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天皇?」
「為什麼天皇沒有權力,卻還能存在到今時今日?」
筆者能斷言,以上的兩大問題肯定是目前從日本人到日本國外的外國人——包括我們華人在內——對日本天皇的最大、最常見疑問。
說實話,也很可能讓不少讀者感到驚訝的是,這個問題對於日本當地的史學界而言,同樣也是難以輕易解答的。而且,日本史學界開始著手去面對這個問題,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事。二戰以前的日本社會在「皇國史觀」以及嚴格的政治審查下,對於皇室、天皇的歷史考究大多避言不諱,以免招來麻煩。
即使到了戰後,「皇國史觀」與相關的言論、學術管制獲得解封,但隨之而來的馬列思想再一次左右了當時學界的思潮。在那時代裡,打倒封建帝制,實現無產階級革命,建立共和成為大熱的思想之一,學術上對於研究天皇與天皇制的本質總是興趣缺缺,主要的要點還是在革命思想下,論斷天皇制國家反動的「罪」。
因此,在戰後的50至60年代初,「天皇是什麼」這個基本問題仍然沒有獲得很大的關心,一直到了冷戰開打,「必來的革命」沒有到來後,馬列思想的唯物史觀開始退卻,但取而代之的,則是社會、經濟方面的歷史研究,而在日本歷史上長時間處於國家發展主軸以外的天皇與公卿貴族自然也繼續不被重視。
那麼,天皇跟天皇的歷史,還有圍繞著這個問題的研究,是什麼時候才在學界真正得到重視呢?其實,一直要到四十年前左右,即1970年代的時候,由於考古挖掘相繼獲得突破和新發現,實證主義的文獻史學對天皇史,以及天皇的制度才開始好轉,但真正獲得廣泛重視的,還是要等到1989年,一生毀譽參半的昭和天皇病逝前後,日本民眾對天皇存續以及其制度突然感到好奇,使得一直輕視天皇研究的學界手足無措。於是,一直處於低調的天皇相關研究終於在90年代迎來一次重大的轉機。
相對於上述日本本土的情況,我們華人對他們最大的歷史話題的興趣程度又怎麼樣呢?以筆者的經驗的來說,自己進入日本史研究的領域前,便已經聽到過不少前輩、愛史之人對於本文最初的問題抱頭苦思,其程度可以說比日本國民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要思考「為什麼天皇能夠存在至今」,我們要做的,不能只從政治史的角度去剖析這個問題,或者只以我們現時對所謂的「權力」多少、高低、強弱的理解去量度天皇在日本歷史文化裡的意義和作用。
以筆者的經驗來說,華人探求、思考天皇能夠存續至今的原因,總是難免拿著中國歷史的權力觀與帝王觀去比較。但我們首先要問的是:「什麼是王權」,「怎樣去衡量王權」?我們受到現代影視作品和僵化的歷史教育、民族主義觀念(對!而不是傳統經典)的耳濡目染下製造出來的「中華帝國史觀」影響,在我們的意識形態裡,「皇帝=獨裁=至高無上=唯我獨尊」的存在,也因此以這標準去衡量中國每朝每代帝皇的能力,然後加上了「德治」「能力主義」思想去含糊問題,說到底還是認為、期許帝皇既能撐天不倒,大權獨攬、萬機獨斷,同時又會心懷家國,愛民若子,禮賢下士。我們不知不覺間將「王權是什麼」跟「理想的帝皇像」混為一談,然後以這個狀態為標準,去衡量其他國家、文明的帝王。
然而,這種概念硬套的做法表面上很方便,但事實上卻正正妨礙我們放下成見,以平靜的心態去理解其他型態的「王權」,分析其他「王權」的特質。日本的「王權論」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如上面提到,日本學界擺脫歷史包袱、思想枷鎖,平心而論斷天皇的歷史並不算長,但學界一致認同,要進一步分析、理解「天皇是什麼」、「天皇的王權」是什麼,必須從文化、社會、神話、藝術、思想、民俗以及制度等各方面和多角度去剖析,才能有更好的理解。
不過筆者認為,作為日本的重要鄰居,千百年來的文化交流同志,要與日本人一起以這種另類方式、思維去思考日本天皇前,讓華人讀者多接觸到「不同的天皇面貌」,以及理解不同層面、分野裡的天皇才行。
因此,筆者正在撰寫的《天皇與天皇制的世界》,不是以「天皇史」的方式讓讀者再次乏味無趣地看天皇的斷代史、家族史,而是導入不同的角度,由淺入深、由基本到深邃的程度,多方「解讀」天皇、他們創造的和創造他們的世界。由華人耳熟能詳的「徐福傳說」、到「萬世一系」的幻想,由各代權臣與天皇的關係,到天皇的信仰與生活,又從天皇的一生,再到天皇的形象等各式各樣的切入點,用最簡單的筆觸去讓大家一起走進「天皇的世界」「天皇的空間」裡。
這個對兩岸四地華人,以至東亞,甚至大海的彼岸都產生重要影響力的國家為什麼對「天皇」這東西如此難捨難離,堅守不放呢?如果大家也有這個疑問的話,歡迎一起加入我們的「天皇世界的思辨之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