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8年1月15日 星期一

「德政」就是賴帳不還合法化?-易解「德政「與「一揆」(上)


中世的運輸物流業 「馬借」


一般有玩過日本戰國電玩遊戲的朋友對於「一揆」兩字一定不會陌生。配合小說及大河劇的文字、影視效果,不少人對於「一揆」的理解便是「民亂」、「農民武裝」,而且大多數人都會將「一揆」與著名的宗教團體本願寺扯上關係,並稱之為「一向一揆」這種帶有宗教成分的民眾武裝。

然而,中世日本的「一揆」其實不限於農民百姓,他們的「一揆」(武裝行動)也並不單純是要反抗特權、與領主作抗爭。這裡先談一談一些背景。

首先,「一揆」的原意是指「揆於一」,意即一群人同心同意地行動,轉化為群眾行動,而一般來說,當時這種行動並非和平進行,而是通過武力、暴力作為手段,試圖去實現訴求,也就是「一揆」。中世日本的「一揆」參與者其實不只是農民,基本上除了特權階級、貴族、高級武士外,其他的社會各階層都因應情況及需求而結成「一揆」,對當權者表達訴求。包括減免田稅、賦役,或者以糾結團伙去劫富自肥,另外最重要的還是通過「一揆」這種群眾壓力去要求當權力利用權力免除這些「一揆」參與者的債務,稱為「德政」。兩者的關係非常密切,因此這裡有必要說明一下。

「德政」這個用語及歷史概念是日本歷史上較為特別和獨有的東西,簡單來說,「德政」的核心就是使欠債者可以少還點、延遲、甚至完全不還本來理應償還的債務,更誇張的是保障債務人可以去債權人處把債約「合理合法」地燒燬,一筆勾銷,取回抵押品,而且不能追究重提。

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這簡直是無法無天,不可理喻的行動,但在當時的日本來說往往是可以被接受(除了債權人外),這是因為那時候的日本當權者(幕府、朝廷、領主)一方面為了息事寧人,一方面當時人的觀念上存在「物歸原主是大義」的想法,而且基於佛教思想下,對於無奈欠債的人都會多施同情,不會「迫人太甚」,換言之當時的債務觀念重於保護債務者,多於債權者。當然現實地說,把債務人逼進絕境,最後也很可能人財兩失,血本無歸,所以債務履行的規定還是相對寬鬆,債務人及債權人同意的話,可以讓債務攤長至數十年才履行(但一般是二十年內)。

「還清債務」是理想,但理想往往不易實現,「一揆」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在當時農業發展較差,配合慢性的天災、戰亂,不論是下級武士、農民及商家,大多債台高築,到處欠債,而且債主通常不止一人,即使是拆東牆補西牆,最終在債上加債下,根本無法贖回抵押品或還清債務,於是唯有以武力去迫使這個責任「一筆勾銷」,當沒有發生一樣。

大家可能會問:那債權人還會那麼傻的再去借貸放債嗎?一旦「一揆」發生,迫使「德政」一出,不就血本無歸嗎?是的,這是我們現代人的想法,這種看來是風險極大的生意不應該有人會幹,但是在當時的社會,既不會是所有債務人都會賴帳,而幕府及朝廷也不會都對「一揆」聽之任之,幕府只會在自己有麻煩,或者一些政治考慮下才會默許「一揆」的訴求,其他情況下,原則上是不能認可這種行動,否則作為債權者的上級貴族、大寺社、巨商崩潰的話,整個經濟循環出現問題之餘,幕府這個靠債權人供養的既得利益者,兼最大的債務者也會無債可借,最終還是自己受害。因此,以「欠債不還」為目的的「一揆」有時也會看準時機,趁幕府有危機時才會發動「一揆」去達到目的。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1428年和1441年,前者是室町將軍換代,後者是室町將軍被暗殺,幕府、朝廷正是忙得不可開交,亂成一團,消息傳出之後,便爆發了日本史上有名的「正長一揆」及「嘉吉一揆」。

到了戰國時代,德政的訴求仍然存在,但相對而言,以「一揆」去爭取德政的情況卻大幅減少,這與各地大名加強了支配,以及主動利用頒布「德政」來預防「一揆」爆發,收攬人心。

那麼,我們在遊戲、小說、大河劇中聽到的「一向一揆」又是怎麼一回事?他們是戰國時代版的「伊斯蘭國」、「塔利班」嗎?為什麼他們會被打敗呢?這留待下文分解。

1 則留言:

  1. 中國到1928年,都還以為易旘了就不用還債了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