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本書資訊與書評動機
胡煒權著,《豐臣西軍與關原之戰: 「正義之師」的敗北之謎》,新北:遠足文化,2019。
章節資訊:
第一部 關原戰史
第一章:豐臣政權的傾倒
第二章:韜光養晦,高舉大旗
第三章:烏雲密佈,戰火漫天
第四章:關原決戰,諸將黃昏
第二部 關原考疑
第一章:豐臣西軍之謎
第二章:豐臣西軍敵將錄
終章.慘敗關原之後
在這本書之前,華語領域中關於關原之戰的分析與評價多半偏向西軍,近年大河劇與電玩遊戲甚至加深世人這方面的判斷,多半以同情的角度看待西軍的敗北,甚至以「正義」的詞彙加諸於西軍之上;反觀參與德川一派的豐臣東軍則被認為助紂為虐、為虎做猖。但這樣的評價是否公允?
也因此,這本書揭開了豐臣西軍敗北的謎團,有別於以往眾多書籍的論述,重新分析軍紀物、書信,回歸這段歷史應有的評價。
貳、
本書摘要
自豐臣政權後期以來,秀吉主導的朝鮮戰役(萬曆朝鮮戰爭/文祿慶長戰役),原以為能征服朝鮮、大明,卻使豐臣政權拖入七年的長期戰爭,而這場戰役導致西征的日軍進退兩難。同時在戰爭前夕,秀長的病逝、中途秀次事件導致政壇動盪,家族人力稀缺,秀吉不得不下令大名提交誓言書、寄望於其他頗有實力的大名,以保政權安泰。
此時秀吉希望先將權力分享給較具實力與地位的前田利家與德川家康,兩者在織田時代以降實力雄厚,也希冀透過二位輔佐繼承人秀賴。此時秀吉已然步入晚年,後續在秀吉遺書當中,也將毛利輝元、上杉景勝、宇喜多秀家列為顧命大臣,但所有事物都需經過家康與利家的指示,在斟酌行事,並且從遺言當中可看出,顯然前二者的地位是高於後三者,這五位即為「五大老」;同時設置「五奉行」,兩者相互監督。
遺書中也談及嚴禁各大名私自締結婚約、交換誓約。不過,首先違背遺言的正是奉行眾,毛利輝元與奉行眾交換誓約,以大義名分排擠家康。即使很快的兩邊交換誓書,但僅僅只是保持穩定,豐臣政權已然形成派系對立,家康這一側眼見三成等人違反遺言,也開始公然締結婚姻,激化兩方的矛盾。有能力調和兩派紛爭的前田利家也因病倒下,兩派勢必會因爭奪政權而爆發戰爭。
首開軍事行動的即是七武將,針對朝鮮戰爭,奉行眾未能「如實」稟報戰功,「惡意」重傷七武將,包庇同黨一事,率小部隊攻擊奉行眾,促使三成退出政壇,其餘大老們由於政務較為遠離政治中心,家康得以執掌大權,單獨介入諸大名自身的政治危機(島津、宇喜多)、拉幫結派、壓迫前田家成為德川派系的一員。
此時,上杉家又因為內政等問題,遲遲無法拜見秀賴,使家康在六月得以透過豐臣政權的正當名義發起上杉征伐。在家康不在的時刻,三奉行要求輝元前往大阪,反家康陣營正式發起行動,首先針對細川一家,遂有了首位犧牲者;奉命駐守伏見城的東軍將領也開始加強守備,可以說戰爭開打已是時間問題。七月中,《內府違規諸條》成了西軍的檄文,正式將傾向家康一側的大名們列為賊軍,伏見城的陷落也正式讓戰爭浮出檯面,分裂為東西二陣營。
在征伐上杉的德川派系大名在宇都宮一帶透過軍令傳遞,各自西上,於尾張集結。西軍當中,京極高次的曖昧不明到籠城抵抗西軍部隊、田邊城的攻防戰都有效阻擋西軍的集結。家康在佈好防線後,於關東一帶等待其他大名的動向,派出書信承諾事後的獎賞。其餘豐臣東軍的迅速進擊、攻克岐阜城的積極行動,迫使家康的快速西進,讓這場東進戰事能在家康的掌握中。
