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9年2月20日 星期三

司馬遼太郎吐糟織田信長?—網路傳說「尾張兵弱」大檢證



不知在什麼時候,在日本以及台灣網路上興起了一個說法:戰國時代的「尾張兵弱」,而且在台灣的網路,更進一步說明:戰國時代的「尾張兵弱」,信長兵農分離後便變強——之類的說法。至於這個說法有什麼根據呢?沒有強調「兵農分離」之說的日本方面,是以戰國時代以來各場與尾張國有關的戰役戰果來分析,但事實上也無法印證這說法,卻依然在日本的網路上存在一定的影響力。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說法,而這個說法又有沒有根據呢?讓我來為大家說明一下,接著,我們再拿一個實際的例子來分析這說法是否得當。

其實我們可以分成兩個層面來看,一個層面是現代日本人(以及台灣人)產生以上說法的因由,另一層面則是這個現代層面是怎樣定型的。那麼,接下來,我們直接先來了解一下我們現代人是怎樣接收了「戰國時代的「尾張兵弱」,信長兵農分離後便變強」之類的說法的來源。閒話休說!直接來答案!五個字:司馬遼太郎!
司馬遼太郎


沒錯!歸根究底,讓「戰國時代的尾張兵弱」之說留在喜歡日本戰國史的日本人心中的,就是著名的日本歷史小說作家司馬遼太郎。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是出於他的一部短篇作品《霸王之家》。這是一部以德川家康為主角的作品,或許是因為大阪人,喜歡豐臣家的關係,司馬遼太郎書寫家康的小說並不是他最多人喜歡的作品。

司馬遼太郎小說《霸王之家》封面


但是,既然《霸》的主角是家康,自然他在司馬的筆下還不至於很慘。那麼「躺槍」的是誰呢?當然便是家康的難兄難弟—織田信長—了。這裡不能一個一個部分來詳說,先回到主題。在《霸》的第二章{三方原}裡,描寫到之前發生姊川之戰的部分,司馬筆下的戰況是這樣的:



「……家康為了信長而參加了姊川大會戰,兵力方面,信長本軍二萬四千人,對之家康五千人……朝倉.淺井聯軍雖然不足二萬人,但他們帶領的越前.北近江之兵都是以強悍而聞名。由於他們團結地拚死抵抗,使得在姊川左岸的信長軍主力從開戰便出現動搖,早已被評為弱兵的尾張眾也原形畢露。織田軍主力的對手是淺井軍,淺井軍突擊下,使織田軍第一戰陣隨即潰散,第二戰陣也被攻破,接著淺井軍再衝破第三戰陣,使得第四戰陣的織田軍陷入潰亂狀態。這時信長身邊已如同裸露在淺井軍面前一樣,信長本人的身命也陷入危機。



家康在別的戰區,他的德川軍只以六千人(其中一千人是織田軍配來協助的)對抗一萬人的朝倉軍。陷入苦戰的朝倉軍稍為退卻後,家康展望戰場,看到友軍織田軍陷入危機,自己也受到朝倉軍壓迫而欲求無從。這個時候,家康策馬激勵奮戰的三河兵,又命令榊原康政在苦戰之中率隊抽出,渡過姊川,出現在朝倉軍後方。這策略果然奏效,朝倉軍立即出現混亂。趁著這個好機會,家康的主力立即展開猛攻,朝倉軍陷入大亂,而且波及到旁邊的淺井軍。有見及此,織田軍的主力趁勢反過來攻擊,終於獲得勝利。」



先不談姊川之戰的詳情,大家可以看到司馬在描寫織田軍時,有意無意的加上了「早已被評為弱兵的尾張眾」的說明,這個根據從何而來,我在下一部分再說,但似乎司馬對於織田軍的實力,不!應該說他對於尾張人的觀感是有些看法的。

其實,在《霸》的前半部分,都會看到司馬多次提到了他描寫自己對尾張人的感覺。例如當他提到了三河人與尾張人的不同時:



「……三河人能夠從容地忍耐,但鄰國的尾張人就不同了。在尾張,商業這個足以改變人們意識的因素覆蓋整個當地。對於那裡的人來說,他們是活在一個好像施魔術一樣,能夠將只值一文錢的東西變成百文錢的世界。對於他們來說,甘於忍從命運的人是商業上的失敗者。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認為自身的能力能夠引發奇蹟。雖然強弱有差,但尾張人大多如此,信長與秀吉不過是他們的代表而已。總之,尾張人對相信自己的信念是很強的」



