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12月10日 星期五

【特別寄稿】 白馬將軍公孫瓚的末路-公孫瓚殺害妻女之事小感

 文責:小編 陳家倫

三國志13的袁紹及公孫瓚


曾經有看過批評公孫瓚因為在易京之戰確定大勢已去之時,在易京要塞殺害自己的妻女後再自盡,因此批評公孫瓚是個自私無情的渣男,更因此斷送了妻女的生路。


我們懷念公孫瓚之妻 侯太守之女 侯氏 音容宛在
圖改自 遊戲 三國志 14

無論《三國志》及《後漢書》在公孫瓚傳的最後都有類似的記載

「紹為地道,突壞其樓,稍至中京。瓚自知必敗,盡殺其妻子,乃自殺。」

陳壽:《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紹設伏,瓚遂大敗,復還保中小城。自計必無全,乃悉縊其姊妹妻子,然後引火自焚。紹兵趣登臺斬之。」

范曄:《後漢書·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

 

動畫 《蒼天航路》中於易京之戰兵敗,而殺害妻女並自盡的 公孫瓚


 

這邊我並沒有想特別否認公孫瓚殺害妻女的事實,站在現代的道德高地上,這也絕對是一個非常過分的行為,但正因為是站在現代的道德高地,因此自然會覺得難以理解公孫瓚的行為,而覺得其舉動是個渣男的行為。

 

若我們換位思考,從公孫瓚的處事性格及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便會覺得他會這樣做,完全不令人感到意外,或者說是可以理解的行為(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會選擇這條路)

 

首先當時袁紹與公孫瓚對立多年、公孫瓚更是在殺害前老闆,具有人望的劉虞後失去民心,成日龜在易京要塞,當然龜在易京要塞也不一定是自滅的選項,我們其實從史書上也能看到公孫瓚當時已派兒子公孫續聯絡與袁紹不睦的黑山賊張燕,打算夾擊袁紹的攻城軍,只是很遺憾的聯絡黑山賊的使者被袁紹軍截擊,袁紹軍將計就計引蛇出洞使誤信將與黑山賊夾擊袁紹軍的公孫瓚軍反遭痛擊,而失去了守衛易京的戰力,換言之,當下的情況,公孫瓚已經沒有防衛易京的能力,城破只是遲早的事情。

 

或許選擇讓妻女投降袁紹或是逃走也是一個選擇,但首先不是每個人都像曹操,是位「尊重別人老婆的男人」,在官渡之戰及袁家兄弟鬩牆的袁家內戰後,曹操進軍河北拿下鄴城,善待袁紹的妻子劉氏以及袁紹的兒媳婦甄氏。


鄴城遭丈夫的敵人曹操攻陷後,獲得曹操善待的袁紹遺孀 劉氏
圖取自 遊戲 三國志14

當時漢室經過黃巾之亂、烏丸丘力居等襲擊華北,乃至張舉之亂、董卓亂政及群雄並起,戰亂頻繁,當時的戰爭也不是像現在這樣文明,還會簽訂協約善待俘虜(遵不遵守另一回事)一但城破者,遭凌辱乃至殺害甚至屠城乃是十分常見的事情,且不提曹操曾經進行的徐州大屠殺,就算是在光榮的三國志14中看起來不起眼的徐州軍閥笮融,這位三國時期著名的佛教徒武將,也是出名的屠夫,在所到之處,多次進行屠殺。


雖是佛教徒,但是手上屠刀也殺人不手軟的徐州軍閥 笮融
圖取自 遊戲 三國志 14


 

即使沒有遭到屠殺,女性在戰亂時期相對缺乏保護自己的能力,而在兵敗之下,遭到勝方進行性方面等地凌辱也是不奇怪的事情。

 

公孫瓚長期守邊,為漢室衝殺多年,又眼見中原大亂近20年,自然很明白這些戰爭的殘酷,加上我們從一些史料上的記載,可以發現公孫瓚其實是比較直覺型的人物。

 

如早年公孫瓚邊境守邊時,曾率部下數十騎一同前往塞外,遭敵對的鮮卑數百騎包圍,當時公孫瓚便是直覺的決定跟鮮卑人力拚,殺出一條生路,最後在自己親自率部下親自衝殺下,殺出重圍,鮮卑人死傷數十人,然而自己的從者也傷亡過半。


今不沖之,則死盡矣

 

「瓚以孝廉為郎,除遼東屬國長史。嘗從數十騎出行塞,見鮮卑數百騎,瓚乃退入空亭中,約其從騎曰:「今不沖之,則死盡矣。」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殺傷數十人,亦亡其從騎半,遂得免。鮮卑懲艾,後不敢復入塞。」

陳壽:《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又或者公孫瓚因為與長官劉虞不和,不爽公孫瓚的劉虞決定殺害公孫瓚,更放話不殺別人,只殺公孫瓚一人,但是卻遭到公孫瓚的同族公孫紀密告公孫瓚。公孫瓚第一直覺也是先逃亡後,與劉虞廝殺,最終善戰的公孫瓚殺害老闆劉虞。


