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9年1月19日 星期六

魔王信長愛「看肉」? —淺談相撲與「天下布武」的秘密關係—




序、青年信長的日常嗜好

以下是記載在《信長公》的一段小故事,甲斐國的戰國大名武田信玄詢問一名來自尾張,名叫「天澤」的天台宗僧侶關於織田信長的底細。

信玄對天澤說「請你毫無遺漏的告訴我信長的行事作風」

天澤說:(信長)每朝都會騎馬,也會練習火繩槍,師從橋本一巴;此外,聘請市川大介為自己指導弓術,又時常跟從一名叫平田三位的人學習兵法。還有,信長經常放鷹狩獵。」

接著,信玄又追問天澤信長還有沒有其他嗜好時,宗澤便說信長還喜歡跳當時十分流行的幸若舞,而且只會跳其中一首名為《敦盛》的曲子,一邊唱,一邊跳。

不少信長粉都曾聽過以上的小故事,先不論《信長公記》的作者.太田牛一為什麼要加插這一個故事,以及其可信性有多高,但我們姑且可以相信天澤介紹信長除了幸若舞,日常嗜好如弓、火繩槍和兵法都跟軍事有關,而放鷹狩獵則屬於當時武士們的典型活動,而且是象徵武士勇武形象的一個重要玩意。

武田信玄



除了以上的活動之外,信長喜歡茶湯以及相撲,今次我們來重點談談相撲與信長的因緣。在這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古代至信長時代的相撲。



二、相撲的起源

「相撲」(SUMO)又寫作「角力」、「角觝,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日本的神話時代。在考古學上,曾出土了不少製作於古墳時代,呈力士形態的埴輪土偶。雖然這些力士土偶與現代的相撲手大為不同,但可以說角力搏擊活動早在沒有文字的古墳時代已經十分盛行。

而在歷史學上,《日本書紀》、《播磨國風土記》等神話故事也有提到各地神明通過相撲角力來分勝負,以決定誰跟從誰。而真實的歷史文獻上,力士進行角力的記錄大概可以追溯至公元八世紀左右,而且有兩個主要的發展途徑。

第一種早期的相撲其實是一種宗教活動,專門在神社、佛寺舉行定期的祭祀活動上,為神明提供娛樂的,被稱為「神事相撲」。另外,也在文獻中看到寺社遇上大旱時,也會舉行「神事相撲」,祈求神明賜雨。

平安時代的相撲


另一種則是源自於古代王朝時代軍事訓練的項目之一,朝廷會向全國各地徵求勇武有力之士到京城,又或者派出「相撲使」下鄉物色,合用者便會編入衛府,成為國家軍隊的特種兵。後來,隨著外敵不,王朝制度弛緩,衛府的必要性下降,相撲角力之士則改為在宮廷活動時作為表演者,為天皇與貴族獻技,這種表演便是著名的「相撲節」。

以上分別來自民間與宮廷的早期相撲都仍然與現今的大相撲不太相同,既沒有負責判別勝負的判司,也沒有用作劃定比賽範圍的土俵。換句話說,中世紀時代的相撲與現代的大相撲其實是神似而形不似的兩個東西,值得我們留意。



三、武士時代的相撲

武士於十一世紀急速崛起後,只花了一個世紀半的時間便從藤原氏與天皇的手裡,將國家統治掌握在手裡。源、平、藤原為首的高級武士軍事貴族的身份奉效朝廷,尚武至誠的精神成為了一個身份認同的憑證。因此,鎌倉時代以後的武士大多崇尚練武,其中一個練武的活動便是相撲。

相傳開創鎌倉幕府的源賴朝被平清盛放逐到伊豆時,便讓家臣在閒時玩起相撲以消遣,後來幕府成立之後,仍然會定期讓御家人在殿前進行相撲,作為娛樂。

源賴朝


這裡我們要留意的是,那時代的相撲並不是武士的專利,鎌倉幕府以後各時代舉行的相撲大會,都混雜了武士和各地的力士前來一試身手。如在後面我們將會提到這些力士很多都是出身民間,只是因為應召離鄉來討生活而已。

