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6月16日 星期三

《日本暴力政治》書評


書名:日本暴力政治:流氓、極道、國家主義者  影響近代日本百年發展的關鍵因素

作者:英子‧丸子‧施奈華  (譯者:游淑峰)

出版社:麥田

 

透過電玩遊戲或影視作品,我們對日本的極道多少有點認識。他們表面上是活在地下世界不見天日的暴力團體,卻又跟白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遊走於合法與不合法之間,在日本甚至東亞歷史上扮演著不受重視卻又十分關鍵的角色。

 

近代日本之所以成為東亞霸主,可不只是政財兩界人物的努力建設,這些暴力團體在背後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直接左右著政治的發展。這本書的作者施奈華捕捉到這個重要角色,專門著書講述從幕末時代到近代暴力團體的性格及演變,確實是獨到的視角。

 

幕末時代風雲變幻,志士們用刀劍和鮮血寫下歷史新一頁,從此以後暴力便成為日本人慣性的申訴手段。作者注意到參與維新運動的民眾當中,不乏一些地方鄉紳勢力,其起源部份是出自江戶時代的博徒,他們最初是以在村落私營不被法律許可的賭檔的形式出現,過程中博徒經營者與勞工,消防員等草根階層建立起主從式的擬親人際關係(稱為「一家」),他們組織博徒團體,為了與其他同行競爭,不斷壯大自身勢力,爭奪地盤,有時更會犯下傷人殺人罪行。他們雖然危及社會治安,為政府所不容,但有時候也會展現保護社區、救急濟貧的正面功能,因而受到地方倚重,在政府組織末端觸及不到的這些自治村落,博徒組織就成為穩定社區秩序的力量;而另一方面,村長以允許博徒經營賭檔作為回饋,換取博徒組織的保護,故此博徒組織在這種似合法又非合法的環境中,累積名聲和財富,逐漸成為地方上的精神領袖。

 

維新政變以及稍後的自由民權運動之中,這些博徒組織成為重要的配角。他們以自己在地方上的名望,號召民眾組織軍隊參與武鬥,部眾動輒以百計,甚至逾千,可與舊時代小型藩國的動員力比肩,足見其聲望甚隆。

 

大日本帝國憲法實行之後,議會成為議政的場所,國內不再有大規模的武力鬥爭;暴力團體的行動對象,則由負責國政的少數政客轉移到為數不多的議員和選民身上。他們淪為政客的打手,負責襲擊政敵、擾亂對方演說集會、威脅選民企圖影響選情等等,暴力事件層出不窮;為了攻擊敵人,同時為了防範敵人的攻擊,政府官員和政黨人物都雇有各自的打手團隊,這些暴力團體所效忠的老闆(官員或議員)在議會議政,他們自己則在議會外當打手,媒體稱他們為「壯士」,似有捨生取義、為民請命的褒義,實際上卻是一種恭維話,毋寧說他們就是政治流氓。只是官方和民黨兩方面都需要暴力團體的力量互相抗衡,因此助長了暴力團體的氣燄,難以抑止,為原本立意甚好的議會制度留下極壞先例。

 

他們倒不全是為了個人利益而甘願淪為政黨打手,出賣自己的武力。儘管在國內政治權力分配上與政府對立,但是在國際關係上,他們當中一些識見之士,主張擴張國權,便與政府的目標一致,像由民間自發組成的玄洋社以及後來衍生出來的黑龍會,便在侵略朝鮮和滿州上,成為政府的合作夥伴,替政府進行各種諜報工作。

 

政黨或政客有各自的「院外團」組織,用今天的話語來說,就是「後援會」或者「側翼」。這些組織多數以「XX會」、「XX團」的名義,吸納社會上不同界別人士,為政黨作後援。院外團成員複雜,除了未能進入議會的政黨黨員之外,民間人士只要與政黨理念相近,有心為政黨服務的話,不分黑白誰都可以加入,像戰後自民黨首任副總裁大野伴睦,便是在大學修業期間加入政友會的院外團,從而進入政界;又如地方上的極道人士(往往憑著正當生意而致富)因財力和聲望而獲院外團招手,得到政黨支持、透過參選而進入議會者亦比比皆是。院外團可說是民間人士進入政界的踏板。

 

