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3年4月11日 星期二

長州戰爭幕藩雙方的鐵砲比併

文責:松

發生於幕末慶長二年(1866年) 的第二次幕府征長戰爭,長州藩以一己之力,徹底擊敗幕府大軍。戰術運用得當固然是最重要原因,但背後應歸功於支援戰術運用的武器——鐵砲。

 

長州藩所使用的鐵砲,來自於此前長州藩透過坂本龍馬的龜山社中,以薩摩藩名義向長崎的哥拉巴商會購入的七千三百挺鐵砲,當中包含四千三百挺米涅步槍和三千挺滑膛槍。相比之下,幕府軍雖有鐵砲裝備,但都是舊式滑膛槍。兩軍的決定性差異就在這裡。

 

幕府所引入的滑膛式步槍,泛稱為Gewehr(日語,來自德語,意指小砲),已是十七世紀的產物,最初是1670年代由法國研發,1777年荷蘭採用為標準配備,1831年由砲術家高島秋帆從荷蘭手上引進日本,此後成為幕府固定的採購項目。滑膛式步槍的特點,是從槍管口塞入球型子彈,而子彈口徑過大,把子彈擠進藥室頗費氣力,往往用力過度導致子彈變形,甚至火藥殘渣留在槍管,引發阻塞而使槍膛破裂;加上槍管沒有旋條,子彈往往偏離彈道,命中率極低,殺傷力大打折扣,與其說是為了殺傷敵軍,倒不如說威嚇作用比較大。然而,這種步槍儘管設計簡陋,但在輸入日本當時可是最先進的武器,一直為幕府所採用和製造。

 

而米涅步槍(日語)則是1849年由法軍上尉米涅專門針對舊式步槍缺點而研發的新式步槍,具體來說,這種步槍採用特製圓頭柱殼鉛彈——以研發者米涅為名字,命名為米涅彈,同樣是前膛槍,但由於子彈口徑較小,容易置入藥室,不會導致變形或破裂,同時解決了氣密的問題。裝填速度大大提高,縮短了兩次射擊的間隔;而槍管內的螺旋膛線設計,使子彈射出更精準、長程和快速,穿透力更強,擊在人體上能造成難以癒合的破壞力。米涅步槍誕生不久便即風靡歐美,從而衍生出許多改良版本,尤以英國在1853年研發的恩菲爾德步槍最為有名;長州戰爭中長州軍所使用的米涅步槍,應屬恩菲爾德步槍。

 

從以上簡介可以看出,缺少米涅步槍的幕府軍和裝備四千三百挺米涅步槍的長州軍,他們戰術運用的分別——幕府軍使用步槍攻擊力有限,他們仍需維持陣形,並以白兵戰為主要攻擊手段——從彥根藩和酒田藩士兵仍穿著中世的具足作戰,可見一斑;相反長州軍單憑米涅步槍,從幕府軍射程範圍之外即可致人死地,配合地利之便進行單兵游擊,靈活度之高,遠非幕府軍所能比。如此一來,兩軍高下立見。




 

然而米涅步槍屬於新式武器,直到美國南北戰爭完結後才有多餘槍枝流入日本,與英國關係密切的西南雄藩近水樓台,自然得以優先引入。長州戰爭後德川慶喜繼任將軍,力圖改革軍備,亦引入米涅步槍。米涅步槍所以為幕府所購得,固然因為幕府與法國關係密切,事實上在長州戰爭爆發的同時,在歐洲本土,適逢奧地利大敗於普魯士,奧軍所使用的老舊米涅步槍,敵不過普軍新型後膛式擊針槍。軍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風行歐美二十年的米涅步槍終究難逃被淘汰的厄運,而幕府在這沒落時候才引入過時的武器。

 

長州戰爭前一年,長州藩間接從哥拉巴商會手中購入鐵砲和船艦,然而與外國進行軍火交易是明文禁止的,一切只能秘密進行。戰爭結束後,國內許多商人預見幕府勢將倒台,屆時必有一番大戰,於是看準機會,紛紛轉營鐵砲中介買賣行業,趁機發戰爭財。據後來建立大倉財團的大倉喜八郎憶述,長州戰爭後鐵砲商如雨後春筍般誕生,單是長州戰爭後至大政奉還之間一年多時間,江戶地區便有二百多家鐵砲商成立,大倉自己便是其中一人,而大部份鐵砲商投機取巧,所交易的鐵砲莨莠不齊,大倉則以誠信買賣和膽識過人闖出名堂,是以商店才成立不久便建立良好商譽,更獲薩長政府指定為御用鐵砲商。

 

另一方面,幕府軍痛定思痛,裝備著那曾經讓他們一敗塗地的米涅步槍準備奪回政權時,無奈新政府軍早已投入了更先進的後裝式史奈德步槍(屬英式恩菲爾德步槍系列)以及阿姆斯壯大砲,在上野戰爭中,留下了至今亦清晰可見的彈痕;至於比較貧窮的東北佐幕藩,由於預算及通路阻塞的關係,僅有少量新式槍枝成功到手,主要仍以落伍的米涅步槍及滑膛槍作武器,在新政府強大火力下節節敗退,勝負之數似乎早已註定。

 

(小編不是軍武專家,所知不詳,如有錯漏之處懇請賜教。)


以下日文影片解說可以協助了解:



本文首發於

幕末研究所

https://www.facebook.com/jpmodernhistory/posts/pfbid02oxphynvdxBjuvJUX1Ri3yWxaNBjBZyjh8prsE4VLeni4CdnWa77i47oDBAzJFBHFl

日本史研究札記

https://nihonshi.blogspot.com/2023/02/blog-post.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