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責:小編 陳家倫
太平記繪卷中進行追物射的武士 |
馳組戰
回過來,老練武士真光又是如何向和田義盛教導「馳組戰」的作戰方式呢?
真光替和田義盛解釋道:
「在『昔日』的戰鬥中人們不會射馬,但從『中間的時代』開始,人們會先瞄準對方坐騎的太腹(腹部隆起並下垂的部分)射箭,到了『近代』,則一開始有意並駕齊驅,在馬上廝打(格鬥),人落到兩匹馬之間後,再用長刀和腰刀(佩帶在腰間沒有護手的短刀)決一勝負。」
而在《源平盛衰記》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以前沒有射馬的,近年,因為敵人(的盔甲)沒有間隙,就先射馬腹,讓馬的主人翻倒,當他要站起來時再『追物射』。」
從上面兩個文獻,我們可以看到,武士的戰鬥方式也是會隨之轉變,即使是騎射戰,武士們也會與時俱進的發揮「不過沒有節操罷了!」,以及「戰場之上節操乃是大忌!」的「不講武德」精神。
從最初的武士互射,隨者時代轉變,變成將武士的坐騎馬匹列為攻擊的優先目標,而到了和田義盛所處的「近代」的「治承.壽永之亂」,直接在馬上格鬥,並從馬上格鬥到地上,更成為「馳組戰」的一環。
但另一方面,高橋先生在介紹「馳組戰」時又提及當「楯突戰」進行到一陣子,出現敵我劣勢之分時,勝方的武士便會衝出盾牌的掩護,帶者隨從郎黨等所組成的步卒以小隊的形式展開混戰,此時的廝殺混戰便是所謂的「馳組戰」。
由於在箭如雨下的「楯突戰」時,早已勝負已分,當敗像盡露之時,再勇敢的勇士也會變成懦夫,因此實際上會「馳組戰」也多半是掃蕩戰的一環,更因為敗軍之將難以言勇,當我方兵敗如山倒時,不會有多少武士勇於與敵人作戰,因此高橋先生認為「馳組戰」儘管是當時武士的戰鬥方式之一,但恐怕也不是非常普遍的戰鬥方式,這也是為何在「治承.壽永之亂」剛開始時,年紀以三十四歲的和田義盛雖然已有多次「楯突戰」的經驗,但仍就沒打過「馳組戰」而還須跟老練的武士真光請益。
即使如此,高橋先生還是以和田義盛,透過其在「治承.壽永之亂」的長達近十年的內亂中的成長來介紹「馳組戰」。
在鎌倉幕府編纂的官史《吾妻鏡》中,對於源賴朝平定奧州的平泉藤原氏時,在今日的福島縣伊達郡國見町爆發的阿津賀志山之戰中,提及當平泉藤原氏敗勢頹現時,藤原氏的大將,當時在藤原家中能搭起十四束[1]箭的勇士藤原國衡企圖逃走,但是被鎌倉殿帳下的和田義盛呼喚一決勝負,堪稱藤原氏第一勇士的藤原國衡,即使面對敗戰,仍決定接受和田義盛挑戰,兩人並駕齊驅開始展開考驗射藝及馬術的騎射技巧的「馳組戰」,並試圖讓敵方處於自己的左前方,好佔據敵方的右後方,這「背後放冷箭」的最佳位置。
最終藤原國衡及和田義盛兩人「馳組戰」的結果,因為藤原國衡所拉的十四束箭需要更大力氣及時間,因此相對拉十三束弓的和田義盛以更快的速度射出弓箭並射穿藤原國衡的射向袖,使其手腕負傷,重心不穩的藤原國衡所騎乘的馬匹摔入田梗,國衡並遭到鎌倉方的大將畠山重忠帳下的客將大串次郎殺害。
今年大河劇《鎌倉殿的13人》中的 和田義盛(左:橫田榮司飾演)與畠山重忠(右:中川大志飾演) |
對於武士為何射馬,主因在於在12世紀左右的「治承.壽永之亂」的時代,日本的鎧甲技術隨者兵亂的頻繁大為發展,使得武士難以在騎射戰中透過弓箭射殺敵人,因此除非射中鎧甲之間的縫隙或直接爆頭射中內兜(顏面),不然很難給予敵人致命傷。