無傷餘人,殺一伯珪而已

「四年冬,遂自率諸屯兵眾合十萬人以攻瓚。將行,從事代郡程緒免冑而前曰:『公孫瓚雖有過惡,而罪名未正。明公不先告曉使得改行,而兵起蕭牆,非國之利。加勝敗難保,不如駐兵,以武臨之,瓚必悔禍謝罪,所謂不戰而服人者也。』虞以緒臨事沮議,遂斬之以徇。戒軍士曰:『無傷餘人,殺一伯珪而已。』時州從事公孫紀者,瓚以同姓厚待遇之。紀知虞謀而夜告瓚。瓚時部曲放散在外,倉卒自懼不免,乃掘東城欲走。虞兵不習戰,又愛人廬舍,勑不聽焚燒,急攻圍不下。瓚乃簡募銳士數百人,因風縱火,直衝突之。虞遂大敗,與官屬北奔居庸縣。瓚追攻之,三日城陷,遂執虞并妻子還薊,猶使領州文書。會天子遣使者段訓增虞封邑,督六州事;拜瓚前將軍,封易侯,假節督幽、并、(司)〔青〕、冀。瓚乃誣虞前與袁紹等欲稱尊號,脅訓斬虞於薊市。」

范曄:《後漢書·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

 

同時在易京之戰剛開打時,公孫瓚也一度想衝出城外,與袁紹軍決戰,是被自己的副官長史關靖勸說守城等待機會,才決定守城長期抗戰。


以將軍為主耳

「建安四年,紹悉軍圍之。瓚遣子求救于黑山賊,復欲自將突騎直出,傍西南山,擁黑山之眾,陸梁冀州,橫斷紹後。長史關靖說瓚曰:「今將軍將士,皆已土崩瓦解,其所以能相守持者,顧戀其居處老小,以將軍為主耳。將軍堅守曠日,袁紹要當自退;自退之後,四方之眾必復可合也。若將軍今舍之而去,軍無鎮重,易京之危,可立待也。將軍失本,孤在草野,何所成邪!」瓚遂止不出。」

陳壽:《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換言之我們可以發現公孫瓚遇到事情時,其實反應是比較直覺型的人物,每當面臨到威脅或是危機時比較直覺的反應是類似織田信長遇到明智光秀發動本能寺之變的政變時,直接反擊回去,但是公孫瓚在反擊的當下,未必有思考後果,而是相對直覺型的反應。

 

因此筆者認為若從當時的社會氛圍及戰爭的殘酷,以及女性在戰亂時的無力,乃至公孫瓚多次展現的比較直率的性格來看,筆者判斷公孫瓚或許是自知自己敗局已定,又無力帶者妻小離開衝殺,為避免妻小在自己死後走向比死亡更痛苦的不幸,而決定親手終結妻女的性命後自殺。


公孫瓚戰死後,極有可能面臨生不如死的未來的公孫瓚正室 侯氏
圖取自 遊戲 三國志14


 

講到這邊筆者也不是說便完全認同公孫瓚在戰敗當下此舉,然而如果我們一昧站在現代的道德高地上,批評他的行為,而不換位思考為何公孫瓚當下會做出這麼激烈的舉動時,自然也就難以理解為何公孫瓚會做出此舉,而將之視為渣男。


又尚可一提的是,在首次發出這篇文章時,也有朋友提及覺得公孫瓚有識人不明的問題。


這一點筆者也同意公孫瓚在用人這方面確實比較沒有那麼好,這的確是不爭的事實。


就拿曾經效命於公孫瓚,後來在鮮于輔、魏國帳下活躍,甚至曾經被劉備感嘆「恨不與君共成大事也!」的田豫來當例子。


恨不與君共成大事也

田豫在效命于公孫瓚而守東州令時,成功嘴砲從公孫瓚叛變到袁紹的叛將王門,讓他自己羞愧退兵,公孫瓚知道這事後,也只是知道田豫有權謀,但也沒因此重用田豫。


今還作賊,乃知卿亂人耳



「豫登城謂門曰:『卿為公孫所厚而去,意有所不得已也;今還作賊,乃知卿亂人耳。夫挈瓶之智,守不假器,吾既受之矣;何不急攻乎?』門慚而退。瓚雖知豫有權謀而不能任也。」

陳壽:《三國志·魏書二十六 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


有勇有謀有嘴砲,劉備恨不得與之共成大事的 田豫
圖取自 遊戲 三國志14



但扣除本來是公孫瓚養的一條看門狗的劉備(雖然這條看門狗後來離家出走去徐州自立門戶)


長史關靖在易京之戰前夕勸諫公孫瓚不要出城迎戰時便說:

「今將軍將士,皆已土崩瓦解,其所以能相守持者,顧戀其居處老小,以將軍為主耳。」

陳壽:《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其實可以看出就算已經敗勢已起,公孫瓚還是有一群死忠願意跟隨他,更別說關靖在得知公孫瓚戰死後說出


「吾聞君子陷人於危,必同其難,豈可獨生乎!」

陳壽:《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吾聞君子陷人於危



便與公孫瓚共赴黃泉。

可想而知做為一位長官,公孫瓚還是有一定的魅力吸引死忠跟隨他的。


或許當年劉虞想動公孫瓚時,魏攸勸諫劉虞別動手的那段對公孫瓚的評論是最中肯的一句評論


「今天下引領,以公為歸,謀臣爪牙,不可無也。瓚文武才力足恃,雖有小惡,固宜容忍。」

范曄:《後漢書·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


瓚文武才力足恃,雖有小惡,固宜容忍


可見公孫瓚就雖非完人,也確實有些小惡在識人用人上也未必正確,但也確實是當時時人評價的一介人才。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