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7年12月9日 星期六

建都京都有問題?—拆解平安京立都之謎—


前陣子,一篇台灣的網絡文章談到日本其中一個古都—京都(平安京)其實並不適合作為首都。 縱觀該篇文章, 其主要論點如下:
1.(京都)盆地地形讓它冬冷夏熱, 而且在這樣的氣候下, 居民大量集中後經常發生可怕的瘟疫;

2.平安京雖然陸路交通條件相差不多, 但是水路交通就變得相當不便;

3.仍然以京都為王都,是因為天皇家仍然以它的地理位置符合當時中國最先進的陰陽風水「科學」。

問:盆地建都有問題?
以上幾個論點, 基本上都有一些問題, 首先,文章談到京都處於盆地, 在此建都有好有壞, 然而, 放眼世界上的首都, 曾是中國十多個朝代的首都長安、 法國的巴黎, 都位於盆地。 冬冷夏熱的問題, 可說是所有盆地首都的共同課題, 但是人類明顯有辦法克服及適應, 例如: 當時京都的貴族的邸宅就開庭建池, 通過風力將涼意帶入宅中, 調節悶熱。

至於所謂的瘟疫問題, 地形更未必是主因。 先不論當時瘟疫蔓延與醫療水平的關係, 當時京都一直飽受瘟疫、 天災及人禍的影響, 地形或許有些少影響, 但是大家需要明白, 疫病發生多是因為天災及飢荒後屍體無法及時處理。 因此, 相比起地形, 當時的行政管理落後, 才是造成瘟疫蔓延擴散的根本原因, 不能把問題全都賴在地形身上。

相對於現代人來說, 古代人對於天災的理解及處理手法, 當然是落後、 迷信、 不科學的, 但是考慮到當時的知識水平局限, 那已是他們能力所及。 古代京都人所能做的, 就是蓋神社, 求神拜佛, 搞祭典, 趕走瘟神。 隨著醫療進步, 除了祈禱, 才多了一種方法雙管齊下。

另一方面, 中世紀時代的京都多次的飢荒, 原因除了天災外, 還有貴族商賈囤積居奇。 作為王國大首都, 物流等配套的中心地, 大量周邊地區的飢民為了爭奪食物, 前仆後繼的湧入, 在僧多粥少下, 自然造成更大量的餓殍, 這又豈是地形的問題呢?

再問:京都交通相當不便?
說到交通, 文章原作者可能以現在的地圖來看京都。 十世紀時的京都及大阪, 都是沼澤地形, 低地、 湖池十分多, 而京都盆地本身, 在數萬年前便是湖泊。 在當時, 經桂川及鴨川往西南的大阪灣十分方便, 因為當時的大阪(那時叫難波)比現在更近京都, 現在的大阪市內的西半部大部分, 在當時仍在海中。

此外, 右邊的琵琶湖在當時, 面積比現在大 30%, 也是運送北陸道物資的重要運輸樞紐。 當時在北方的敦賀港(現在福井縣), 則是輸送日本海各地物品的關門, 作者卻能得出「水路交通相當不便」的結論, 他的考證功力如何, 看倌自行判斷。

問:「四神相應」說怎麼來?
最不可思議的是, 作者竟然認為, 當時日本朝廷選擇定都京都, 是因為信奉中國的風水思想, 才會無視這些原作者自以為的「缺點」。 的確, 大家現在到京都旅遊, 所有導遊都會聲稱, 京都是風水學說中的「四神相應」福地: 北方有船岡山(玄武), 東方有賀茂川(青龍), 南方有巨瓊池(朱雀), 西方有山陽、 山陰二道(白虎), 所以才會建都於此。

然而, 遷都京都前的長岡京(今長岡京市), 其實也符合所謂「四神相應」之說, 當時為什麼還要選擇再搬呢? 其實, 長岡京比京都, 更深受河川水患之苦, 治水費用大於遷都, 決定遷都的桓武天皇在遷都詔書寫到: 「葛野の大宮の地は、 山川も麗しく、 四方の国の百姓の参出来る事も便にして、 ・・・」 (中譯: 「葛野大宮之地山川秀麗, 有便四方之國之百姓參來」), 可見當時京都早已有其便利之處, 是塊好地方。

至於所謂的「四神相應」之說, 最早見到的文獻, 要到鎌倉時代的《平家物語》, 已是建都京都後二百年的事。 當時深諳中國知識的知識分子, 對中國的風水思想當然甚為理解, 《平家物語》本身也引用了不少中國典籍。 所以「四神相應」是否導致桓武天皇選擇遷往京都, 實在難以證實, 更不排除是後人為了讚美京都, 借用了「四神相應」一說自行腦補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