鎧甲工藝大幅提伸的日式鎧甲大鎧 赤糸威大鎧 竹虎雀飾 |
而在敵我都移動的「馳組戰」時,更是難以藉此所定目標,加之「治承.壽永之亂」起參與戰鬥的兵力爆增,熟悉戰鬥武藝者也相對少,這也是為何相對技術門檻不高,甚至可以要求僕從一起上的,發揮「數大變是美」的「楯突戰」。
於楯(木盾)後進行弓箭互射的「楯突戰」的日本武士 典出春日權現驗記繪 |
以及不要求射人的射馬這「不講武德」的作戰方式成為主流的作戰方式之一,而高度講求參與者兩方皆有高超射藝及馬術的「馳組戰」雖為武士的戰鬥方式之一,但卻一直難以成為主要的戰鬥方式。
追物射
《太平記繪卷》中進行追物射的武士 |
然而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源平盛衰記》這段記載的最後一句
「以前沒有射馬的,近年,因為敵人(的盔甲)沒有間隙,就先射馬腹,讓馬的主人翻倒,當他要站起來時再『追物射』。」
換言之,因為敵方鎧甲武力點滿+8 +9爆裝,我方難以直接用弓箭射爆擁有+裝防具的敵人,因此只能攻擊相對沒有點裝的敵人坐騎,而當敵人坐騎應聲倒下,使其主人翻倒後,再來展開具有掃蕩戰及背後放冷箭性質的「追物射」!
射人先射馬,《太平記繪卷》中進行追物射的武士(圖右) 以及坐騎遭敵人射中而應聲落馬的武士(圖左) |
顧名思義,相信不少讀者從「追物射」三個漢字中,便能推敲出「追物射」的戰鬥性質。
「追物射」指的便是在戰局分出勝負後,追擊敵人敗兵而進行追擊的騎射戰。
在「追物射」中,由於敵我兩方都在前進,因此彼此速度是處於是接近零,且因為是追擊戰,向獵取獵物般,從「背後放冷箭」射殺敵人,也因可以在沒有敵人威脅的情況下從容射擊,因此命中率會高的多。
《太平記繪卷》於馬上站立射擊進行追物射的武士 |
之所以會採取這樣的射擊方式,主因日本武士拿的大弓是放眼世界也罕見的弓身超過230公分的長弓,坐在鞍壺[2]上的話很難操作,因此會踩者日本獨有的舌長蹬的馬蹬,站立在馬上進行射擊。
舌長蹬 |
此於馬上站立射擊的方式,既可以使騎射的武士,可以於馬上拉起大弓,同時膝蓋的反射也可以減低射擊時馬的上下起伏。
《太平記繪卷》踩者舌長蹬而於馬上站立射擊進行追物射的武士 |
然而從上述的「追物射」中,我們可以發現,在武士時代,從背後放冷箭射擊敵人乃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甚至是作戰方式的一環,,從《源平盛衰記》的記載
「以前沒有射馬的,近年,因為敵人(的盔甲)沒有間隙,就先射馬腹,讓馬的主人翻倒,當他要站起來時再『追物射』。」
源平武士絕對不會不恥於從背後偷襲敵人,反而是偷襲敵人,甚至不惜射馬讓敵人倒地、趁其未站穩或從背後放冷箭、補刀才是真正的武士的戰鬥方式。
另一方面,由於射擊時武士,雙手持弓,無法持韁繩,因此也是必須有僕從協助牽馬,因此包含上述的「馳組戰」及「追物射」接有可能是在僕役協助牽馬下所進行,自然也不會像我們在電影遊戲中看得如此帥氣,甚至速度也比我們想像的慢上許多。
[1] 一束指大拇指以外四個手指的寬度,約為7.5公分左右,標準的箭長為十二束箭,而藤原國衡則是能拉開十四束箭的強攻的剛勇之士,與之對壘的和田義盛亦是超乎常人而能拉開十三束箭的勇士。
[2] 鞍壺,前鞍轎與後鞍轎之間,人跨坐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