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責:站長
惜在生於權勢家——德川忠長的悲劇(貳)身不由己
![]() |
德川忠長的兄長-德川家光 受到祖父認可成為繼承人的三代將軍 |
二、身不由己
忠長在成年以前的情況只有後世的零碎資料有曾提及,這些資料也大多是逸事稗史,難以盡信。
傳統的說法稱忠長生來便深得秀忠和阿江的寵愛,前述的《東照大權現祝詞》中也提到這點,而且強調在此消彼長之下,同為兩人兒子的家光受到夫婦二人的冷落,甚至討厭,這都使家光長大後將愛意和敬意轉移到乳母春日局和祖父家康的身上。
究竟秀忠和阿江是否如《東照大權現祝詞》所言,對家光和忠長厚此薄彼,這在當時的史料裡沒法清楚證實。忠長在出生後僅一周左右便出現排泄系統的病患,生母阿江立即找來當時的名醫曲直瀨玄朔為其診治,玄朔又將診病情況記錄下來,於是有此一條史料存世。為出生後即出現小病的兒子尋找名醫治療,雖可以看到阿江對忠長的愛護之情,但這也是人母必然的做法,無法說阿江獨愛忠長。
身為人母,兒子國松(忠長)剛出生就替其找名醫治病的慈母 阿江(淺井氏) 2000年 大河劇 葵 德川三代 岩下志麻飾演 |
另外,阿江於寬永三年(1626)九月病重的消息傳出後,當時尚在京都二條城的忠長立即快馬趕回看望,即便最終仍然無法趕及,但忠長在阿江死後直接主持她的葬禮,又向高野山捐建山上最大的石塔,且自稱「孝子」來拜祭亡母在天之靈,這個事實充實反映忠長與阿江的母子關係深厚。
平心而論,這兩項事例只能讓我們肯定母子二人關係,但不能反映家光與阿江的關係不睦,或者阿江偏愛忠長。
![]() |
阿江畫像 慈母阿江病逝,德川忠長除了得知消息後第一時間想趕回江戶見母親最後一面 作為「孝子」還主持了母親的葬禮,更將其風光大葬。 |
雖然如此,前面提到的《東照大權現祝詞》是春日局為了替家光祈福,以及藉此感謝家康保證家光的將軍之位神聖不可侵犯,,強調祖孫二人的羈絆。從這角度而言,無論秀忠夫妻是否真如春日局所言,一直冷待家光,也不影響春日局強調家光與家康的關係,而這種描述也更符合原來的政治目的。
另外在十九世紀初(江戶時代末期)編輯成書的德川家光官方傳記《大猷院殿(家光)御實紀》所載,家光自幼年起為人「小心寡言,性情溫和」,相反忠長則「自幼稚已聰敏過人」;顯然《御實紀》的這種記載是為忠長深受秀忠、阿江的寵愛,家光遭受冷落提供原因。
此後的忠長在出生四個月後,祖父家康從駿府城造訪新落成的江戶城,而且雙手攜同年幼的家光和襁褓中的忠長一同上座,顯示家康沒有立即對兄弟二人展現出明顯的差別對待(《駿府記》)。但關於這個記事,《大猷院殿御實紀》在這平淡的史實基礎上,加入了以下的情節:
某時,家康公於駿府,因久未見竹千代(家光)、御國(忠長)兄弟,甚是想念,於是來到江戶。秀忠公夫妻帶着家光、忠長兩兄弟前來拜見家康公,家康公跟家光說:「竹千代來我這裡」,讓家光跟自己一同座在上席,而忠長也想上前同座時,家康公對他說:「不不!這可不行,御國你去那裡坐」,讓忠長坐在靠後的下席。後來,家康公賞賜糖果時吩咐道:「先給竹千代,然後才是御國」,故意明示兩人的差別,那是家康公為了向眾人明示兄分有序之意。
這段記事是真是假無從考究,但考慮到《大猷院殿御實紀》始終在強調家光的得位全賴家康,以及為後來忠長的末路埋下伏筆,無論這插曲是否真的存在,它本身便反映了江戶時代末期的德川政權官僚理解家光、忠長兄弟關係的基本態度和論調。
![]() |
德川家康(津川雅彥飾演)與德川秀忠(西田敏行飾演) 在江戶時代末期的德川官僚的理解中,三代將軍德川家康能上位 全靠初代將軍德川家康(左)的全力支持 |
總之,《東照大權現祝詞》強調「家光遭受冷落,忠長早受寵愛,家康和春日局相救家光」的設定在此後的江戶時代成為既定的描述方式。大量江戶時代的史書如前引的《大猷院殿御實紀》等均按照這設定展開相關的歷史書寫。
例如十八世紀初成書的新井白石《藩翰譜》也為解答兄弟鬩牆展開討論;屬於稗史逸聞的《武野蠋談》則記載春日局很早便察覺秀忠夫妻偏愛忠長,家臣們因而紛紛向忠長獻媚,冷淡地看待家光,於是偷偷地前去駿府,向家康哭訴家光的困境。
![]() |
春日局(稻葉福、齋藤福) 德川家光的乳母 據傳出手相救像德川家康告御狀而保住德川家光的世子地位 圖為預定2026年2月發售遊戲 仁王3中的 阿福(春日局) |
這段春日局向家康哭訴的故事也屬於真假不明的逸事,但在後來的江戶時代已經成為膾炙人口的「正史」,完美地強化家康、家光和春日局三人的歷史形象,符合德川政權的史觀設定,也成為現代影視作品裡幾乎必定出現的情節(如NHK大河劇《葵德川三代》)。
(延伸閱讀 每朝豆知識:乳母與乳父