簡而言之,司馬認為尾張人是具有商業頭腦的機會主義者,信長跟秀吉的成功便是顯現出這種鄉土特質的具體例子,相反,家康為代表的三河人則是老老實實,克勤克儉的人們,努力拚搏,活出希望來的樣子,而這個概念基本上貫穿了整部《霸》。因此,在描寫幾個尾張(織田)與三河(德川)一起出現的戰事時,這種概念加上主角效應下,尾張人(織田家)的形象便相形見絀了。例如寫到著名的三方原之戰時,司馬描寫前來支援家康的織田家援兵面對強大的武田軍時:



信長的戰略跟商人一樣,按照事情輕重,控制行動緩急。信長像商人惜財一樣,不會隨便浪費兵力。前來支援的尾張眾也是一樣的想法,不只是三名大將,他們帶來的士兵也是毫無戰意的」



總之,司馬筆下的尾張人跟織田家都被三河人和德川家比下去。而受到司馬小說的人氣影響,「戰國時代的尾張兵弱」之說先在日本興起和流傳,繼而在網路上與戰國相關的討論區、留言版擴散,中間怎樣傳到台灣和中國大陸的經過已難考,總之類似的說法也在台灣的戰國相關的討論區、留言版出現。

當然,本文在這裡要表明並不是想抨擊司馬遼太郎的觀點,以及他的小說寫法,畢竟這不是歷史類的論述,自有它創作的空間和自由。只是,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小說與小說家的影響力足以左右一些人對一些事物的態度和觀感,甚至不知不覺成為了根據。

比此更有意義的,應該是去了解司馬構成這種想法,以及以這種方式描寫家康與信長的根據。事實上,有讀過《霸》的朋友一定會知道,上面提到的姊川之戰和三方原之戰,司馬也間中有引經據典。問題是,他引的據的經典嚴格來說都是不太有史料價值的軍記物或傳記,而且《霸》的內容上明顯都是參考了江戶時代德川家臣的資料,又或者是歌頌家康的編纂物。因此,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司馬得出了德川家在姊川、三方原果敢應戰,織田軍齷齪不前的形象也是不難理解的。

既然如此,我們便要來到第二層面,也就是影響到司馬遼太郎這樣描寫尾張人和織田軍在戰事中表現的來源考據。



二、「當家綱紀,武門棟樑也」

    我們拿著名的姊川之戰為例。相信不少讀者都知道,元龜元年(1570)和曆六月二十八日,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在近江國東部的龍之鼻與敵對的朝倉義景和叛離信長的淺井長政展開了戰鬥,史稱「姊川之戰」。附帶一提,我曾提到「姊川之戰」是後來江戶時代的稱呼,而在當時的史料上,對這場戰事沒有一個統一稱呼,信長方稱為「野村」之戰,敵對的淺井長政則稱為「龍鼻」或「辰鼻」之戰。避免讀者混亂,本文姑且繼續用「姊川之戰」這個稱呼。
「姊川之戰」戰場跡


    普遍日本人和華人戰國粉絲所了解的姊川之戰的經過,跟前節介紹《霸》的相關內容差不多,即德川家康率領的軍隊硬戰數量倍於己的朝倉軍,而織田信長率領的織田軍則面對人數少於己方的淺井軍。至於戰況方面,按照司馬參考的江戶時代史料來說,跟《霸》中的情節差不多,即「姊川」之戰的勝利完全有賴果敢勇猛的德川軍而獲得。

    當然,在《霸》裡面,姊川之戰本來不是重頭戲,所下的筆墨也不多,但由於是重要又著名的戰事,我們繼續追蹤下去,簡單地看看江戶時代的德川家臣子孫怎樣描述這場祖先的勇戰。

    首先是記載德川家史的幕府官史《德川實紀.東照宮(家康)御實紀》的記載。裡面提到信長眼看朝倉軍人數眾多,於是臨時命令家康去對戰朝倉軍,而自己則對戰淺井軍。眾人表示質疑時,家康卻率然接受。從這點看,司馬的《霸》裡說三河人甘從命運的觀點恰恰跟《實紀》中姊川之戰前的家康不謀而合。
「大獲好評」的德川家康


