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7年9月29日 星期五

信長之城-岐阜的名字由來 with 威力加強版

文責:站長

相責:站長



眾所周知,‘’美濃國岐阜城(今日的岐阜縣岐阜市)是織田信長發動統一日本行動的起點,十分知名。不少小說和戰國史的書籍介紹說信長接受禪僧建議,仿效中國的“周王東出岐山”的故事,改城名為“岐阜”(後述)。這說法通過遊戲的滲透,已有很多人聽說過,不過,說到“岐阜”這名字的由來,卻是值得說一說的。


織田信長


 

首先,上述的說法是根據江戶時代寫成的《政秀寺古記》而來的。政秀寺就是信長的師傅平手政秀死後,信很為他建造的菩提寺,因此十分有名。

 

根據《古記》的說法,當年信長趕走了齋藤龍興,攻下稻葉山城(當時其實是叫井之口)後,進入了稻葉山。不久,與信長交情甚篤,也就是傳說為信長選擇“天下布武”為印文的臨濟宗名僧-澤彥宗恩便認為,“井之口”這城名不吉利,於是向信長提議改名,並且舉出三個選擇:岐阜、岐山、岐陽。信長選了“岐阜”後,問澤彥“岐”有什麼吉祥的含義,澤彥回答說,“當年周朝便是起於岐山,繼而平定中國大地”,就這樣,岐阜便出現在歷史上。

 

這資料既是出於江戶時代的產物,信長與澤彥的對話內容明顯是作者知道日後信長馳騁天下的結果,以此為前提而寫的,所以它的可信性自然值得懷疑,說白了就是事後諸葛罷了。

 

再說,其實早在信長征服美濃之前,美濃國,或者說井之口(稻葉山一帶,岐阜的前稱)便有「岐陽」的別稱了!因為細看室町時代中期(15世紀)的五山文學,不少僧侶、墨客和歌人等提到美濃國或井之口,便很多時候以「岐」或「岐陽」稱呼。例如同樣是室町時代的名僧-萬里集九的詩文集《梅花無盡藏》中便有這樣的詩:

 

指竹呼花雖有詞,每看又帶不龍姿,岐陽翼在雲深處,栖止非梧唯此枝(《題扇面竹》)

 

另外,萬里集九也提到了現在很有名的長良川鵜鳥捕魚之地作「岐之鵜灣」,所以毫無疑問「岐陽」、「岐」就是指美濃國,或者其南部一帶。

 

雖然說名僧以岐山寓意信長將平定天下的美談沒有任何歷史根據,但是為什麼室町時代的人會用「岐」來稱呼美濃呢?目前來說,可以說有兩大理由。


一,是美濃與尾張交界的木曾川的別稱,在室町時代的文集中,包括上述的《梅花無盡藏》,都曾稱木曾川為「岐蘇川」,兩者同音為"ki-so"。「岐蘇」在《續日本記》已經有記載,所以是一直以來美濃南部的別稱。因此,位處木曾(岐蘇)川北的美濃國,便稱為「岐陽」了。

 

另一個理由是當時的美濃守護土岐氏的根據地,土岐氏這家族可能對不少戰國粉絲來說,是弱勢的舊族,但室町時代時他們還是很強大的,也是支撐五山文學及室町文化的重要支柱。因此僧侶文客提到土岐氏的根據地便會稱為「岐府」。


瑞龍寺藏 土岐成賴畫像


 

補充一下,最近公開的岐阜瑞龍寺的一幅畫像也傍證以上的說法是無容置疑的。瑞龍寺是室町晚期(明應八年=1499年)美濃守護土岐成賴的菩提寺(有關成賴與他涉及的戰國時代史,請參考拙著《日本戰國織豐時代史》上冊),寺裡秘藏了成賴的畫像,而畫像上寫了「岐阜」兩字。


瑞龍寺藏 土岐成賴 畫像中提及 岐阜 二字


 

以不管是岐阜還是岐陽,寫作者題字並非二者選一,而是按情況來混合選用的。不管如何,室町時代稱美濃南部為「岐」是事實無誤。

 

然而即便如此,為什麼信長拿下井之口後,還是要改名叫岐阜呢?遺憾的是信長本人,以及《信長公記》的一手資料都沒有提及,我們只能推斷,早年接受僧侶薰陶,對中華文化多少有所了解的信長應該理解「岐」字在中、日兩國的各種含意和典故,於是便順應故事,配合古來的雅興,索性把井之口正式改成岐阜了。

 

順帶一提,與信長同時代的名僧,著有名作《酒茶論》的蘭叔玄秀,曾在自己的筆記《蘭叔錄》(天正3年)中提到:

 

「昔周西伯伐殷辛、相攸岐陽也、都之者八百六十餘年、太守之大功不以讓矣、仍改井口爲岐阜、不亦宜乎」

 

蘭叔並非知道信長改名岐阜的原因,但當時身在京都的蘭叔親眼目睹信長掌握京都,開始成就天下布武的霸業,於是認為「太守(信長)之大功不以讓」,可比「周西伯」。在同時代的部分人眼裡,信長的霸業並非完全一邊倒地以血腥殺戮來理解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