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玩過日本戰國相關的遊戲的朋友,肯定會聽過那個以鐵炮著名的特別軍團「雜賀眾」,或者聽過他們的代表人物「雜賀(鈴木)孫市」、「鈴木佐太夫」等。傳說中他們曾經讓織田信長都十分頭疼,甚至他們的槍手讓狙擊過信長,使信長受傷逃跑。但是,遊戲終歸遊戲,究竟這幫名叫「雜賀眾」的人是什麼來歷,又是不是真的那麼厲害呢?
「雜賀」其實有廣義、狹義之分,狹義上是指「雜賀莊」,它位於紀伊國(和歌山縣)紀之川出海口附近,部分屬於今天的和歌山市。廣義的「雜賀」則指包括雜賀莊在內的「雜賀五鄉」,即十鄉、雜賀莊、南鄉、中鄉及宮鄉。五鄉內合共住有約二十多家大小的土豪領主,他們平常既是領主也從事各種商業活動,所以用「武士」來定義他們並不十分正確,總之後世指的「雜賀眾」其實就是來自後者的定義。
因此,「雜賀孫市/孫一」其實指的是「(來自)雜賀(的)孫市」,用英文來表示的話則是"Magoichi From/of (the)Saiga"。在史料上的確有(雜賀的)鈴木孫市,但史實上的他可知甚少,唯一肯定的是他在本能寺之變為止,一直是雜賀五鄉的領導人物之一。
雜賀五鄉(廣義的「雜賀」) |
從中世初期以來,當地倚靠著熊野大社、高野山、當地的在地寺社根來寺,以及後來滲透到當地的本願寺淨土真宗的勢力及宗教活動,慢慢形成一個半自治的地域,以宗教色彩濃厚的佛法之國,而當地的武士很多都是自鎌倉時代便長居於此的御家人,並且與上述的佛教力量結合起來。另一方面,由於位處南海道、瀨戶內海域以及畿內灣區的文界點,雜賀莊早已乘著這種優勢發展成一個連歐洲傳教士都讚嘆的富庶之地。
原本紀伊國設有守護,也是幕府的重鎮畠山氏,但由於畠山氏身居管領要職,所領之國又不止紀伊一地,加上當地神權強勁,畠山氏對於當地的統治可說是足襟見肘,難以紮根。與此同時,靠著地理條件得來巨大又穩定的收入,以及地形的因素影響,雜賀莊雖仍受守護的節制,但自由度較高。他們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各大小領主結成自治共同體「總國」,內外大事基本上都由「總國」的領導班子協議決定,這個方式面對一般外敵還好,但面對如信長、秀吉那樣強大又決意來犯的敵人時,則會問題叢生,爆發內訌。
另外說到雜賀,想必大家一定會問「鐵炮眾」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有關鐵炮傳到日本以及到達紀伊半島的經過都有很多謎團,傳說中的津田監物獲得鐵炮的經過也是半信半疑(津田監物的名字一作「算長」或「等長」,於2007年大河劇《風林火山》中也有登場)。不論如何,鐵炮的流傳及傳播與當時十六世紀初期為止的倭寇貿易,以及傳教士來到東北亞地區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就在日本國內來說,自平安時代初期以來發達成熟的瀨戶內海水運以及南海道水運都是幫助鐵炮作放射線式流動的主要因素。
2007年大河劇《風林火山》中的津田監物(吉田鋼太郎飾) |
那麼,雜賀眾作為「鐵炮軍團」出現在史料之中是什麼時候呢?這跟石山本願寺有莫大關係,簡單來說,早在1530年代雜賀的武士通過宗教信仰的關係,多次應本願寺的要求北上助戰,伴隨著同時期的鐵炮流播,多次的作戰使他們使用鐵炮的經驗變得豐富,慢慢發展出一套熟練的戰術,以二十五人為一個小單位,五十人為一組,各組有兩名指揮。
不過,有關雜賀鐵炮隊的戰法內容,大多來自軍記物及傳說,並沒有確切的良好史料記載,比起鐵炮的戰術,宗教信仰的執著使他們多次奮勇作戰,抵抗危害淨土真宗的敵人。這種熱忱才是雜賀眾屢屢出現在戰場,而且為數不少。
後來信長勢力滲透到畿內,雖然雜賀眾嚮應本願寺的號召多次參戰助抗,但隨著天正八年(1580)本願寺決定向信長屈服妥協後,失去方向的雜賀眾也為了前途及政治立場而分裂,引發了當中兩大領導土橋家及鈴木家的內訌。選擇倒向信長的鈴木家襲殺了反信長的土橋家,但本能寺之變後鈴木家失去靠山,為免被復仇而離開了雜賀。
而雜賀五鄉在後來面對豐臣秀吉率大軍來襲時,早已內耗的雜賀眾也無法抵抗,雜賀以及紀伊國成為了秀吉之弟秀長的領地,他們在戰國時代的舞台因而默默謝幕。
而雜賀五鄉在後來面對豐臣秀吉率大軍來襲時,早已內耗的雜賀眾也無法抵抗,雜賀以及紀伊國成為了秀吉之弟秀長的領地,他們在戰國時代的舞台因而默默謝幕。
(有關雜賀眾在本能寺之變前後的對立,可詳看拙著《明智光秀與本能寺之變(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