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2年8月12日 星期五

日本掃墓史

 文責:站長


幕末時期的盂蘭盆節


在所有的人類社會裡,都離不開生離死別這個環節。而在中國文化裡,便有一句「死者為大」,簡單的四個字突顯了重視死亡和死者的觀念,而且隨著千百年來的交流和滲透,歷代中國王朝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周邊地區與國家,日本這個與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度自然也不會例外。

 

但我們一旦深入研究,我們不難發現,其實一直以來日本的葬送和掃墓習俗,以至從中透示出來的生死觀、家庭觀都有其獨特之處。從這兩個習俗以及觀念裡,我們能夠輕易地看到一個「驚訝的常識」:這個看似與中國文化十分相近、互動良多的國家與人民,其實跟我們華人社會的相關觀念不盡相同,值得我們拋開固有想法,重新地了解和認識。

 

晚來的掃墓習俗

說到日本的掃墓習俗,很多熟悉日本節日假期的讀者可能立即會想到了一年一度、每逢八月中旬的「盂蘭盆節」(お盆)假期。以現代日本而言,盂蘭盆節的意義越來越偏向回鄉探親和放假休息,省親和掃墓則退居其次。究竟,盂蘭盆節是怎麼來的?日本人的掃墓習俗又是如何?

 

開宗明言,先給各位讀者兩個「驚嚇」。

 

第一個是:日本人的掃墓史是從五百年前才開始成型。

 

第二個是:日本人在一百五十年前左右,才興起家族墓的建立。

 

換言之,日本人的掃墓習俗其實是很後期才形成的,而且是逐步地建立而成的一個文化。與我們一直以來的想法可能有點不同,這跟我們一直想像日本人的生死觀和家族觀,可能不盡相同。

 

首先來談第一個「驚嚇」。簡單來說,就是現代日本人的掃墓習俗形成得比較晚。當然,這並不表示日本人在古代不存在葬禮。只不過,嚴格來說,從古代以來,一直到五百年前的室町時代晚期(十五世紀末),日本人將「葬禮」和「葬禮後」分開理解,而我們現在已經習以為常的「掃墓」還沒有在那時候的日本成為平常、定期的活動。為了讓大家更好理解,接下來有必要去簡單說明一下與掃墓息息相關的日本葬儀史。

 

 

公元五、六世紀時,日本從朝鮮半島的百濟王國傳入佛教。專家們透過考古挖掘,得知在這之前的繩文至古墳時代,當時除了貴族和部落領袖外,那時候的日本人基本上實行「捨葬」,即是將伴隨一些陪葬品的遺體放在空地裡埋葬,又或者就這樣放在地上,任由動物處理,或者自然地腐爛,成為土地的一部分。而且,遺體大部分都是以屈膝的方式埋葬,以節省挖土的時間和成本。

 

另外,在考古挖掘的發現中,從埋葬方式看出古代日本人對死者的恐懼。不少出土的遺體裡,都能發現他們被綁著四肢,又或者胸口被石頭壓著。這種方式充分反映了人們對被埋葬者死後會化為惡靈作惡,產生恐懼心理。

 

總而言之,佛教傳來之前的日本人,在埋葬遺體時還是以一種較為簡單的方法。那麼,這是不是表示著那時候的日本人完全沒有紀念死者的活動呢?當然不是。

 

根據著名的《魏志.倭人傳》(以下簡稱《倭人傳》)的記載,三世紀時的日本人也會為逝去的死者進行悼念儀式。《倭人傳》中提到,當時的日本人會聚集起來,喪期時不食肉,喪主哭泣,他人就跳舞飲酒。這段記載嚴格來說,只是一段無法完全引證的片面記載,但由於是文獻史料上唯一,而且是關於古代日本人葬儀活動的最古老文字記載,因此至今仍然是我們了解日本人葬禮形成的重要資料。

 