在上杉討伐軍的離去後,上杉的應對策略轉向積極進攻,聯絡庄內的上杉家臣兩面夾擊最上家,試圖以最快速度迫使東北諸大名的降伏。但天不從人願,小早川在開戰前的不穩舉動(趕走原本的駐守部隊)、豐臣西軍中積極主戰的石田、小西、宇喜多不是因為自家實力不足,就是因為朝鮮戰役消耗過多、無力恢復,南宮山上的毛利、長宗我部等部隊也僅是在一旁觀戰,無法觀察主戰場的狀況,甚至有內通德川;小早川隊在開戰之際直接攻擊位於前線的大谷隊,這些因子使得西軍的迅速潰敗。
九州地區在毛利家的主導下,奉行眾勸誘細川家臣投靠西軍不果,而派遣大友義統回歸故土豐後,在當地製造東軍的不利因子,最終聯合四國大舉行動的毛利軍控制九州。但大友的失敗、毛利在四國軍事行動不順與西軍在關原的敗北,這個戰略目標終究告吹。
上杉家獲得西軍傳來潰敗消息時,已經十月分了,這時,德川家康已針對毛利輝元在戰爭期間積極攻略四國一事認定為戰犯,大幅減封;上杉也積極上京請罪,同樣受到大規模減封。兩家從當年的「五大老」的地位,淪落至中等大名。
參、
讀後心得
這部《豐臣西軍與關原之戰》是暨《明智光秀與本能寺之變》、《日本戰國.織豐時代史》後,又一本針對日本戰國時代的中文巨作。與《明智光秀與本能寺之變》類似,第一部份是歷史過程;第二部分偏向人物、史料分析。由於礙於篇幅與不便劇透等因素,在摘要部分選擇第一部分-關原戰史做介紹。在第一部分首先針對豐臣秀吉晚年的政治問題詳述之,也因此使得讀者易於連結後續的政治變化與政爭,翻譯部分書信與史料佐證其過程。表面統一(家康實力保存)、朝鮮戰爭、秀長病逝、秀次事件導致後續的權力集中、主少國疑問題。其中朝鮮戰役的諸多矛盾,更成了其中的關鍵,這些因子使得秀吉晚年的政治動盪,直到關原戰前都沒有很好的解決。而首開第一槍的正是所謂正義的三成等人,拉幫結派,也讓家康有了打破規定的行動。可以說在政治上,家康確實是較為老練(後續的島津處置也是如此)。
在戰爭期間,東軍的目標相對一致,在於擺脫賊軍的惡名、擊潰未能秉公報告的奉行眾,即使有內通行為,但是未經過朝鮮戰役摧殘的德川軍能夠使東軍立於不敗之地,同時內通東軍的西軍諸將的作為也大大的拖延主戰的西軍,上杉、毛利都幾乎只顧及自身安定與利益,並未對主戰場有更多助益,關原之戰東軍獲勝並不意外。
摘要中未提及的第二部分則透過史料分析西軍諸將乃至於福島、加藤等武將,甚至翻譯原文,對於不通古日文與書信的讀者來說絕對有相當大的幫助,透過史料導正歷史通說,重新認識關原之戰,是第二部分,乃至於全書最大的貢獻。閱讀中唯一卡關的部分在於〈直江狀〉的辯證過程,對於史料不熟悉的讀者來說恐怕也是一大難題。
這本巨作打破過去的通說,史料與分析並陳的內容值得一讀再讀。如果對於關原之戰想要更多認識的同好們,《豐臣西軍與關原之戰: 「正義之師」的敗北之謎》一書千萬不要錯過了。
肆、 提問
1. 上杉家在關原一役的過程有沒有回歸故土越後的想法與動機?
2. 對於關原戰爭過程的貧乏,有沒有辦法透過考古結果來補足?
3. 正常來說,寄信給德川家康的所謂‹直江兼續書信›原本文本為何消失,‹直江狀›出產的動機又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