到了大正昭和年代,隨著投票權的擴大,院外團的暴力目標變得過於分散,加上政府的禁制力度加強,施行暴力遠不及用金錢買票來得有效益,於是社會上的暴力事件有減少的跡象,但他們的暴力反而透過參選議員堂而皇之進入議事堂,院外暴力轉換為議會暴力,議員在國會上一言不合便即動武,可說是家常便飯。此外,院外團的暴力份子亦會介入地方上的勞資糾紛,他們淪為政府和資方的爪牙,以暴力鎮壓工會活動,而事後往往得到政府的包庇,因而引起國內知識份子及普羅大眾的反感,對政黨暴力政治徹底失去信心,此可說是三十年代軍部抬頭的其中一個成因。必須注意的是,當時的暴力團體有恃無恐,橫行無忌,並不是像現代社會中禁忌般的存在。

 

二二六事件前後,政黨政治已無立足之地,隨著國際形勢動盪,暴力團體亦成為國家徵召的一員,相繼到前線作戰,有的則把活躍舞台從日本國內轉移到大陸去,進行各種諜報或募資工作。當戰爭結束後,暴力政治一度銷聲匿跡,但在美國的幫助下,政黨政治又再次興起,右翼和極道團體也乘時復活,以社會黨為主的左派則成為保守政府的頭號敵人。政府(政黨)既不便在眾目睽睽下親自使用武力,故此需要右翼和極道團體的協助以清除左派。1960年發生的三大事件——三池煤礦罷工事件、安保鬥爭、淺沼稻次郎遇刺,都可以看到他們直接的參與。民眾雖然對在議會使用肢體武力的社會黨感到反感,但是對於右翼和極道組織粗暴介入社會事件更是極度厭惡,以致政府與極道保持適當的距離,方便將來利用他們的時候,可以隨時與他們切割,免受大眾的詰難。六十年代以後,暴力衝突逐漸收歛,經過幾十年的磨合,自民黨與在野黨逐漸創造出一套議會力學:自民黨雖然有多數優勢,卻要顧及在野黨及民眾觀感,適時妥協和讓步,不必凡事霸王硬上弓,濫用人數優勢強行通過議案,而社會黨則以少數黨的地位,在議會中實行拖延審議或表決程序等各種消極對抗手段抵制自民黨,以維持自身的存在價值。在如此祥和的氣氛下,極道失去了發揮武力的機會,只是在大眾不易看到的漆黑深處,恐怕仍與政黨保持著互相依賴的密切關係。

 

以上只是簡單介紹書中所探討的日本暴力政治的脈絡,三言兩語恐怕未能道盡書中要旨。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不時在篇章中舉出歐美多國的例子(往往都是民主國家),證明暴力政治不是日本獨有。現代科技進步,使得民間監察政府變得相當容易,政客的一舉一動無所遁形,然而暴力卻似乎沒有在政治世界消失,只要想想這幾年間發生在我們社會上的事,我們還會覺得暴力政治遙遠和陌生嗎?

 

目次

 

引言

史學角度的政治暴力

暴力、暴力專家與政治

暴力與民主

比較歷史的方法

 

 1. 愛國者與賭徒:暴力與明治國家的建立

志士:暗殺者、反抗者、愛國者

明治初期志士的貢獻

博徒:不法之徒、羅賓漢、地方領袖

博徒與明治維新

博徒作為政治暴力專家:自由民權運動

 

2 暴力的民主:流氓與議會政治的誕生

從活動份子到流氓:一八八○年代的壯士

暴力的輸出:越過邊界的國家主義大陸浪人

議會政治與壯士的專業化

國家暴力與第二屆眾議院議員總選舉

 

3. 暴力體制化與政治暴力的文化

自由黨院外團與其老大們

政黨政治裡的政友會院外團

暴力文化:國會政治裡的極道老大

 

4. 法西斯暴力:戰前日本的意識形態與權力

法西斯意識形態

法西斯暴力

都會區與之外的國家主義聯結

政黨衰退期的暴力

 

5 民主重建:戰後時期的暴力專家

壯士的沒落與院外團暴力的重整

暴力作為議會政治中政治與推託武器

「暴力團」回歸:極道與保守勢力的聯結

一九六○年:戰後暴力專家的巔峰

終章:一九六○年後的政治暴力

 

後記

暴力與民主

暴力、法西斯主義與軍國主義

暴力專家的歷史

對暴力民主的當代觀點

 

名詞解釋

參考書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