到了佛教成為日本國家宗教之一後,差不多時間進入日本的中國王朝典章制度,對相對簡樸的日本葬禮產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影響。在為數不多的史料裡,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大和王國的大王(天皇的前身)和貴族模仿中國王朝的皇帝殯葬方式,葬禮也成為歷時長達一年半載的國家大事。

 

但是,隨著德治思想和佛教崇尚簡約、節儉的思想成為主調後,貴族與大王們的葬禮也慢慢走向了簡約路線。傳統的土葬被火葬取代,為悼念死者,在死者的墓上建立佛塔也成為了風尚。

 

不過,這裡要留意的是,佛教傳入後,日本人才開始追憶亡者,定期為死者進行法事,又或者為死者立碑記念。因此,在此之前日本人對先祖的記憶十分含糊,甚至都忘記了先祖埋葬在何處。

 

到了十四世紀的室町時代,日本人開始為死去的雙親進行定期紀念、立碑記名,以及陸續出現了「先祖代代之墓」。這除了是因為佛教越來越平民化,也是與當時日本人的生活水準開始提升有關。

 

 

不過,直至江戶時代,一般的墓地仍然以個人為主,而且即使是夫妻、雙親也是分開埋葬和記念的,與室町時代開始發展出來的「先祖代代之墓」分開進行悼念。可見,日本人的死亡和哀悼家族的觀念與華人社會不同,沒有強烈的「大家族」觀念,孝道雖有,但主要是對雙親至祖父母為止。

 

那麼,接下來第二個「驚訝」是:現在在日本墓園裡常看到的「某某家之墓」又是什麼時候出現和普及的呢?

 

嚴格來說,真正促成由「先祖代代之墓」到「某某家之墓」的,要到日本的明治時代。明治時代開始對人口戶籍進行改革後,改變了日本人的家庭觀,由以前的宗族,變成了較少的核心家庭,但對於家庭、家族的羈絆卻反而因為這種戶籍制度而變得更強韌。

 

不過,到了近現代日本,隨著日本人口老化,出生率長期低迷,核心家庭也開始出現崩潰,「某某家之墓」相對減少,各種個人墓、無名墓,甚至人與寵物合葬的新型墓陸續出現,深刻地反映了現代日本人的墓葬文化已在改變,掃墓的需求也開始迎來危機:沒有人掃墓,也沒有供人掃墓的墓。

 

掃墓文化正走向終結?

日本人每逢到了八月中的盂蘭盆節時,便會去進行掃墓。當然,除了盂蘭盆節,先人、親人的忌日也是他們前往墓園的時候。

 

盂蘭盆節真正的起源現在已難以考證,最早出現盂蘭盆節的記載是在十二、三世紀左右,起初並非只是為了祭拜死去的雙親而進行,更重要的是兒女給健在的父母送上代表生命力和長壽的食品,祈求父母健康長命,因此,古時候的盂蘭盆節並非死者的專屬節日。

 

雖然盂蘭盆節已成為日本人定期掃墓的季節,但其實盂蘭盆節在八月中的規定只是大城市為了方便調整上班假期,而形成的習慣,在日本各地,還有分「新盆」和「舊盆」,也就是按舊曆還是西曆來過盂蘭盆節。因此,一般而言,介乎是 7 月中至 8 月中左右,各地不同。而且與盂蘭盆節相關的活動和祭祀儀式也因地而異。

 

基本來說,日本人在盂蘭盆節時掃墓要做的事,不外乎洗刷墓石,供花和上香和唸經。其中,洗刷墓石可說為最重要的一環,男女老少都會進行分擔,以示對故人的懷念和愛意。

 

隨著人口老化和低出生率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再加上都市化加劇,家庭成員分住的情況也越來越普及,「老死不相往來」也常有聽說,甚至有墓石建造商悲觀地預測,日本人的掃墓文化和習俗正在萎靡,甚至已經走向終結之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