另一邊的神事相撲也繼續在各地民間舉行,而且慢慢發展成一種類似今天賣藝募捐的手段。神社和寺院既通過神事相撲來娛樂神明,但隨時代發展,寺社也開始想到借助神事相撲來吸引附近的百姓前來觀看,然後收取觀賞費,以充當日常開支或修築費。

以上可見,較為原始的相撲早在信長時代以前已在日本各地的不同階層十分盛行,並非只有信長才喜歡的。而且,除了信長之外,我們也能從一些文獻裡看到其他戰國大名如長宗我部元親,還有後來的豐臣秀吉也曾舉行過相撲活動,可以說,到了戰國時代,舉辦相撲活動的其中一個搞手,便是統治一方的戰國大名。

那麼,為什麼大名們要組織相撲活動呢?接下來終於重新請出信長作為例子,為大家介紹說明一下。



四、信長與相撲

意外的是,信長與相撲的因緣比較晚,本文開首提到信長早在青年時代便與騎馬、弓術和火繩槍形影不離,而信長與相撲的最早記錄則要等到他征服了近江南部之後,大約在一五七零年代才陸續出現。

元龜元年(1570)三月,信長則征服了南近江後,便下令召募近江國內的力士好手前來進行競技,稱為「上覽相撲」。按照《信長公記》記載,後來信長又在天正六年(1578)、天正八年(1580)和天正九年(1581)舉行了最少五次相撲競技大會。其中在天正六年八月那次在安土城下(具體地點不詳)舉行的相撲大會更召集了一千五百名力士前來參加,比賽時間更長達十小時。

雖然,《信長公》裡並沒有列出所有力士的名字,但是從書中提出的部分相撲力士的名字來看,既有部分是屬於武士,也有一些是沒有苗字的民眾,如「百濟寺的鹿」、「地藏坊」、「荒鹿」等。雖然我們沒法知道他們的底細和來歷,但我們在《信長公》的相關記錄裡也看到了一些名字相若,或者苗字一樣的人物均出現在這五次相撲競技裡,這暗示當時也有部分家族以相撲為業的可能性。但是綜合考慮以上的各式各樣的名字混合出現,反映當時的相撲還沒有職業化和專業化,仍然是由不同出身的人從四方八面慕名參與。

那麼,信長舉辦相撲活動就是為了「看肉」嗎?當然不是,其實信長(包括其他大名)是希望通過舉辦相撲活動來吸引當地隱藏於民間的能人異士現身,就跟古代王朝時代一樣,當大名找到合適的人選時,便會招攬成為自己的家臣。以信長為例,他在這五次相撲大會裡,便有鯰江秀國和青地與右衛門被信長收為家臣。信長起初先任命他們為「相撲奉行」(具體職務不明),後來又分派兩人到不同工作崗位奉公。

由此可見,信長選擇在新征服地.近江多次舉辦相撲活動,便是因為他對近江國掌握程度尚算不足,於是反覆通過相撲來吸納家臣,以上述的鯰江秀國和青地與右衛門的名字而言,估計是當地的地方小領主,而且鯰江家據傳更是六角家舊臣,顯然舉行相撲大會的另一個目的便是要招募前領主六角家的遺臣改投自己旗下,既可以繼續補充人手,同時也可安定領國的統治,更可以增強地方的向心力,可謂一石三鳥。

當然,站在相撲力士的角度而言,果能夠獲得當地最大領主收為家臣,生活和功名也算是有了著落,也算是拚得立身出頭之日的最佳機會,算得上是互惠互利的事情。

我們常拿信長任用出身民間的秀吉為家臣的例子,來肯定信長不計較出身,用人唯才。這當然有片面、誇大之嫌,因為其他大名也有類似的例子,而且以上面的例子而言,信長不只是獨寵秀吉一人,而是用不同方法持續地吸納人才,為己所用。

以上所見,直到信長時代為止,除了神事相撲外,由大名組織召集的相撲會從本質上和形式上均不是武士的專利活動,反而是讓一些出身草莽的人士抓住了改變命運的一條繩索,在帶動社會階層流動上產生一定的作用。當然,這個流動之所以能夠發生,是跟戰亂時代急需人才補充,以備不時之需的客觀環境有關。

因此,到了泰平安定的江戶時代,相撲便逐漸走向專業化,形式和用途上也慢慢傾向娛樂為主要目,成為今時今日讓日本國內外人士慕名觀看的大相撲的基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