《實紀》接下來對朝倉家的描述便十分突出,例如稱朝倉家先鋒.真柄十郎左衛門為「名震北國」的武勇之士。相反,另一邊信長軍的情況便十分不濟。《實紀》中提到信長軍當時的情況,基本上跟司馬的《》差不多,甚至更嚴重。



「淺井方以磯野員昌為先鋒,連破織田軍十一戰陣,信長身邊之士也出現動搖,近衛隊也手足無措」



結果當然跟《霸》一樣,在德川軍奮戰的帶動下,戰局逆轉,織田軍也收復失地,與德川軍一起擊退了朝倉.淺井聯軍。

另一個成立較早一些的軍記物《松平記》裡,雖然已經沒有《實紀》那樣繪聲繪影,但也在相關部分的最後提到:



「信長眾被淺井眾攻打,正要戰敗之際,家康眾從側面來擊,信長也以此為機會,與家康眾一起擊退敵人」



最後再舉一份更為有名的故事書《三河物語》。不少讀者也知道,那是從家臣子孫.大久保忠教的角度描寫家康霸業始成的故事。當中亦真亦假的部分不少,但姑且不管這個問題,先來看看忠教筆下的姊川之戰。

在《三河物語》裡,故事的展開跟《實紀》有些不同,信長沒有迫使家康去面對更多人的朝倉家,而是更加家傳戶曉的橋段。信長安排遠赴戰場的德川軍在第二戰陣,但遭到家康拒絕。家康更聲言「不給我軍當先鋒,明天一早我軍便回三河」。

信長聽後思考了一下,決定順從家康的要求,讓德川軍擔當先鋒,更喝斥表示不滿的織田家臣。至於在姊川之戰裡,《物語》提到德川軍面對「三萬餘」的朝倉軍,而信長軍則同樣是被淺井軍節節擊破,最後當然也是因為德川軍的奮戰而扳回戰局。同書說,戰後信長大讚:



「今日之戰皆因家康卿的軍功,接受天下的讚譽吧」



以上各個成立於江戶時代,由德川家及其家臣書寫的史書,關於姊川之戰的經過和結果,皆強調是德川軍(他們的祖先)以及家康的忠誠所致,而另一邊的織田軍則一無是處,面對人數較少的淺井軍,連番被破,幾有險些全軍覆沒之虞。
按照德川系史料而制的一般姊川之戰佈陣圖


那麼,這些德川家臣子孫所寫的說法大致相似,又是怎樣來的呢?是不是代表大部分都是事實呢?當然我們從史料上不能否定他們先祖的奮戰,但似乎又不能理解為他們說的都是真實的全部,因為比他們撰寫家史前,已有更早,而且更有時代影響力的書物提出類似的說法,如著名的《甲陽軍鑑》和《甫庵信長記》。

《甲陽軍鑑》作為第三方史料,存在一定的客觀性,但同時由於武田家的人不在現場,難免所聽所聞是出於傳聞,所以我們要小心使用。《軍鑑》裡同樣提到織田軍(35000)對淺井軍(3000),而德川軍則以5000人對朝倉軍15000人。接著,《軍鑑》引用「美濃、近江之武士的消息」說:



「沒有家康在幫忙的話,姊川之戰,信長本該戰敗了」



考慮到《軍鑑》是利用長時間編寫而成,只記錄所聞之事,沒有去考證真假,所以以上的說法也只能說是後來成書時的一個傳聞。至於後者的《甫庵信長記》又怎樣呢?

比起《軍鑑》,《甫庵信長記》的描述之詳盡,可說是「冠絕」其他書物。內容太長,在此先不作長述,但基本上除了沒有提到信長硬塞強敵一節外,其他是跟《實紀》等編纂官史十分類近,換言之,《實紀》等幕府官史其實是受到了《甫庵信長記》的影響,再行腦補。同時,跟其他上述的書物一樣,同樣是信長軍陷入苦戰,勢寡的淺井軍勇猛無比,甚至比較德川系的史書,《甫庵信長記》的作者小瀨甫庵花了跟德川軍的作戰情況一樣多的筆墨,去描寫淺井軍的作戰。結果,信長軍在《甫庵信長記》裡的這一節可以說是被小瀨甫庵降為配角,只有捱打、被救的份。
以信長為主角,但不乏吐糟、狠評信長的《甫庵信長記》