https://sengokujapan.blogspot.com/2019/03/blog-post_25.html )
然而,就目前的可信史料而言,至於當時的諸大名對兩兄弟的態度也尚未明確,從大名們的史料來看,他們在定期送禮時多以相同的禮物贈予兩兄弟。不過,這種現象並非表明諸大名都看好忠長,畢竟家光和忠長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兩人在外人看來,無論是血緣上、地位上幾乎別無二致。
![]() |
出生之時地位與血緣上與哥哥德川家光別無一致的 德川忠長 也是德川家光的最佳備胎人選 |
況且,家光的地位要到元和元年末(1615)時才在德川家內部正式確立,在外而言則到元和五年(1619)才公之於眾,所以不存在從一開始家光便完全高於忠長的說法。
加之,當時的日本武家社會正處於「初嘗太平」的時期,慢慢從能力至尚主義逐步轉化至確立「嫡長子繼承」的過程之中,以穩定的家產繼承制度避免引發爭產奪權的內亂,繼而釀成更大的騷亂。不過,當時的孩童夭折率仍然十分高,嫡生的兒子能否活至成人,以及足夠健康地產下子嗣,仍然存在很多變數,所以在理論上而言,同父同母的兄弟均有機會成為繼承人。換言之,無論本人的意願如何,同父同母的忠長注定是作為胞兄家光「萬一」時的候補,隨時準備應急。這在宏觀上而言,既是最為必須的政治危機管理措施,但同時這個措施本身也是製造政治危機的根源。傳統說法認為忠長心存與家光一爭長短的念頭,斷不是因有明顯的證據足以反映忠長真有此念,而是他身為家產繼承人同胞兄弟的宿命致使後人有此觀測。
最終,家光和忠長的地位是在元和元年末才大致塵埃落定。當時家康打算帶同家光上京謁見後水尾天皇,然後在朝廷正式任免下讓家光行成年禮和拜受官名。雖然這個安排因家康得病而死,最終沒有如期進行,但從這個決定和上京目的而言,家康在人生最後階段已經在德川家內部宣言家光是德川家的未來接班人。問題是在家康一槌定音的決定下,秀忠和阿江又如何對應呢?
從僅有的史料而言,秀忠夫妻似乎沒有作出任何反抗家康的行為,即便是家康於元和二年(1616)死去後,也沒有如此做。
![]() |
德川秀忠 在確立德川家光為繼承人後,德川秀忠並無違背父親德川家康的意志,即使是在其死後 依舊讓德川家康以世子身分成為德川家的繼承人 |
在此必須再次強調,忠長在這時期裡享受父母的偏愛和家光受盡冷落之說均缺乏可靠的史料支持。至於家康偏愛家光的說法也只能說是基於家光和春日局的理解,而家光終究順利城成為德川家第三代繼承人,其原因還是由於他嫡長子的政治優勢,且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家光在當時的風評惡劣、忠長大獲內外好評,同樣也沒有證據顯示家康對家光有強烈的愛護行動。
雖然如此,忠長作為德川家的男子成員,在他的成長過程裡,即便不能自動成為繼承大位的首選者,但不影響他成為穩住德川政權基業的核心成員。元和三年(1617)十一月下旬,家光移住江戶城西之丸,正式成為德川家的世子(《元和年錄》)。三年後的元和六年(1620),忠長官拜從四位右近衛權中將兼參議,正式改名「忠長」;家光則官拜從三位權大納言(此後德川家的世子大多拜任此官位),兩者在官位的差距已充分反映了上下之別,而當時忠長的政治順位和地位與前述的德川義直和德川賴宣同等,按照這個趨勢,忠長與義直、賴宣將同時有望成為拱衛將軍家的三大支柱,其次則是水戶德川家(賴房)和越前松平家(忠昌)。
惜在生於權勢家——德川忠長的悲劇
惜在生於權勢家——德川忠長的悲劇(壹)生在榮華
https://sengokujapan.blogspot.com/2025/10/blog-post.html
惜在生於權勢家——德川忠長的悲劇-(貳)身不由己
https://sengokujapan.blogspot.com/2025/10/blog-post_8.html
惜在生於權勢家——德川忠長的悲劇(參) 一方諸侯
https://sengokujapan.blogspot.com/2025/10/blog-post_72.html
惜在生於權勢家——德川忠長的悲劇(肆)慈母之死
https://sengokujapan.blogspot.com/2025/10/blog-post_41.html
惜在生於權勢家——德川忠長的悲劇(伍)死於狂亂
https://sengokujapan.blogspot.com/2025/10/blog-post_44.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