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田勝賴像(JR甲斐大和站前)
有關長篠之戰後的另一個問題,便是不少人已把此戰跟七年後的天目山之戰直接地連接起來,彷彿長篠之戰之後,立即便進入天目山之戰,然後武田家便滅亡了…所以出現了以下的圖式:
長篠之戰出陣錯誤→衰亡→眾叛親離→家破人亡→勝賴的錯
可是,長篠之戰又是否真的令武田家立即一落千丈?這倒是「反勝賴」的人沒有想想的重點。大概是因為「遲早滅亡了,其間做了什麼也沒有意思」吧?但事實上,長篠之戰敗北,雖然真的損失了很多有力的將領,但長篠之戰後,武田家的領地卻沒有立即支離破碎。當時失去的,只是天正三年征戰時奪取到的東美濃及遠江一部分而已。遠江的重鎮高天神城仍然是武田家的,這也就證明長篠之戰的敗戰只是在人事資源上,以及武田家顏面上受到較大的損害,實際的大損害還沒有出現。之後的勝賴及武田家也沒有絲毫的敗色,在東日本仍然三強之一,不同的只是德川家康在信長的保護下,沒有亡在武田之手上,並且依然是威脅武田的一大存在。這樣去看的話,要醫好長篠之戰所帶來的痛楚,其實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但不幸的是,這個看似簡單的「時間問題」,對這七年間的武田家來說,卻是至難得到的寶物。
影響了武田家命運的,有兩大事件,即天正六年的上杉御館之亂與天正九年的高天神城之戰。其中較受爭議的,便是天正六年的御館之亂的問題,在此簡單說明一下。
剛打敗織田軍的上杉謙信暴斃於春日山城,這個突發事件所引發的景虎.景勝家督爭奪戰,傳統都說勝賴為利忘義,支持景勝,因而結束了甲相同盟,最終遭受到織田、德川及北條的三方夾攻,而受恩於勝賴的景勝卻沒有做什麼;因此勝賴的外交拙劣,是另一個武田滅亡的原因,也是勝賴不足的地方云云… 筆者從此看到這些說法,當初也覺得似是有理的,尤其是由甲相同盟變為甲越同盟後,武田家的確面對織田、德川、北條三方的夾擊,勝賴的決定的確是影響深遠…不過,筆者再細心思考後,卻認為並不盡是如此。
首先說勝賴貪圖上杉景勝的五百兩黃金(《甲陽軍鑑》稱一萬兩)及割讓東上野的引誘,而選擇離棄景虎(始勿論三郎景虎是何人之子,但出自北條一族已是沒錯)之說,從史料上來說,只是說出了其中一個表面。事實上,勝賴本來希望的是對景勝、景虎兩方進行斡旋,也就是勝賴首先考慮的是停止戰事,這當然是因為考慮到北陸的柴田勝家等織田軍的動向。而另一個原因,便是勝賴不想捲入這場內亂之中。事實上,當初勝賴之所以會介入事件,乃因北條氏政出兵遲緩,而無法幫助景虎扭轉逆境,而請勝賴出手。這個要求,站在甲相同盟的角度,無疑是理所當然的,對北條家的角度來說,更是有理。可是站在勝賴的角度,這卻是一個燙手山芋。無論幫任何一方,也存在危險,勝賴的決定,只是選擇危險度較低的一方而已。而對武田家來說,景勝方及景虎方都是難以估計的。
有人曾說「選擇景虎不就是最好了嗎?這樣北條、上杉、武田三方便可以一同對抗織田、德川啊!」可是,一方面勝賴事實上沒有選擇任何一方,御館之亂最終因為景勝方破壞和約而結束,勝賴事實上並沒有出兵幫助景勝。再者,筆者認為以上的想法並不是對武田家最好的。上杉(北條)與北條連成一氣的話,究竟是不是有利於勝賴及武田家是關鍵,如果北條、上杉都選擇與織田、德川聯手的話,那勝賴面對的,不是三方圍攻,而是四面圍攻了。當然景勝也有這個可能,但相比受北條影響的景虎,大抵會肆意行動的風險較低。最終也證明,在武田家滅亡為止,景勝方都在盡力抗戰,就算曾尋求與信長的妥協,也有知會勝賴及交換情報。反觀北條家,在天正十年的戰爭中,即使織田信忠要求氏政從上野侵入,但最終因為氏政欲侵駿河而延遲出兵,最終信長對北條的不信任,及轉而侵攻北條,一部分的原因,與信長對氏政的貪婪感到不安有一定的關係。 雖然有點結果論,但不得不想想,兩年後的氏政與「如果」的未來的氏政會不會有出入,當然無人知道,但跟氏政一同生存在戰國時代數十年的勝賴,理應十分了解氏政的為人,作出這樣的選擇也未必是拙劣。