總合來說,由於《軍鑑》和《甫庵信長記》的成書時間較早,而且在江戶時代皆為膾炙人口的「名著」,大量跟信長、秀吉、家康有關的藩的官史都會參考兩本書的內容來編纂,所以結論上來說,由《軍鑑》、《甫庵信長記》到德川系的史書,再到司馬遼太郎的《霸王之家》,然後再到網路世界,信長以及信長率領的尾張軍「弱」的形象「代代相傳」和變型。直到現在,更發展成「兵農分離前尾張兵很弱」的新型說法。



三、原始史料裡的「姊川之戰」

「兵農分離前尾張兵很弱」跟「兵農分離後尾張兵變強」的說法得失,留待下回再談,這裡最後回過頭來,談談在較為可信,又是當時人記錄的史料中,「姊川之戰」究竟是怎樣進行的。

雖然沒有任何可信史料詳細記載「姊川之戰」的戰鬥經過,但從當時人的記載裡,倒是能看到一些跟上述後世編纂史料不同的幾點。

首先先來看看「苦主」織田信長的「自白」。信長在戰事結束後,在當日(六月二十八日)寫信給不在戰場的家臣.細川藤孝,講述戰事的大抵情況。首先是兵力,信長說朝倉軍約有一萬五千,而淺井軍則是五、六千。

至於戰況方面,信長當然說是大勝,而且是織田、德川兩軍協同進攻下得到的勝利。在信末裡,信長還特意提到德川軍的表現。信長說:



「今次家康出陣前來,我軍先頭部隊爭為先鋒,發生口角,是故,我改任家康軍為先鋒,再配上池田恆興和丹羽長秀為助將,一起對抗朝倉軍。至於我軍先頭部隊和其餘部隊則對戰淺井軍,破敵,各人皆奮力作戰」



由於是寫給家臣的書信,信長沒有必要隱瞞事實,事實上也不見得信長所說的都是假的。而從信長的報告來說,有幾點是跟上述的德川系史料所寫的不同。



第一是雖然家康擔任先鋒是吻合的,但其原因則有所出入,德川系的說法不是被迫,就是家康自告奮勇,而信長口裡則是因為要解決家臣爭當先鋒,而改任德川軍為先鋒。

第二是德川軍面對朝倉軍時,其實信長還派了兩名心腹家臣協助,與德川系史料所說的獨力作戰之說不同。

第三是從信長的報告裡,沒有看到淺井軍有多勇猛,織田軍怎樣被壓迫,幾乎有敗退之險。

 
織田信長像

當然,我們可以合理地懷疑信長「報喜不報憂」,故意不提自軍的醜態,那麼我們去問問也是信長家臣的太田牛一又是怎麼說的。《信長公記》中提到的姊川之戰,牛一只提到淺井軍:



「越過河川,準備直撲信長公陣前,但很快便被我軍推押回去,然後進入亂戰狀態……最終將敵方迫退打散,取得首級如下…」



《公》也是承認了淺井軍積極作戰,但卻沒有提到織田軍是否被陷入苦戰,也沒有提到德川軍是否作戰勇猛,甚至為織田軍帶來勝利。另外,從其他當時人的說法,則提到了交戰雙方都死傷不少,但沒有更明顯的情報。

至於另一邊敵對的淺井軍的記錄則更為零亂,但綜合而言,較為一致的方向是淺井軍在姊川之戰的死傷的確不少,甚至有效忠於淺井家的武士家族在姊川之戰中有數名成員同時戰死。由此可,所謂姊川之戰裡織田軍呈頹敗之勢,似乎是不盡不實。從而,我們可以推斷,姊川之戰裡信長率領的尾張兵的作戰能力,強弱與否還有待商榷。至於其他戰事,包括信長時代以前、之後、姊川之戰前後等諸戰又是否能說明尾張兵弱呢?這個則留待日後,再找一些戰事來分析了。

只是,單從以上的考據及分析而言,我們可以再一次說,司馬遼太郎的影響力實在十分大,在他之前的德川史觀經過他的小說加添潤筆後,便幾成一個網路傳說,廣傳至日本國外,成為了曾幾何時的爭論話題。這不是小說家的問題,但卻是小說家所能造到的效果,小說讀者對相關史實沒有率法作出考據時,小說家的神筆之下便成為他們用來想像的資源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