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7年9月11日 星期一

淺談戰國的主從關係

當時社會問題很多,15世紀以來,因為包含戰亂還有氣候異常(當時正好是小冰河期),所以很多農村的收成常常不好,而且往往饑荒欠收不是短短一兩年,而是持續幾十年的長期饑荒,加上社會矛盾及政治對立引發的戰亂更使得情況雪上加霜,所以很多在農村活不下去的農民就乾脆離開農村,出外討生活,不少可能拿把刀或是些搶來或是檢屍撿到的破爛武器或防具(甚至沒有)就參與武士的戰鬥,擔任他們的雜兵及足輕,而打贏的話,就是足輕的,show  time,大將的武士通常會放任足輕搶劫,只要是能搶能搬的東西包含人都可能是這些足輕搶奪的對象,畢竟這也是他們離開出外討生活賣命所求的回饋,確實不是很深跟兼顧的關係,但是初期很多在農村無法過活而出外從事足輕工作的雜兵為的就是這些。

一家大名的繼承人既影響到全家各人的命運,那反過來,家臣家的繼承人又如何呢?其實即使是家臣的主君,當時的通念上還是不會主動干涉家臣的家事,雖說親權不是全部,但卻仍然是第一原則,一般主君除非有特別理由外,還是得尊重家臣的決定。

那什麼是特別理由呢?例如家臣的人選是能力低,風評差,且人人都知的話,又或者主君認為繼承人能力上不足以帶領家族及為大名家效力,又或者是他的背景政治不正確等。又或者家臣的家臣不服老當家的決定,主動要求大名介入又或引起了騷動等。

當然主君是理性介入還是藉口扳倒,這是因事而異,但當時而言理想上主君都不敢恣意侵犯家臣的親權,畢竟遇到家臣的反抗的話則不會是小事一樁,家臣與家臣之間的紐帶遠超主君能控制的範圍(當然如果家臣家勢孤力弱,又或者家臣的家臣不反對的話則例外)。

這裡提一下前田利家的例子,當年利家因犯事被迫離開前田家做了浪人,家督是老兄利久,後來在桶狹間之戰立功後被信長原諒並不久後從利久手上奪去家督之位,利家方的理由是信長認為利久體弱力衰,不足以為信長效力。

這是不是真的已不重要,但看來利家繼承順利,利久遁而出走,看來除了信長的介入外,荒子眾本身並沒有反抗的本錢。其一是荒子眾能出的兵數一開始數十至一百,加上前田家的寄親柴田勝家已是信長的重臣,才不會管呢。因此,利家繼承當家之位完全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好例子。

還有要說到黑田孝高,很多人會認為包括他在內的豐臣大名在秀吉死後吃裡扒外,見利忘義云云。首先這些站在道德高地大叫高處不勝寒的批評真的無法再吐嘈。當時的武士觀念還沒到江戶的儒化武士道的時代。

請留意!武士與主君的關係是每代確認的!
什麼叫「每代確認」?就是主君及臣下換代後,要進行關係確認的手續,即兩家的主從關係是會改變的。那些譜代重臣就是因為代代出仕某家而成了古參重臣。相反新加入的家臣則仍沒有這種觀念及地位。如果是一加入某家就自動地永世盡忠的話,秀吉也不用死前叫各人交出誓書了…

所以,到了室町時代以降,主君與家臣間為了強化這種關係就有賜名,給予新領地的舉動,用意就是強調「賜恩」,意圖改變「擇主而侍」的世習。

但這裡又有很多人忘記了家臣與家臣之間也有紐帶關係。上面說的主君-家臣是「縱」的關係的話,那麼家臣與家臣之間,甚至與他家家臣之間的關係就是「橫」的關係。不少人會認為某家家臣除了外交之外,「理應」不會與他家的人交流。這是不對的。事實上這種內在及跨家的交流一直存在,我們一直說的同心、寄子寄親就是利用這種交流來組織軍力的。當然,這種關係既可組軍,同時也可破壞一家的勢力均衡及團結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