至於天正九年的高天神城之戰,這得先交代一下事件背景。御館之亂後,與北條氏決裂的勝賴在天正七年八月在伊豆沼津築城,因而刺激了北條氏政並進行的攻防戰。這是武田、北條兩家關係完全對立的一年。同年九月,北條氏政便向德川家康招手,一起夾擊武田勝賴,又在沼津附近的泉頭築城以牽制之。另一方面,武田勝賴便聯同里見、佐竹等反北條勢力作反包圍(靜岡縣史所收。北條沒有行動下,勝賴便在同月下旬於江尻把家康打退,整個天正七年,武田家對付德川、北條兩家,還是沒有出現敗色的。當然,被挾擊的問題已出現。到了天正八年四月,勝賴與氏政之間在三島所打的伊豆沖海戰,以武田水軍的勝利結束,在下半年的六月七日,終於以氏政退到小田原,七月以降兩家在伊豆保持著緊張的狀態,從史料上看不到北條家有壓迫武田之勢。即使已到了家康與氏政聯手的現在,還是可以支持著的。同年八月,勝賴寫給穴山信君的書信中「氏政就算有什麼舉動,都不會動真的…到時大概家康也會出兵,田中、小山、天王山以下該地諸城必須小心修繕」。這就看到勝賴已預想到氏政與家康早晚都會有行動,故才命在兩者之間的「軍事代表」穴山信君小心提防。天正九年三月二十九日,即高天神城被織田、德川方奪取後七日,武田水軍再在久龍津打敗了北條水軍。
以上從天正七年到天正九年四月為止的3年間,武田與北條之間的軍事行動來看,北條給予武田的壓力實在很少,而且在所找到的史料中,也找不到北條氏政有足以牽制武田家的能力及得到勝利。北條氏政即使已與勝賴完全決裂,但勝賴為了彌補北條的敵對,與里見、佐竹等反北條的關東大名保持合作以牽制之,所以,沒有織田信長的狂攻,北條氏政也不是即時的威脅。
那為什麼勝賴會棄高天神城於不顧?家康從天正五年開始為奪回高天神城而進行的付城包圍戰略,到天正九年才完全奪取,這四年間,勝賴對高天神城的支援事實上沒有減少(到了天正九年落城前數月才完全停止)。勝賴不能自由行動,第一當然是氏政與家康的同盟,令勝賴有所提防。而且自長篠之戰之後奧三河被奪,高天神城所處的北遠江也是山丘地帶,行軍不易,再加上當時勝賴正與家康背後的信長進行交涉,希望盡可能阻慢織田方的壓迫(雖然最後失敗了),高天神城之戰時,勝賴一旦真的出兵救援,那麼交涉就變會難產,最終的三家滅武田的事實也早晚會出現。當然,這是勝賴當時的考慮也說不定,但現實上信長早早已決定滅亡武田家,勝賴的盡力只是在尋求僅存的可能性而已。另外較次等的史料如《甲陽軍鑑》則指勝賴是十分想出兵,只是家中家臣反對(事實上當時從駿河口到東遠江也是太遠及多阻礙,現實上存在困難),又說勝賴不想刺激家康背後的信長云云。
而另一個事實可從有關第二次高天神城之戰的第一手史料看到,這個史料是一封信長寫給刈谷城主水野忠重的文書,其中的內容為信長方獲取從高天神城放出的箭書,其書寫著「如助城內兵士之命,則連同附近的瀧坂、小山及高天神三城一併交出」,收到箭書的信長相信這是真心的請降,沒有做詐。同時信長認為「雖然得到三城後,遠江一國得到完全入手」,表明這實在是件好事,同時也知道家康及其家臣辛勞,但卻說「 一、兩年內將出兵駿、甲」,直撲武田本處,所以現在看見勝賴沒有來救的信長建議「(勝賴)無法從後來救,即棄高天神、小山及瀧坂於不顧,結果將令駿州各所諸城無法久持」,希望忠重把這個訊息告知家康及德川家臣,讓家康等人考慮。
從以上可看到的「事實」是,主守將.岡部丹波守真幸見未有援軍而決定投降,但信長為了大力宣傳「勝賴見死不救」以及認為「此城一失,駿州諸城皆不攻自破」,於是向家康表達「拒絕接受投降」的意見,最終家康也同意了,集武田家各地各眾守備的武田守軍,最終就與城共枕。這一點不單令人心進一步離散,也說明了勝賴在最後期,已無力應付信長、家康的夾攻,勝賴救不了,信長及家康也棄之不救。於是城中上下便與城共枕,這就是第二次高天神城之戰的實情。
這個事實令無法來救的勝賴盡失人心,觸發了翌年木曾義昌的公然倒戈,也就是信長所期待的連鎖反應。固然勝賴不論想不想救,最終救不了高天神城而引起的震盪,勝賴是逃不了責任,無疑沒法解救高天神城,勝賴也得負責,卻也是無能為力之事(與北條絕交當然有影響,但也說了,與北條同盟也不見得一定是好)。這個跟豐後大友宗麟、義統父子的宗教政策混亂、能力不足令群臣猜疑反抗,進而被島津北攻的情況並不相同。
無論如何,最終勝賴救不了高天神城的政治、軍事方面的損失足以引發武田家數個月後的滅亡。勝賴在選擇不多及諸多制限下,也無法出兵,這是更令武田氏走入絕景的一個重要事件。這個錯失,並不能單單以勝賴「無能」來指責,把以上的種種因素考慮後,武田軍的行動選擇老實說是所餘無幾。木曾義昌的倒戈,以及信長信心滿滿的奏請朝廷封武田為「東夷」、「朝敵」等大義名分出兵。繼而小山田信茂及穴山信君先後倒戈,武田勝賴已到了最倒楣的谷底。
詳論武田勝賴的功與罪系列
詳論武田勝賴的功與罪-戰國史上最有名「敗家」子?(一)
http://sengokujapan.blogspot.tw/2017/12/blog-post_44.html
詳論武田勝賴功與罪(二)—長篠之戰後的武田勝賴
http://sengokujapan.blogspot.tw/2017/12/blog-post_11.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