究日本中、近世史的原因之一(當然就業前景的原因也很大啦ww)。



那麼,先撇開錢和事業問題,如果大家想更上一層樓,直接接觸、近距離了解當時戰國武將們的語言,那麼「候文」是不可避免地要習得的技能。因為即使是相關日文解說書籍,也不可能把所有文句都翻譯(有的話也很貴ww)。



如果要學習這種奇特的變體古文,以我所知,即使是各大學的日系也沒有教導,就連現代日本人也不一定能解讀。我們要學習的話,基本上還是靠自學,日語N1水平不在話下,還要手找古語辭典,然後多讀古文或相關資料,抄寫筆記,慢慢牢記一些定型句法,那便能慢慢上手。



我自己也是這樣開始,從高中開始自學到現在,終於可以跟日本的研究者並肩交流。不瞞大家說,我在學會發表論文引用史料,也要用上述的方式郎讀出來的哦。(掩臉)



總之,想更深一步了解戰國史或日本中、近世史,日語能力自然不用說,後面還有更深邃的部分等待你呢!但是!既然有技巧可循,自然絕非華人不能跨越的鴻溝。是在人為,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1 則留言:

  1. 佩服!之前大學上東亞漢學才知道這個酷東西,但後來轉回本行研究中東史就沒有繼續深研。不知道站長大有沒有推薦的候文自學書籍?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